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華
地理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綜合性強,知識內容豐富,知識點多,涉及面廣,實踐性強。新課程下的教育理念要求地理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就必須進行生活化地理教學。生活化地理教學,即在平時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善于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也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從而實現地理知識的自身價值。在教學實踐中,我有如下體會:
一、知識鏈接,走進生活
社會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如今的教師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信息渠道。學生可以從網絡、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及時、大量地獲取信息,而地理知識則時時處處都存在。每節課開頭5分鐘設“知識鏈接”環節,這些時事,熱點,現象,科學等都可以納入學習地理的大課堂。知識鏈接盡管只有短短的5分鐘,而且不一定與教學內容有關,但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問題探究,體驗生活
新課標指出,地理教學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避免出現“學生雖然能攻克試卷上的一道道難題,而面對真實生活中的難題時卻不知所措”的尷尬情形。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將學生的生活融入到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1.情境導入,豐富多樣
教學時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創設,把教材中所提出來的問題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使新課一開始就能使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學習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氣的受熱過程”時,給一組青藏高原圖片與當日拍攝學校的照片相對比,學生有感而發“青藏高原的天好藍啊”。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同一天空下,為什么西藏的天空比深圳的更高、更藍?學生帶著問題聯想、思考,通過學習解決問題。
充分挖掘地理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動力。
2.活用圖表,發展技能
地圖是地理學科中的第二語言。伴隨著課程的改革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對學生掌握圖表的能力要求也相應提高。在地理教學中通過讀圖表提出問題,利用圖表把問題引向深入,運用圖表去解決問題,培養讀圖能力,發展地理思維。
復習中國地理“河流和湖泊”時,在黑板上用粉筆將長江、黃河的干流一氣呵成畫好,學生很快具備積極興奮的學習心理狀態。然后利用黑板上的干流圖作為設疑的主線,引導學生讀《水系圖》、《中國地形圖》以及長江、黃河、珠江三河的水量比較表,等等。以圖解惑,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3.探究實踐,提高素質
探究實踐,最關鍵是師生不分彼此,積極參與,共同創建教學環境,共同完成教學活動任務,共同檢評教學效果。教者有學,學者也教,相互對話,交流信息,互動互補,相生相長。不刻意去講究教學內容的完整,教學過程的完全,將精力集中在重點、難點部分,將焦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上。“地球運動”是高中學生接觸的第一個難點。在地球上觀察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天球上周日視運動現象,原本是在浩瀚的宇宙中演變的,總結成地理知識,變成地理教材,就無法保持原來的狀態,甚至畫成平面圖或文字表述。課前選擇一個晴朗的夜空,帶領學生觀看星空,每隔一小時觀察星座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動。野外觀察存在局限性,不能反應全球各個緯度不同季節天體周日視運動的差異,但能使學生在觀看和理解課堂演示上奠定認識基礎,能將自己置身于演示中去想象。
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借題發揮”,針對學過的內容設置一些對立而富有創造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努力探究。例如,學習“中國氣候的特征和成因”后,我出乎意料地向學生提出一個大膽的問題:假如青藏地區不是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而是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相近的平原,我國的氣候狀況會怎樣?借助已有的知識和圖像,學生自然進入浮想聯翩的境界:(1)由于高原屏障不復存在,夏季西南季風可長驅直入北上,給青藏地區和西北內陸帶來稍多的降水。(2)雖然青藏高原海拔變低,但因西部深居內陸,氣候仍以干旱半干旱氣候為主要特征。(3)由于地勢變得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加劇了冬季風南下的強度,冬季將變得更干冷。一些假想合理布局新奇的情況被設計出來了,我們暫不強求絕對正確的答案,目的在于另辟思維蹊徑,促進知識的遞進、輻射、遷移和轉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拓展延伸,豐富生活
教師把課堂內容適當地拓展延伸,學生在獲取地理知識和運用知識時更帶有明顯的自主性。通過自己的思考或實踐,學生可以得到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獲得又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的記憶和理解,提高了教學質量。例如借助我校高二學生開展“走進井岡山”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指導學生進行與地理相關的研究性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及建議,確定了井岡山旅游線路設計、井岡山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井岡山自然環境特征等幾個研究方向,分小組進行實地調查、走訪,網上查閱資料等,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到地理與生活聯系緊密,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
實踐證明,采用有效的生活化地理教學策略,尋找地理教育與生產生活活動的最佳結合點,不僅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充分體現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精神,展示地理學科的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