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人
編者按:如今,省直機關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已經成為推動貴州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決戰脫貧攻堅的一支重要力量。貴州省總工會幫扶普定縣猴場鄉是其中的一個典型。面對頭戴“全省100個重點扶持一類貧困鄉”窮帽的猴場鄉,省總工會是如何幫扶的?成效如何?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為此,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楊興舉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
直面現實 樹立信心
:2013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普定縣猴場鄉成為省總工會同步小康駐村聯系點。面對頭戴“全省100個重點扶持一類貧困鄉”窮帽的猴場鄉,是否感到壓力巨大?
楊興舉:猴場鄉被確定為省總工會“同步小康”聯系點。坦白說,當時接到這個任務時壓力是很大的。
猴場鄉地處普定縣東北部,是全縣最邊遠、最貧困的民族鄉。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落后、群眾思想觀念封閉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這一壁壘一直難以突破,無疑是全省扶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我們都感覺到,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讓猴場鄉實現大的改變,工作任務非常重。肩上有了沉甸甸的壓力,但更多的是責任。
:省總工會的工作隊第一次進駐猴場鄉時狀況是怎樣的?
楊興舉:省總工會的工作隊是2013年初進駐的,我是2013年6月調到省總工會工作,8月13日第一次到猴場鄉調研。我還記得當時首先去的是猴場鄉水落洞村,當時路還沒有硬化,一路上都是泥滑爛路,條件很差。
到了村里,村民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們,為什么?后來才知道,他們對我們不是很信任,不相信我們能為他們做事。
這件事讓我很震撼,我想,我們省總工會一定要在這里做出成績來,改變村民們對我們的看法,通過實際行動讓他們相信,我們是真心來幫扶的。
理清思路 破題規劃
:省總工會為猴場鄉提出了什么樣的扶貧思路?
楊興舉:治窮就好比打仗,沒有目標亂打一氣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自己長期在基層工作,知道很多地方發展不起來,往往是缺乏一以貫之的規劃藍圖與發展思路,很多基層干部對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可能缺乏一些大的判斷。
我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規劃引領、基礎先行、產業致富、鄉風文明”的遞進式重實效精準扶貧思路。這就為我們幫扶確定了兩個大的方向:首先是遞進式,規劃、基礎、產業和鄉風,對于地方脫貧致富是一個遞進的關系,工作也是有先有后,遞進幫扶;其次是重實效,工作一定要做扎實,錢不能亂花,要用在刀刃上,要有輻射帶動效應,能夠四兩撥千斤。
思路確定后,有章可循、基調不改、方式不變、力度不減,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思路中首先就提出了“規劃先行”,請問這個規劃是如何形成的?
楊興舉:方向明確后,首先我們協調省農委、省農科院、省園藝研究所的10名專家,對猴場“治窮病、挖窮根”來了一次徹底全面的把脈。根據當地生態環境條件和資源優勢,編制形成了《猴場苗族仡佬族鄉2013-2020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從頂層設計上為猴場的發展繪制了藍圖。
《規劃》明確了猴場鄉“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定位。而目標就是在2020年前逐步建成“一核四片區”現代高效特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格局。發展思路厘清了、目標明確了、路徑找到了,扶貧工作抓起來才有重點,做起來才會精準。
:現在進入猴場鄉,看到的是干凈整潔的村道和錯落有致的房舍。從一開始,“基礎先行”就是思路中的重要一環嗎?
楊興舉:兩年多來,省總工會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圍繞猴場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共投入1250多萬元資金、幫助協調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推進10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成功落地。從實現組組通路,到13公里的環鄉公路;從便民利民橋,到留守兒童親情聊天室;從文化廣場,到人飲工程;從太陽能路燈,到水落洞小學操場硬化;從防洪灌溉工程,到農民工素質培訓中心。如今的猴場鄉,基礎設施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產業戶戶有 文明人人享
:我們了解到的數據是,2012年前,猴場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820元,處在溫飽線以下。而調查摸底的4518戶農戶中,貧困人口就達13364人。到今天為止,省總工會用什么方式帶動村民致富,效果如何?
楊興舉:我們確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扶貧資金攤大餅、廣撒種的使用方式。同時,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給真貧而勤的農戶以動力,給真窮卻懶的農戶以壓力,通過既“輸血”又“造血”、整體推進和精準到戶結合,使每一個產業項目、每一筆扶貧資金都能結出看得見、摸得著的碩果。
我們針對不同貧困戶和產業的特點,采取“統購補貼”、“自購補貼”、“1:1資金滾動補貼”、“分級分時補貼”、“小額貸款”等五種不同的扶貧措施,以提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熱情和內生動力。
多種扶貧模式的共同作用,徹底激發了廣大農戶致富奔小康的活力,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可謂齊頭并進。如今的猴場鄉,種植小紅蒜馬鈴薯已達8000多畝,養殖土雞超20萬羽,養牛8000余頭,養豬10000多頭,養兔養羊52000余只……猴場鄉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312元上升至2015年的6911元,翻了一倍多。
:剛才你幾次提到省總工會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幫扶,在資金使用方面省總工會有什么原則嗎?
楊興舉:在資金使用方面,省總工會首先出臺了《工會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式、目的、日常監督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制度上確保了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的精準性、安全性及高效性。
其次就是保證幫扶資金的使用一定要有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幫扶資金始終有限,每一分錢都要用在能夠帶動農戶致富的刀刃上。三年來,省總工會直接投入資金1250多萬元,但撬動的社會資本達到了1.2億元左右,這就是扶貧資金使用效果最大化的具體體現。
:臟亂差是鄉風文明中一個長期存在且最難解決的基本問題。省總工會在猴場鄉的經驗,有哪些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
楊興舉:風行于上,俗成于下。文明鄉風的建設首先必須是打造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村民的價值觀。所以我們駐村工作隊與猴場鄉政府合力行動,籌集資金200多萬元,先后購置垃圾清運車5輛、可卸式垃圾箱100余個、果皮箱110個,新修垃圾中轉站100余個、垃圾填埋場4個、污水排放溝渠500余米……
與此同時,我們以“整臟治亂”為抓手,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環境整治攻堅戰,把房屋亂建、車輛亂停、垃圾亂倒、污水亂排、糞土亂堆、柴草亂放、畜禽亂跑、秸稈亂燒的“八亂”現象作為整治重點,制定了《農村環境整治方案》,把“治八亂”納入考核,實行鄉考村、村考組、組考戶、戶戶考核找落后。同時,還把“治八亂”與“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結合起來,以“文明戶”示范帶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有效推動了村容整潔、鄉風文明。
我們還為水落洞村修建了村史館,為仙馬村修建了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陳列館、村史館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大家記住來之不易的生活,更在于將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記者手記:
采訪中,記者曾問楊興舉去過幾次猴場鄉,他不加思索回答道:31次。記者算了一下,兩年多的時間里,幾乎每個月至少去一次。還讓記者感動的是,在問到對猴場鄉天翻地覆的改變有何感想時,記者原以為會是喜悅或者驕傲,得到的卻是“舒坦”這個詞的回答。楊興舉說:“我自己就是農民的兒子,對我來說,脫貧攻堅沒有喜悅,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只有父老鄉親脫貧了,我心里才舒坦,睡覺才安穩。”
(責任編輯/韋佳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