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查爾斯·蘭姆的《掃煙囪的小孩禮贊》向讀者詳細地呈現了掃煙囪孩子的工作場景及生活狀況。通過結合該作品,本文試圖從掃煙囪這份工作的高指數工作強度以及高風險職業疾病這兩方面,來揭露掃煙囪小孩的悲慘命運;此外,本文還將探析作品中慈善家對掃煙囪小孩的關注。
關鍵詞:《掃煙囪的小孩禮贊》;掃煙囪的小孩;掃煙囪疾??;掃煙囪工作強度
一、引言
“掃煙囪的孩子”(chimney sweeper)是歐洲歷史上古老的職業,從中世紀開始逐漸盛行起來。對于這部分童工命運、剝削以及勞動強度的關注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達到了頂峰。
查爾斯.蘭姆(1775- 1834)是“一位真正的紳士——無論是貴族還是清潔工,他都平等對待。” (Ward, 1934: 71)他反對階級差異,試圖改變上層階級對底層人士極度排斥的這一現狀。閱讀《伊利亞隨筆》,不難品味出蘭姆對社會邊緣化人物的同情與關心,其中,《掃煙囪的小孩禮贊》 較為典型。關于蘭姆對掃煙囪孩子的關注,“主要是受他的一位名叫詹姆斯.懷特 校友的影響。”(Ward, 1934: 72)懷特十分關心掃煙囪的小孩,每年他都會定期為這些孩子們舉辦一場派對,親自烹飪美食來犒勞他們。蘭姆深受這一善舉,開始了解、觀察這些掃煙囪孩子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禮贊》,希望借此引起社會大眾對掃煙囪小孩的關注。在這篇隨筆中,蘭姆向讀者呈現了掃煙囪的小孩所承受的工作強度以及他們所忍受的工作疾病。對于他們,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能遇到像懷特這樣的慈善人士來給予他們幫助與溫暖。
二、關于堅忍不拔的說教
工業革命期間,童工數量相當龐大,這些工作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其中,“在所有遭受著折磨的童工中,掃煙囪的小孩遭受最為嚴重。”(Powell, 1929:42)許多孩子,小小年紀就離家外出打工,長時間呆在有害身體健康的車間里干活,他們不但得承受不合理的工作負荷,而且還得忍受因工作疾病所帶來的疼痛,有時還會慘遭工頭的暴打。掃煙囪孩子平時的工作,“沿著磚造煙道摸索前進……這會擦傷他們的膝蓋、肘關節……”(Bailey et al, 1909: 22)帶著傷口,掃煙囪的小孩還得在清晨早早開始他們的工作,由于煙道窄又構造復雜,他們很容易暈厥或窒息。他們全天接觸的都是煤灰,白天在煙道里掃煤灰,晚上挨著煤灰睡覺,因此,他們易得煤灰癌,而且長期受煙熏火燎,眼睛會變得模糊,又加天天鉆在煙道里,身體通常會畸形。若是運氣不佳,遇上個兇殘的工頭,還得時常遭暴力之苦。在《禮贊》中,有多處關于掃煙囪孩子外貌及工作場景的細節描寫,深刻揭露出了這類童工經歷的艱辛與苦難。蘭姆使用 “影影綽綽的小不點兒......滿身污垢的小可憐兒……漆黑一團的小天真……”(Lamb, 1903: 109)來描繪這群掃煙囪的小孩,他們確實又窮又臟,但除了他們那被煤灰染黑的皮膚,其實他們同其他孩子一樣,都純真善良。因日夜呼吸著煤灰,又不經常洗澡,他們成了小黑人。至于他們的工作場所,蘭姆告訴我們那是“一個一個黑暗而令人窒悶的洞穴?!保↙amb, 1903: 109)沒有一絲光線的煙道就好比那些令人恐慌的洞穴,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充滿著種種危險,掃煙囪的孩子有可能因此而喪命,這份工作就像魔鬼,摧殘著孩子們的肉體與靈魂。
1.第一講:堅忍不拔——高指數工作強度
在蘭姆的生活年代,童工幾乎成了許多行業的主力軍。資產家“把孩子當作是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Cunningham, 2005: 88)這就意味著童工受資本家的剝削較為嚴重。孩子們單純地付出他們的辛苦勞作,未曾意識到自己便是工業革命的犧牲品,可資本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卻剝削廉價童工勞動力。盡管孩子們起早摸黑地工作,可他們的收獲卻并不可觀。在1821年至1850年期間,大部分的童工“一周工作6天,工作日工作13小時,周六工作11小時”,然而,他們的工資為“一周1便士 ……大約是一個成年農夫一周工資的10 %?!保℉umphries, 2010: 235)童工的付出并未得到相應地回報,他們是資本家謀取利益的工具。
作為其中一類的童工,掃煙囪的孩子也被視為工作機器,高指數工作強度要求他們早早爬起開始他們的一天工作,“他們與曙光異同來臨,甚至比曙光來的還要早一點兒,他們為了找活兒而發出的幼弱呼聲,聽起來就像是小麻雀唧唧喳喳的啼叫。”(Lamb, 1903: 108)太陽還未升起,外頭一切都如此寂靜,可這群小黑人早已開始叫賣。由于這些孩子年紀還小,還不會準確地發他們的叫賣聲“sweep”,有時會將其誤發為“peep” ,因此,蘭姆將他們的叫賣聲形象地比喻成了麻雀的啼叫聲。一方面,蘭姆借這一比喻來表達對掃煙囪小孩的喜愛與尊重;另一方面,他想借此來突出掃煙囪小孩的苦境:他們如此幼小甚至還不能清晰發音,卻被迫清掃煙囪。在作品《禮贊》中,蘭姆將掃煙囪孩子的工作場景增添了英雄特點:“這些我們本國土生土長的小黑人……在那砭人肌膚的寒氣里……高踞在煙囪頂端,以此為小小的講壇,向人類進行一場關于堅忍不拔的說教。”毫無疑問,掃煙囪孩子本身膚色為白色,蘭姆此處所說的“小黑人”實則諷刺了掃煙囪這份工作對孩子們的影響,由于長期接觸煤灰,導致孩子的皮膚逐漸染成了黑色;此外,蘭姆還將掃煙囪孩子的工作比喻成了牧師的說教。當時,宗教往往對孩子們進行這般的思想灌輸:要學會忍耐,這樣上帝才會幫助你們脫離苦海。事實上,宗教教育孩子們要忍耐,卻未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現如今這些掃煙囪的孩子用他們的辛勞在告知人們什么是堅忍不拔。對于人們而言,在保護建筑免受火災之險方面,掃煙囪孩子付出了許多。 他們的付出同他們所遭受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此一來,更加突顯了高指數工作強度對掃煙囪孩子的殘忍。
掃煙囪孩子的年齡同其所承受的工作強度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蘭姆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看見“一個絲毫不比(他)大的”(Lamb, 1903: 109)掃煙囪孩子。當時,大多數工頭認為“訓練孩子掃煙囪的最佳年齡是六歲?!保⊿trange, 1982: 14)六歲的孩子得從事掃煙,盡管他們皮包骨頭,卻不得不完成既定的任務,至少這樣不會餓死。若遇到一些殘忍的工頭,日子更為艱辛。像是查爾斯.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里的甘菲爾德先生,往往采取粗魯的方式來強迫他的學徒來聽從他的命令,他認為:“沒有比一把火更好使的了……萬一他們(掃煙囪的孩子)卡在煙囪里了,只要烤烤他們的腳底板,他們就趕緊得掙扎著脫身了。”(Dickens, 1966: 18)為了叫掃煙孩下來,工頭使用燒火的方法來訓練其學徒們,并且他還認為對于“固執,又都很懶”(Dickens, 1966: 18)的孩子這是一個妙招。不知這些孩子究竟是真的固執、懶惰,還是害怕漆黑又危險的煙道?現實中,工頭還會將一根繩子系在掃煙孩的一條腿上,這樣要喊他們下來的時候用力一拉繩子即可。這類法子自然而然只會增加孩子們對這份工作的恐懼心理。面對工頭苛刻要求,孩子們不得不聽從,他們三點起床掃煙。 “在早飯前得清掃20座以上的煙囪 ……然后工作到下午3點?!保–ullingford, 2000: 80)掃煙囪孩子一天12小時待在充滿煤灰的漆黑的煙道里工作,早晨只有掃完20座以上的煙囪才能吃早飯,飯后繼續干他們的活。掃煙囪孩子干著卑微而又危險的工作,卻為每家每戶除去了火災的隱患,或許正因為此蘭姆在作品中呼吁人們要和善地對待掃煙囪的孩子,要對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最好請他(掃煙囪的孩子)喝一大盆熱飲……再請他吃一片薄薄的牛油面包……那么,閣下煙囪里由于你慷慨濫用而積存過多的煙垢一旦得到清除,廚房的火苗便可輕輕松松、冉冉升起……不會由于偶一不慎、火星蔓延……(Lamb, 1903: 110)
同掃煙囪孩子所得到的進行對比,其所做的令人欽佩。他們犧牲自己確保了家家戶戶能夠正常使用煙囪,還避免了火災的發生。由于掃煙孩得在早飯前完成巨大的工作量,這就保證了多戶人家早晨煙囪能夠正常使用,以此確保他們可以正常做早飯,可是,掃煙囪孩子卻是挨餓在煙道里清掃煙囪。
清掃煙囪是門高技術活。“在1818年,廚房的煙囪……的管道是7平方英寸 ,有些只有6平方英寸。”(Cullingford, 2000: 75)讓掃煙囪孩子爬進這么窄的煙道是有困難的,尤其是對那些年紀稍大的孩子而言更為困難。面對如此狹窄的煙道,孩子們不得不用他們的肘進行爬行。普通孩子都害怕面對那陰森、狹窄的煙道,可這事對掃煙囪的孩子卻是件家常便飯。在《掃煙囪的孩子禮贊》中,蘭姆回想起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他看見一個掃煙囪的孩子“鉆進了那地獄的入口……想象著,他如何一邊前進、一邊探索那一個一個黑暗而令人窒息的洞穴,那讓人毛骨悚然的陰曹地府!”(Lamb, 1903: 109)這煙囪的管道,閉塞、漆黑,在孩子的眼里就好比地獄。掃煙囪的孩子,畢竟也是孩子,望著這黑乎乎的煙道,內心恐怕也是恐慌,可他們不得不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因為他們得長時間鉆在這煙道里工作。可見,工作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掃煙囪孩子的工作強度。
2.第二講:堅忍不拔——高風險職業疾病
清掃煙囪會帶來多種疾病。掃煙囪的孩子幾乎一直在同煤灰接觸,他們白天在煙道里掃除煤灰,晚上又在地窖里挨著煤灰睡覺,而煤灰十分刺鼻,且對健康有較大危害,會導致 “煙垢結石”(Lamb, 1903: 110)。由黃樟制成的薩露普湯可幫助掃煙囪的孩子緩解該疾病,但這湯的味道絕非大多數人所能接受。蘭姆對這湯的評價是:“這種……混合飲料我一向不敢沾唇……盡管卻之不恭,賤胃對它只有敬謝不敏。”(Lamb, 1903: 109)從蘭姆的描述中可發現薩露普湯的氣味及味道讓人不知不覺地想要排斥它。然而,掃煙囪的孩子對這湯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他們往往是薩露普湯鋪子最早的顧客,因為:無論別的什么滋味,什么氣息的飲料,都比不上薩露普湯能使掃煙囪小孩這樣提神鼓勁兒。哪怕身無分文,只要碰上這種熱飲,他們總要垂下他們那黑黑的小腦袋湊著去嗅一嗅那裊裊上升的熱氣,那快慰之情,不亞于某些家畜,譬如說貓兒,發現一枝纈草,就湊上去嗚嗚地叫。(Lamb, 1903: 110)
被人們所排斥的薩露普湯卻成了掃煙囪孩子中最受歡迎的飲品,哪怕只是嗅一嗅,他們就能精神振作。因為窮,他們甚至像貓嗅草般,圍在鋪子旁深吸這湯的熱氣來緩和自己的不適。通過將掃煙囪的孩子比作成貓,蘭姆流露出了對掃煙囪孩子的同情,“通過同更為低賤的物種——貓進行對比,而非比其高等的紳士進行比較,可達到渲染其凄慘遭遇的效果。”(Randel, 1975: 102)這樣一來,蘭姆進一步突出了掃煙囪孩子的苦澀人生。同正常人喝飲料不同,因為窮,這群孩子卑微得像貓一樣盯著那薩露普湯。盡管他們努力工作,可工資卻少的可憐,所以也就只能湊著頭吸那熱氣了。
因煤灰引起的另一疾病是煤灰癌 。有許多掃煙囪的孩子因為這病喪失了生命。 “由于不衛生,又不常洗澡,煤灰積在皮膚外層,引起毛孔堵塞,汗水排不出,最終染上‘煤灰疣。”(Cullingford, 2000: 91)因掃煙孩長時間呼吸著煤灰,又不注重衛生,不常洗澡,不可避免地會淪為煤灰癌的受害者。許多掃煙囪孩子“有四至五年內沒有洗過一次澡”(George, 1951: 244),長時期不洗澡不僅僅染黑了他們的膚色,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得煤灰癌的概率。
除了以上所提到呼吸道疾病、煤灰癌,該職業還會引起眼睛模糊。這一疾病蘭姆在作品中也有所提及:“這件事太可笑……笑得他(掃煙囪的孩子)眼淚都從那紅紅的眼角里流出來了,他那眼睛是因為平時常哭,再加上煙熏火燎,才變得那樣紅紅的……”(Lamb, 1903: 111)掃煙孩經??奁蛟S是因為他們被迫掃煙囪,或是因為他們疼的難受。由于艱辛的工作條件,他們常會因受傷而哭泣,畢竟他們只是孩子,因為疼而哭泣也是人之常情。關于眼睛紅而模糊的另一原因是煤灰所致,因為煤灰而致眼睛感染,最終引起眼睛模糊不清。看來煤灰是危害掃煙囪孩子健康的罪魁禍首。
此外,掃煙囪孩子還可能遇到一些意外事故,其中窒息就較常見。 當孩子在窄的煙道拐角清掃時很容易被卡住,然后因呼吸不暢易致窒息。這煙道像“黑暗而令人窒悶的洞穴”(Lamb, 1903: 109),布滿了煤煙,空氣流通差,漆黑一片,分辨不清方向,這樣一來,就提升了掃煙囪孩子的窒息概率。狄更斯曾在其作品《霧都孤兒》中提到:“有過許多小孩子悶死在煙囪里的事。”(Dickens, 1996: 18)這份工作危險性極高,孩子們不但容易卡在里面,而且有時還被要求清掃一些依舊在燒火的煙囪,煙火一熏,身體又被卡住,缺氧窒息就自然而然了。關于掃煙囪孩子其他的事故還有燒死、墜落至死,甚至還有活活凍死等。
三、關于樂善好施的一堂
當時,對童工的剝削也引起了部分人的關注,他們會盡自己的一份力去保護這些弱勢群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童工,不同形式的慈善團體開始壯大起來。“慈善機構聲稱他們是為了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確救助了許多孩子。”(Levene, 2012: 147)通過經濟援助來緩解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童工量。因此,盡管來自慈善家的救濟作用有限,但其至少給童工帶來了一絲溫暖。
當然,掃煙囪的孩子也得到了關注,一些慈善家會時常為這些孩子送去衣食等,蘭姆在文章中所提到的 詹姆斯.懷特就是其中一位。在蘭姆記憶中,“懷特……一心想把這些可憐的換來兒們受屈辱的命運稍稍加以改變,每年為掃煙囪的孩子們舉行宴會……”(Lamb, 1903: 112)因目睹過掃煙囪孩子工作的場景,懷特對這些孩子深表同情,他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能改善這些孩子的生活。在每年的宴會上,懷特“既做東道主,又當招待員?!保↙amb, 1903: 112)身為上流社會的一員,他卻愿意為那些未受過教育的底層的掃煙囪孩子服務。從他身上,可以發現,雖說當時大多數人忽視了掃煙囪孩子,有些甚至認為這些孩子是骯臟、卑賤的化身,但依舊有像懷特、蘭姆這樣的正能量人物存在。他們不鄙視這些孩子,反而尊重他們。文中,蘭姆就將掃煙囪孩子的工作畫面比作成了“一場關于堅忍不拔的說教”(Lamb, 1903: 109)。此暗喻實則暗諷,蘭姆借此來控訴宗教說教對人性的剝奪;同時也表達出了蘭姆對掃煙囪孩子的欽佩與贊揚。全篇文章都流露著作者對掃煙囪孩子的主觀同情,他希望人們可以對掃煙囪孩子給予點關心,哪怕只是1便士,也可以讓這些孩子免受一頓挨餓。當時,一個10歲左右的掃煙囪孩子的“工資是一周6便士”(Cullingford, 2000: 68),這就意味著孩子們不能餐餐填飽肚子?;蛟S這便是懷特年年為掃煙囪孩子舉辦宴會的緣由吧。在每次宴會上,懷特“特為那些幼小者挑出一些最好吃的小塊兒,而把一段段長一點兒的香腸留給大一點兒的孩子?!保↙amb, 1903: 113)按照掃煙囪孩子的年紀大小,懷特耐心地給他們提供不同大小的食物,從這一細節可知其對這群孩子的關心程度。雖是“19世紀的貴族”(Randel, 1975: 104),但他卻打破了所謂的高低貴賤,甘愿為這些掃煙囪孩子服務。作為懷特的朋友,蘭姆也持有相同的觀點:
黃金般的少年,嬌艷的姑娘,
同歸黃土,象掃煙囪的一樣。(Lamb, 1903: 114)
在自然界中,無論是貴族還是窮人,本質都一樣,終免不了死亡。像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樣,無論是上層人士還是底層人士,都源于自然然后又回歸于自然,這就是蘭姆向我們暗示的信息。他認為掃煙囪的孩子其實和上流社會的人們地位平等,因此社會不應去傷害或是異化這些孩子。
四、結語
18、19世紀期間,奴役掃煙囪的孩子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孩子的平均年齡大概是六七歲,有些甚至才四五歲。這類群體,窮困、無助、遍體鱗傷,他們生活在社會的邊緣,被人們所忽視、所排斥。慶幸的是,他們得到了一些文學家和慈善人員的關注,蘭姆就是其中一位,他用他的作品《禮贊》來呼吁社會要關心重視這類童工。當時,掃煙囪的孩子被人們所遺忘,被社會所異化,但他們卻在用他們的辛勤勞作講述著“一場關于堅忍不拔的說教”(Lamb, 1903:109)。
參考文獻:
[1] Aaron, Jane. A Double Singleness: Gender and the Writings of Charles and Mary Lamb[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Bailey, C.M. & Mrs. Bennett et al. Childre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Sheffield[M]. Ed. Dr T J Caulton. Sheffield: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Printing Unit, 1985.
[3] Cullingford, Benita. British Chimney Sweeps: Five Centuries of Chimney Sweeping[M]. Sussex: The Book Guild Ltd., 2000.
[4]Cunningham, Hugh.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Western Society since 1500[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5]Dickens, Charles. Oliver Twist[M]. Ed. Kathleen Tillot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66.
[6]George, Dorothy. London Lif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 London: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51.
[7]Horn, Pamela. Childrens Work and Welfare, 1780- 1890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8]Lamb, Charles and Mary Lamb. The Works of Charles and Mary Lamb[M]. Ed. E. V. Lucas. London: Methuen & CO., 1903.
[9] Levene, Alysa. The Childhood of the Poor: Welfare in Eighteenth-Century London[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10] Powell, Rosamond. The English Chil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 London: Butler & Tanner Ltd., 1939.
[11] Randel, Fred. The World of Elia: Charles Lambs Essayistic Romanticism[M]. London: Kennikat Press Corp., 1975.
[12]Strange, Kathleen. Climbing Boys: A Study of Sweeps Apprentices[M]. London: Allison and Busby Limited, 1982.
[13] Ward, A. C. The Frolic and the Gentle: A Centenary Study of Charles Lamb[M]. Dallas: Taylor Publishing Company, 1934.
[14]查爾斯·蘭姆, 著. 伊利亞隨筆選[M]. 劉炳善,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
[15]查爾斯·狄更斯, 著. 霧都孤兒 [M]. 榮如德,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
作者簡介:桂佳琪(1992-1) ,女,籍貫:浙江寧波,單位:浙江財經大學,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