汪志錚/南平農校
?
羊快疫的診治
汪志錚/南平農校

羊快疫是由腐敗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綿羊對羊快疫最易感染,山羊較少發病。該病以發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和真胃黏膜出血性、壞死性炎癥為特征。
一般經消化道感染,以2歲以內的羊發病較多,多發于秋、冬和初春氣候驟變,陰雨連綿季節;于低洼地、潮濕地、沼澤地放牧的羊只易患本病。因為腐敗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在這些地方大量繁殖,羊受寒感冒或誤食了被污染的飼料和草,或飲用了被污染的水,以及體內寄生蟲危害時,機體遭受刺激,腐敗梭菌即產生外毒素損害消化道黏膜,引起中毒性休克,羊迅速死亡,對養羊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病羊往往來不及出現臨床癥狀,就突然死亡,所以,常見到患羊在放牧時死在牧場上或在早晨發病死于羊舍內,由于病程常呈閃電型經過,故稱“快疫”。死亡慢的病羊表現離群臥地,不愿走動,強迫行走時,運動失調。腹部膨脹,有痛感,排糞困難,里急后重,有的排黑色稀糞。一般體溫不高,有的可升高到41℃,數小時內痙攣或昏迷而死。
主要病變見到真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塊和表面壞死;黏膜下層水腫;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積液,心內及外膜有點狀出血,肝腫大、質脆,膽囊脹大。
1.定期預防接種。一般在春季接種。目前常用的菌苗有:羊快疫-猝疽-腸毒血癥三聯菌苗;羊快疫-猝疽-腸毒血癥-羔羊痢疾-黑疫五聯菌苗。前者半歲以下的羊一次皮下注射5~8 ml,半歲以上的注射8~10 ml,后者一律皮下注射5 ml,2周后產生免疫力,免疫期6~9個月。
2.當本病嚴重發生時,轉移牧地,可收到減弱和停止發病的效果。應將所有未發病的羊只轉移到高燥地區放牧;對原草場進行消毒。
3.及時隔離病羊;對病死羊嚴禁剝皮利用,尸體及排泄物應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場地、用具、用3%的燒堿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4.對病羊的同群羊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并灌0.5%錳酸鉀溶液500 ml,或口服2%的硫酸銅,每只羊100 ml。
5.對病程較長的病例可給予對癥治療,使用抗菌素、磺胺類藥物、腸道消毒藥及強心劑: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萬~160萬單位,每天2次;磺胺嘧啶灌服,按每次每千克體重5~6 g,連用3~4次;10%~20%石灰乳灌服,每次50~100 ml,連用1~2次;復方磺胺嘧啶鈉注射液肌肉注射,按每次每千克體重0.015~0.02 g(以磺胺嘧啶計),每天2次;磺胺脒按每千克體重8~12 g,第1天1次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
6.要防止感冒,在飼喂時,應避免羊食用冰凍飼料,以及含有露水的草。放牧在早晨,但不要出去太早,不要回來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