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宏
摘 要: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它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的成敗,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高中物理 ; 學生; 變革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尤其是隨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面世和進人實驗區,高中物理教學無論是在理念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因此,高中物理教學如何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一、精心設計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依據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學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又把它具體化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由于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渠道,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場所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突破單純以”雙基“來立意的舊框框,本著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高度責任感,從三個維度來全面構思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首先,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歷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并解決間題的典型思路等納人教學的內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間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人教學內容。
其次,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師本人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學校的現實條件為基礎。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要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技能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邏輯和心理特點,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學活動。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運用實驗方法、模型方法和數學工具來研究物理間題、驗證物理規律,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間題;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還要讓學生通過物理課程,來學習如何計劃并調控自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的學習過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注意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他們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清;鼓勵他們主動與他人合作,并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團隊精神;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區,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列學習過程中
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物理學習過程中有助于學生“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有助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這也是物理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首先,由學生自己在解決實際物理問題過程中建構知識基礎。這樣建構起來的物理知識將是靈活的知識。學生建構知識是出于實際問題的需要,是根據對問題的分析討論產生學習議題后而學習的。他們通過查找大量信息,從中抽取信息、組織信息。自己建構起了知識的最終產品形式。當學生完成學習議題后。他們最終還要用從學習議題研究中所獲得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意味著。他們不僅通過自己的查找和思雛等過程獲得了知識的內容,而且還親自經歷了知識是如何被使用的。這樣的知識是他們自己的知識,是能夠靈活遷移的知識。其次。發展高層次思雛能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線活動是解決問題。學生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如界定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搜集資料以及驗證假設等。學生從問題解決中反思和抽象出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學習策略。由此。為學生提供了許多機會來發展并實踐他們的高層次思維技能。以及通過誘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示學生的主體人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學習過程呢?第一。課堂教學活動要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展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遇到問題與學生平等協商,使學生較為自由和靈活地進行自我追求、自我想像、自我創新。第二。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根據教學實際,應在“知識”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適量時間給學生提問,這樣可大大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第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任何科學學說的發現起初都是大膽猜想。愛因斯坦由光電效應現象猜想光是不連續的。而是由一份份的光子組成的。提出了光子學說,從而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學習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種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勵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發現。如果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善于探索的習慣,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態度將使他終生受益。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雛以外,還應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適時誘導學生大膽猜想,并善于對猜想進行科學論證。第四。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創新思雛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無疑不思,無思不悟,無悟不進。在教學中,教師要在置疑誘導上下功夫,學生財要在深思“頓悟”上顯本領。總之,教學過程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參與情境來引發學生參與,既是學生的全員參與,也是學生自始至終的參與,不僅是從行為上的直接參與,更是情感、心理、思維的參與。只有這樣,才會使物理學習活動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三 、科學評價
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手段,其導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就必須認真研究用考試這一標準來評價物理教學時,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許多考試。主要是針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所進行的單項測量,由于這種考試的瓶別和選拔功能被過分地強化,有時,它甚至成了決定師生命運的唯一指標,這就不可避免地把師生都逼上應試教育的絕路。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強調評價的崢別與選拔的功能”。而且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評價,還要從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不僅要做終結性評價,還要做過程性評價;不僅有書面考試式的評價,還有動手操作式的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可以由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等等。
這就要求教師、學校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形式、評價結果及其管理等在內的整個評價制度上尋求新的突破。同時,由于教育教學評價具有特殊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它還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只有這樣,評價制度的變革乃至于整個新課程改革才有可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總之,學習方式對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要使學生形成堅實的物理基礎知識。發展創新思維,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進學生有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變革物理學習方式,并不斷研究物理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問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