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蓮芳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往往通過學生對題目的錯誤解答直接體現,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倒”。許多老師,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面對生的錯解題,如何合理利用學生的錯題資源,是教師教學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泰戈爾語說過:“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之門外了。”珍惜“錯誤”并予以利用,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分析與總結,變“廢”為寶。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優化數學教學。
一、小題大做,避免再錯
若學生對于概念認知不清導致的錯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糾正學生的錯誤,不妨小題大做,“放大”學生的錯誤,引起思維上更大的“紊亂”,挖掘出學生思維和認識上的混沌之處,促使學生思考錯誤的原因,從而加深犯錯的印象,避免下次再出現類型錯誤。
問題一:化簡:,有學生這樣解答,2x與4x約分得2,4與4約分抵消,故答案為;學生未弄懂分式約分的依據,其實質是分式的基本性質。于是引導,既然2x與4x可以約分,那么2x與x2可以約分嗎?4與4x呢?讓學生依據他自己的思路再次演練,結果是:原式=,兩次化簡的結果不一樣,使學生明白自個的思路錯誤,在此基礎上指出:約分的依據是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子或分母同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或式子時,分式的值不變,除法與乘法互為逆運算,故而當分子或分母為多項式時,只有將它們寫成乘積形式,也就是進行因式分解后才能約分;約分時,當分子或分母為多項式時,必須先將其因式分解再約分。
如此“放大”和“追問”,雖然耗時比僅糾正錯誤要多,但通過“放大”的錯誤,“珍惜”錯誤,學生們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概念,弄清了分式的基本性質,復習了分式的化簡運算,而這些內容教學設計時未曾考慮,這樣會讓學生收獲更大,印象更加深刻。
“小題大做”挖掘學生思維和認識上的混沌之處,找準思維堵塞或障礙,從而進行疏通和引導。即使是一個很小的錯誤,也有錯誤思維的根源。從根源入手,匡正錯誤,根除錯誤,這就是“小題大做”的目標和實效。
二、教學練三者合一,夯實基礎
復習課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極難把握的,學生們認為這些知識已經學過,講解時不愛聽,自己動手卻因分析能力較弱或者處理信息處理能力單一導致錯誤。對于這種情況,教師不妨讓學生先練,通過實踐暴露學生知識類的缺陷、解題的錯因,能使學生的錯誤成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在練中教,在練上學”, 教、學、練三者合一,夯實基礎, 細化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法,先讓學生練習,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然后教師總結這類問題的規律。
問題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4和6,求該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許多學生只考慮了一種情形2,因而導致漏解。由于題目中并沒有明確4和6誰是底邊長,誰是腰長,所以應分以下兩種情形考慮:①當底邊長為6、腰長為4時,該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4;②當底邊長為4、腰長為6時,該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6.正確答案應為該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4或16.讓學生明白: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沒有指明底和腰時)求其另一邊長或其周長時,可根據等腰三角形的定義求得,什么情況下有兩解?什么情況下只有一個解?
“教、學、練合一”下的復習課將課堂教學的視角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通過查找錯解病因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網絡,構建知識體系,做講典型例題,測試反饋矯正,在“練”的基礎上將“教、學、練”統一起來,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構建高效復習課。
三、精讀題目,逐步分析,理清關系
教學活動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有一部分數學基礎不錯的學生,一般時候都覺得數學比較容易,可一到應用題就“犯傻”,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誤,有些錯解讓人啼笑皆非。原因就在于學生面對閱讀量較大的題目時,往往急于下筆,沒有審清題意,沒有理清關系。
問題3.在甲處勞動的有27人,在乙處勞動的有19人,現在另調20人去支援,使在甲處人數是乙處的人數的2倍,應調往甲、乙兩處各多少人?
學生錯解一:設調往甲處x人,調往乙處y人,由題意得:27+x=2(19+y);學生列出的方程只有一個,但未知數有兩個,導致無法解出方程答案。
學生錯解二:設調往甲處x人,則調往乙處(20-x)人,由題意得:27+x= 19+20-x。
在錯解一中,學生列出的方程只有一個,但未知數有兩個,導致無法解出方程答案,其原因在于學生漏掉條件“另調20人去支援”; 在錯解二中,學生漏掉條件“使在甲處人數是乙處的人數的2倍”。
怎樣規避這種錯誤呢?一是要求學生讀題目,了解以下問題:①這道題是什么類型的題目?(人員調配);②題目中第一個條件是什么?(甲、乙兩地的人數);③題目中第二個條件是什么?(增援20人);④要達到什么要求?誰和誰比?關鍵是什么?(甲處的人數是乙處人數的2倍);二是細讀,解決問題:此題中應該抓住哪句話列方程?(甲處的人數是乙處人數的2倍);三是正確答案。 本題應為(部分)如下:解:設設調往甲處x人,則調往乙處(20-x)人,由題意得:27+x=2( 19+20-x)
解決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具體有以下兩個步驟:第一,略讀識大意。應用題實際上就是一篇說明文,一般文字較多,信息量比較大。這就需要快速瀏覽一遍,了解題目大意。第二,細讀抓關鍵,辨析出關鍵字眼并加以利用列出方程。
四、做好錯題筆記,優化數學學習
在評析試卷時,會經常感覺到“剛剛講過怎么又有那么多學生錯了?”,糾錯為什么那么難?采取怎樣可行性措施能幫助學生不再重蹈覆轍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錯誤是“不以為然的錯誤”,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鼓勵學生做好數學錯題筆記,充分利用錯題,反思錯誤的原因和對策,是學生學會數學的關鍵之一,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題4.計算:;學生錯解:;學生將3錯誤的理解成3╳,學生為何會出現這么低級的錯誤,3是一個帶分數,表示3+,學生將數字(或字母)相乘省略乘號的知識混淆,數字與數字相乘不可以省略乘號。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錯誤”, 珍惜學生的“錯誤”,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只有這樣,課堂才會更高效,教學才會更輕松。教學中我們應該感謝那些出現錯誤的孩子。抓住錯誤因勢利導,對所有的學生就是一種教訓,是一種啟發,更是一種學習與提高。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懷梁.在“數學活動”中“做”數學【J】.中學數學(初中版),2012(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