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磊
《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寫的。這篇僅有84字的短文,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課教學我是按照“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進行設計的,先用較少的時間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線索與主要內容。我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抓住了古代文學作品的結構特點。這部分屬于“寫什么”層面。接著用較多時間進行微觀閱讀,這屬于“怎么寫”層面。最后是比較閱讀,這屬于“為什么這樣寫”層面。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這節課沒有最能體現文本獨特價值的主問題。教師作為教材的從教者,既要有宏觀的架構,對全套教材有較明晰、恰當的認知,清楚哪一冊、哪一篇適合落實什么知識點或能力點等;又要有微觀考察, 每一篇教材文本都應該確定其獨特的文本價值,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重點難點是什么,都要了然于胸。這節課“散點開放”的教學設計,揭示出我還缺乏對整套教材、整冊教材的宏觀架構,只把一篇課文當作“一棵樹”,而缺乏這棵樹是“森林”中的一棵樹的意識。
對于《記承天寺夜游》,我以為,應該藝術地設計“主問題”。 所謂“主問題”,就是課文閱讀教學中能從課文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欣賞的重要的提問。設計到位的“主問題”,能夠輕便有力地牽動對全篇文章的整體感知、整體理解和整體賞析。克服課堂上的“碎問”“串問”,將長久以來教師“追問”式的教學局面改變為學生研討式的教學情景。由于每個“主問題”都要牽動有一定時間長度的討論,那么教師的講析就可以轉化成對學生討論的評點、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對活動結果的精彩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的“主問題”設計應該是通過對文本相關信息的分析來體會“閑人”情懷。確定了主問題后根據文本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已經具備的相關知識,從下面的問題入手落實主問題:1.從首句中讀出哪些信息?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除了點出題目中的“承天寺”外,還能透露出什么信息?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這一層敘事有何言外之意呢?4.如何理解文中寫月夜景色的目的?5.怎樣理解“閑人”一語?
總之,教師所要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積累起教學機智,并在教學設計中,多一些構想,讓這些構想努力貼近實際,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就會越來越高效。教師需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留給學生機會就會收獲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