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博?樊蘭
摘 要:許謙是元代《詩經》學宗朱派的代表人物,根據考證,其生卒年當為公元1270年至公元1337年,師從金履祥,為朱熹的五傳弟子。由于許謙是南宋遺民,元人入主中原后,許謙無心政治,隱居鄉里,開館授徒、著書立說,發揚儒學。其《詩經》學的代表作《詩集傳名物鈔》,凡八卷,收入《四庫全書》。是書以朱熹《詩集傳》為宗,其所考訂名物、音訓頗有根據,足以補《集傳》之闕遺,是元代宗朱派《詩》家著述中的杰出代表。
關鍵詞:許謙; 生卒年 ; 師承; 《詩集傳名物鈔》
許謙是元代《詩經》學宗朱派的代表人物,其《詩集傳名物鈔》亦是元代宗朱派《詩》家著述中的代表作之一。然而關于許謙和《詩集傳名物鈔》的記載在史料典籍中所見甚少,了解許謙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了解其《詩集傳名物鈔》的基本特點是研究其《詩經》學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考察元代《詩經》學風貌的有效途徑。
一、許謙的生卒年
許謙,字益之,號白云山人,金華人。據《元史》載,許謙祖上居于京兆(今西安),“九世祖延壽,宋刑部尚書。八世祖仲容,太子洗馬。仲容之子曰洸、曰洞,洞由進士起家,以文章政事知名于時。洸之子寔,事海陵胡瑗,能以師法終始者也。由平江徙婺之金華,至謙五世,為金華人?!盵 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第4318頁。]由此可見,許謙祖上乃是自京兆遷至金華。關于許謙的生卒年,有三種說法:一是《元史紀事本末》載:“至正三年冬十月金華處士許謙卒?!盵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第353冊828頁。]由此可見,《元史紀事本末》認為許謙卒于至正三年(1343)。二是今人姜亮夫《歷代人物年歷碑傳綜表》認為許謙的生卒年為公元1199年至1266年,即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年。三是《元史》載:“(許謙)(元順帝)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盵 《元史》,第4320頁。]以上三種說法中,《元史紀事本末》與《歷代人物年歷碑傳綜表》之說為誤說,《元史》所載方為史實。其理由有三:一、許謙存世的《白云集》“元史載白云先生行實”篇首句即明確記載“元順帝至元三年冬十月金華處士許謙卒”[ 許謙:《白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9冊531頁。];又《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亦載:“(丁丑年)冬十月金華處士許謙卒。”[ 傅恒:《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9冊125頁。]元順帝至元三年為丁丑年,元世祖至元三年為丙寅年,而至正三年則為癸末年。《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白云集》之載與《元史》之說相合,由此可見,許謙當卒于元順帝至元三年十月。二、據姜亮夫之載,許謙當生于公元1199年,即宋寧宗慶元五年。而據《元史》所載,許謙之父觥,“登淳祐七年進士第,仕未顯以歿。謙生數歲而孤”。[ 《元史》,第4318頁。]《元史》載淳祐七年許謙之父登進士第,后未顯以歿,其時,許謙僅數歲而已。淳祐七年為公元1247年,若依姜亮夫之言,則許謙父親登第之時,謙已49歲,顯然與史實不合。三、《元史》載“延祐初,謙居東陽八華山”[ 《元史》,第4319頁。],“延祐”為仁宗年號,可見元仁宗時許謙尚存;又金履祥所撰《資治通鑒前編》中,其前序為許謙所作,許謙在序言的末尾曰:“皇元天歷元年十有二月庚子門人金華許謙謹序?!盵 金履祥:《資治通鑒前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2冊5頁。]“天歷”為元文宗年號,由此可見元文宗時,許謙仍在。如若按照姜亮夫之言,則許謙于元世祖時已不在世,顯然存在訛誤。由上述三點可以看出,姜亮夫之言,之所以出現訛誤,其原因在于元代帝王中,元世祖與元順帝均使用過至元年號,姜亮夫顯然是將《元史》中所提到的“至元三年”當作了元世祖時期的“至元”,而事實上,《元史》中所指“至元”乃是元順帝時期的“至元”, 姜氏之言,存在訛誤。至于《元史紀事本末》之說,乃是誤將“至元”作“至正”,以致出訛誤?!对贰匪d與其他典籍相合,是為信史。如此,根據元史所載可以確定許謙的卒年為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又據《元史》所載許謙卒時,享年六十八歲,由元順帝至元三年上推六十八年,當為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由此可見許謙的生卒年當為公元1270年至公元1337年,其主要學術活動是在元朝前期。
二、許謙的學術師承
有關許謙的師承,有兩種說法,一說許謙受學于王柏,《四庫全書總目》曰:“謙雖受學于王柏,而醇正則遠過其師?!倍窃S謙學于金履祥,《元史》、《宋元學案》等持此說。今考諸說,可以確定《元史》所載更為詳盡精確,許謙當學于金履祥,為朱熹的五傳弟子無疑。其依據有三:一、《元史》載:“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于學,立程以自課,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既乃受業金履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加,則酸咸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盵 《元史》,第4318頁。]由《元史》所載可見,許謙少年喪父,乃是其世母啟蒙治學,后拜入金履祥之門,居數年,盡得其所學?!对贰分d,明確說明了許謙乃是師從金履祥。二、《宋元學案》載:“長值宋亡,家破,力學不已。僑寓借書,分四部而讀之。年踰三十,開門授徒。聞金仁山履祥講道蘭江,乃往就為弟子,仁山謂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鹽既加,而咸酸頗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邪!先生聞之,惕然。仁山因揭為學之要曰:‘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又曰:‘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先生由是致其辨于分之殊,而要其歸于理之一,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居數年,得其所傳,油然融會?!盵 黃宗羲等撰:《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第2756頁。]許謙家破,僑寓借書之事,《宋元學案》與《元史》所載大同小異,《學案》又補述了許謙乃是年踰三十之時拜入金履祥門下,經過數年的學習,盡得金履祥真傳?!端卧獙W案》的記載對《元史》是極大的補充,且《學案》之說與《元史》所載相合。三、《資治通鑒前編》序言中,許謙云:“(金履祥)中年以來遺落世務,筑居仁山之下。專以講學著書為事。訓誘學者,諄諄不倦。言論風指,皆可誦法?!盵 《資治通鑒前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2冊3頁。]又曰:“先生之歿,今二十有五年矣,是書雖存世亦莫能知者,謙永懷夙昔之話言,獨抱遺編而太息。”[ 《資治通鑒前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2冊4頁。]在序言之末,許謙落款曰:“皇元天歷元年十有二月庚子,門人金華許謙謹序?!盵 《資治通鑒前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2冊5頁。]在《資治通鑒前編》序言中,許謙對金履祥的尊敬與懷念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見許謙之序,一方面介紹金履祥之德行修養,另一方面則寄托了對亡師的悼念之情。許謙口中的“先生”一語,并非普通的敬稱,而是對老師的稱謂,再加上序言最后許謙自稱為金履祥的“門人”,由此許謙為金履祥的弟子無疑。《四庫全書總目》之誤,原因可能為《總目》認為許謙、王柏同為金華人,且許謙《詩集傳名物鈔》與王柏的《詩疑》有某種程度上的承傳關系,因此誤將許謙當作王柏弟子。既知《總目》之誤,《元史》、《宋元學案》之說當予以肯定。如此,根據《宋元學案》的記載,金履祥學于王柏,王柏之學出于何基,何基師從黃榦,黃榦為朱熹嫡傳,可見許謙為朱熹五傳弟子無疑。
三、許謙主要的學術活動
關于許謙主要的學術活動,根據《元史》等典籍的記載,主要有兩種:一是開館授徒,教授鄉里;二是著書立說,發揚儒學。許謙是出身官宦世家,其祖上不少人均在宋朝為官。因此南宋滅亡后,許謙無意求取元朝功名,而是退居鄉里,精研學術,潛心治學。根據《宋元學案》所載許謙在未拜入金履祥門下時,已經“開門授徒”,及元延祐年間,許謙已經成為了一方大儒?!对贰份d:“延祐初,謙居東陽八華山,學者翕然從之。尋開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吳、越,皆不憚百舍來受業焉。其教人也,至誠諄悉,內外殫盡,嘗曰:‘己有知,使人亦知之,豈不快哉!或有所問難,而詞不能自達,則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討論講貫,終日不倦,攝其粗疏,入于密微。聞者方傾耳聽受,而其出愈真切。惰者作之,銳者抑之,拘者開之,放者約之。及門之士,著錄者千余人,隨其材分,咸有所得。然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之所由分也。謙篤于孝友,有絕人之行。其處世不膠于古,不流于俗。不出里閭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為恥,縉紳先生之過其鄉邦者,必即其家存問焉?;蛟L以典禮政事,謙觀其會通,而為之折衷,聞者無不厭服。”[ 《元史》,第4319頁。]由《元史》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許謙已經成為名動四方的名師,受業于其門下者成百上千,可謂桃李滿天下。又許謙拒授科舉之文,可見一方面是許謙自認為宋儒,不欲門下弟子參與科考,為元人所役使;另一方面,許謙認為科舉之文急功近利,非正統之學。由此可以想見,許謙所教授的必然是傳統文化、儒家經典,可見許謙對儒家文化在元代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除了講學、授徒以外,著書立說亦是許謙的主要學術活動之一。許謙一生,筆耕不輟,著作頗豐。《元史》載:“讀《四書章句集注》,有《叢說》二十卷,謂學者曰:‘學以圣人為準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學圣人之事。圣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于朱子,顧其辭約意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讀《詩集傳》,有《名物鈔》八卷,正其音釋,考其名物度數,以補先儒之未備,仍存其逸義,旁采遠援,而以己意終之。讀《書集傳》,有《叢說》六卷。其觀史,有《治忽幾微》,仿史家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書左仆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歲,原其興亡,著其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復興,誠理亂之幾也。故附于續經而書孔子卒之義,以致其意焉。又有《自省編》,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其不可書者,則不為也。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貨、刑法、字學、音韻、醫經、術數之說,亦靡不該貫,旁而釋、老之言,亦洞究其蘊。嘗謂:‘學者孰不曰辟異端,茍不深探其隱,而識其所以然,能辨其同異,別其是非也幾希。又嘗句讀《九經》、《儀禮》及《春秋三傳》,于其宏綱要領,錯簡衍文,悉別以鉛黃朱墨,意有所明,則表而見之。其后吳師道購得呂祖謙點?!秲x禮》,視謙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條而已?!盵 《元史》,第4318頁。]根據《元史》所載可知,許謙學術思想兼容并包,其精研儒學、對釋、道之學也能探究其蘊。正是有了這種兼容并包的學術思想,許謙之學才無所不包。從《元史》提到的其學術著作可以看出,許謙學術視野開闊,著述涉獵廣泛,其對《詩》、《書》、《禮》、《春秋》均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發明?!对娂瘋髅镡n》即是其在《詩經》學方面的學術專著。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許謙一生,致力于學術研究,講學育人,其與陳櫟、胡一桂等人都是名動一時的名師鴻儒。作為朱熹的五傳弟子,許謙一系列的學術活動為傳播朱熹之說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其《詩集傳名物鈔》也在闡揚朱熹《詩集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四、《詩集傳名物鈔》概說
《詩集傳名物鈔》,凡八卷,收入《四庫全書》。是書以朱熹《詩集傳》為宗,其所考訂名物、音訓頗有根據,足以補《集傳》之闕遺。《元史》載:“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歿,其學猶未大顯,至謙而其道益著,故學者推原統緒,以為朱熹之世適。江浙行中書省為請于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祠事,而列于學官。”[ 《元史》,第4320頁。]又《詩集傳名物鈔》序曰:“朱子之功,萬世永賴,此名物鈔之所為作也。自北山何先生基,得勉齋黃公淵源之傳,而魯齋王先生柏仁山,金先生履祥授受相承,逮公四傳。有衍無間,益大以尊。公念朱《傳》猶有未備者,旁搜博采而多引王金氏附以己見。要皆精義微旨,前所未發。又以小序及鄭氏歐陽氏譜世次多舛,一從朱子補定正音釋考,名物度數粲然畢具,其有功前傳。嘉惠后學羽翼朱《傳》于無窮,豈特小補而已哉?!盵 許謙:《詩集傳名物鈔》,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第1頁。]由此可見,許謙《詩集傳名物鈔》在發明朱熹《詩集傳》及發揚朱子之說方面功不可沒。今觀其書,前載朱子《詩傳綱領》,卷末譜作詩時世,舉出了各篇詩作產生的大體年限,體例遵照鄭玄《詩譜》,內容方面則改依朱熹《集傳》。許謙在對《詩經》的闡解中,于每首詩的題目之下設簡單題解,大部分詩作按章節分析大意,部分詩作指出了其寫作體式。總體看來,許謙博采眾家之長,對《詩集傳》中涉及到的名物、音訓予以了詳細的考訂辨析。雖然受到朱熹、王柏等人的影響,對《詩經》中的愛情詩及詩次問題有所偏見,但瑕不掩瑜,《詩集傳名物鈔》對《詩集傳》的增益補缺之功不容忽視。《詩集傳名物鈔》是元代宗朱派代表性著作之一,其所取得的《詩》學成就是元代《詩經》學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
[2]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3]許謙.白云集[M].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4]傅恒.御批歷代通鑒輯覽[M].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5]金履祥.資治通鑒前編[M].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6]黃宗羲等.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7]許謙.詩集傳名物鈔[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版.
作者簡介:崔志博(1981—),男,河北平山人,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后,邯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樊蘭(1981—),女,河北新樂人,文學博士,邯鄲學院講師。
項目基金:本文為201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HB12WX025;2012年度河北省社科發展項目,項目編號:20120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