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輝
作文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它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作文不同于初中作文、成人寫作。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在一次次扎實、循序漸進的訓練中發展起來的。在教學中,要指導好學生作文,教師自身具備科學的作文教學觀念尤為重要。經多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應具備如下教學觀念,即:語言藝術觀、勤于動筆觀、科學寫作觀、全面作文觀。
一、語言藝術觀
語言藝術觀,強調師生口語表達。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重寫作輕說話”乃最大弊病。小學作文教學甚至錯誤地等同于“學生動筆寫文章”,從而引發了系列并發癥,如學生作文抄、背、套現象嚴重。表面上,學生作文寫得好,可看他們的口語表達卻遲鈍、不規范,思維、語言習慣滯后不前。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教師不重視語言藝術:1.不重視自身口語表達;2.不重視學生口語表達。
學生動筆就能培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這種觀念顯然是片面的。每位教師先要重視自身口語表達能力,做到說話有中心,有條理,語句規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說話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語言清楚,語氣親切。讓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生動直觀地感受到教師良好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在教學中多給學生口語表達機會,讓他們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教師具有一定的語言水平,方能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還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積累豐富的語言。然后要重視朗讀訓練,領悟語感,更好地表情達意。三要對教學語言經常總結。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運用口頭語言的水平。
二、勤于動筆觀
教師也應勤于寫作。教學活動需要師生共同參與,作文教學也不例外。,作文教學中,學生要寫;教師引導學生寫,授人以漁,不能光口頭說說,自己也要寫。每次作文,教師寫上一兩篇,讓學生評評議議。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大大縮小了作文時師生的巨大心理差距,讓學生養成作文書寫習慣,學生必會大受鼓舞,愿寫樂寫。
所以教師也要多動筆。寫作源于生活,教師如果帶好頭勤寫一下,讓學生充分意識到這點,那么,那一兩篇范文,必將產生事半功倍之神效。教師除了寫范文,還要不懈地把教學經驗得失及時用文字總結,這樣既提高了寫作能力,還提高了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了作文教學質量。
三、科學寫作觀
作文教學中,要科學地處理好學生動口和動手的關系。作文教學中,應讓學生想好說、說好寫。小學生天真活潑,愛說好動。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深化。教學中要將說寫交融,讓語言和文字有機結合。口頭語言表達使書面文字表達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書面文字表達使口語表達更為嚴謹、周密,能讓學生養成良好作文習慣。只有既讓學生動口說,又讓學生動手寫,才能讓他們運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四、全面作文觀
教師不能只為作文而教作文。我們不僅要學生寫好作文,還要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獨立作文能力。
1.不僅僅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文字表達能力,還要教給學生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評議的能力。
2.作文教學應不受空間、時間的束縛,學生的作文,往往只在教室里規定的一段時間內完成,這隔斷了作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例如寫《秋天》,與其讓學生在教室里回憶、想象,不如把他們帶到大自然中去認真體驗,告訴他們,這就是作文的一部分。
3.作文教學應當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觀察、閱讀、作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觀察是閱讀、作文的基礎,閱讀教學中學生學到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段成篇的方法。作文教學是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人、事、物,運用閱讀中所獲得的方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和思想。觀察、閱讀、作文三者同步進行,才能產生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