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亮
信息技術是指人類對數據、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各種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目前,在學校教學中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以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為特點的信息技術。依托計算機和互聯網絡開展的教學與學習活動,為有效地解決進入信息社會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尤其是為培養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信息素質、創新能力提供了可靠的手段與方法。因此,近年來在我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進,面對中小學生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學科教學,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教育等,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研究熱點和方向。
一、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首先,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應用中,開始突出其工具的作用和創設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作用,在支持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方面有了初步的探索與嘗試,例如校園網、多媒體教室網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幾何畫板在數學科的應用,歷史課、政治課的某些內容,通過讓學生利用校園網絡資源,個別的學生利用國際互聯網來查詢資料,最終達成學習目標等等。
其次,國內許多大城市面向中小學開辦網上學校,北京作為我國的因特網中心和教育中心,所建立的網校最早也最多,例如,國聯網校、101網校、五中網校、四中網校、人大附中網校等組成了中國知名網校的隊伍。解讀這些各有自己辦校目標和各具特色及優勢的網校,可以看出,有的網校在發揮并拓展因特網在教育教學上的工具作用,實現教師、媒體、學生的自主交流,提供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資料、科學的教學手段和過程、豐富的課程參考文獻以及交互式教學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工作。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中小學在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方面有了一定發展,但還存在許多不足,尤其是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方面,主要表現在:
1.計算機在各地各類學校分布不均,校際差異較大。眾多學校采用集中管理,計算機利用率較低。
2.軟件總量不足。自制軟件成本高、費時多、低水平重復,不能資源共享,而購買學習軟件,往往不適用教學,可供學生使用的軟件更少。
3.信息系統的超文本特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開發,阻礙了教學內容的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網絡特性的低利用率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以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為標志的發現式學習。
4.部分教師觀念陳舊,師資培訓缺少“整合”的觀念,編寫的教材缺乏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一些教師的信息素養亟待提高。
5.關于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推動,缺少評價、管理機制的支撐。
二、在學科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應用的一點建議
1.積極滲透信息技術,推動課程教材改革
(1)在現存課程標準和教材情況下,制定有關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求。 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的影響是巨大的,要號召廣大教師在使用現有教學大綱和教材時,注意將有關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求融入相適應的教學中,體現在某些具體的教學環節中。
(2)建立新的課程標準,引入信息技術的有關課程目標。 學科課程目標應提出培養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在學科教學要求中,每個學科應結合其特點明確提出教師和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要求;學科課程標準在制訂教學評價方案時,也應提倡應用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和統計,提供相關的軟件和方案。
(3)開發新的學科教材,教學內容引入信息技術的要求。 配合新的學科課程標準,新的學科教材也應引入有關信息技術的內容。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模式
(1) 改革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的和內容而建起來的教學結構和活動程序。發展與課程整合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是實現“整合”的關鍵。
(2)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可分為兩類: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演示型教學模式和以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后者按照學習內容的開放程度又可分為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和在開放性學習環境中的自主學習模式。
3.加強師資培訓,提高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
(1)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應采用案例教學,堅持針對性、靈活性和實用性原則。 在分析教師現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學實際要求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科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培訓內容, 采用案例教學,對教師進行分層次的培訓。
(2)加強對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指導,為教師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 充分發揮省、市、區、校四級教研部門的作用,鼓勵學校內教師之間的互教互學及教學交流活動,注重在教學實踐中,在教學交流和教學研討中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3)堅持硬件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同步。 在每種信息技術裝備到位后,甚至是在到位前就應開始有計劃、分層次的對本學科應用信息技術的骨干力量進行技術培訓。
(4)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教育資源。 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信息網、校園網的資源優勢,大力開展中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建立層次多樣、形式靈活的培訓機制。
4.努力提高現有硬件設備的利用率,加強教學軟件資源建設
(1)改革硬件設備的管理方式,合理規劃硬件設備的分布。 當前,絕大多數學校的計算機實行集中管理,并且沒有實現校內聯網,提高計算機利用率的潛力很大。應通過改革管理方式,合理規劃計算機的分布,提高教師和學生課內外使用計算機的方便程度。
(2)加強對學校、教師開發教學軟件的規劃和指導。 開發教學軟件除了要遵循技術、邏輯、表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還要以滿足教學需求為前提,使開發出的教學軟件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5.重視和加強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管理及評價
根據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特點,可以從課程評價(Curriculum Evaluation)、設備條件評價(Condition Evaluation)、實施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教學效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四個方面構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評價體系。評價的主要功能是判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這項教學改革是否成功,并為如何改進實施方案和實踐策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