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就業工作關系到每一個學生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要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從源頭抓就業,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抓就業工作,主動探索研究具有高職特色的就業工作體系。提出了以生為本的就業工作理念,創新構建教育引導(Guide)、實習實踐(Practice)和就業服務(Service)三方合一的“GPS”就業導航工作體系,落實就業工作措施,有效推進高職就業工作。
關鍵詞:就業工作;高職;構建體系;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87-03
大學生作為高學歷高知識群體,就業關系到每個家庭每個人的利益。同時,更高質量的就業目標的實現,也是高等教育資源實現合理的配置,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和個人價值追求實現三個目標的有機統一。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隨著高等職業院校數、在校生數和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高職生的就業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畢業生就業成為學校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探索研究就業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構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學生需求的就業工作體系,不斷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高職院校穩步向前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堅持以生為本的就業工作理念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與特色。對于培養目標直接對接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而言,高職生就業工作應該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時代的要求。具體到高職教育特別是高職就業工作上,就是要“以生為本”,以實現高職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全面發展為目標,從高職生的根本利益出發做好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以生為本,是指我們的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全面、主動、有個性的可持續發展。構建新時期高職就業工作體系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研究和把握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中的發展規律和新特點、新趨勢,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協助學生實現就業愿望,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達到理想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二、創新GPS就業導航工作體系
高職就業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必須主動探索研究具有高職特色的就業工作體系,貫徹以生為本的就業工作理念,把育人為本、引導為先、規范為基、服務為懷的觀念落實在就業指導和服務的整個過程,構建全過程、多層次、零距離的教育引導(Guide)、實習實踐(Practice)和就業服務(Service)三方合一的“GPS”就業導航工作體系。
(一)以教育引導為切入點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通過貼近學生、貼近專業、貼近社會的學生教育管理,將人才培養與社會要求、人文素養與職業要求、專業教育與崗位需求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端正的學習態度和嚴肅的職業態度。
職業素質教育不僅充分體現在理念的構建上,也體現在高職院校的全程化教育引導、活動中滲透提升、教育中以身作則。高職院校要把新生入學教育視為就業指導的開始,依托專業教育,培養學生職業責任感和服務意識、歷練服務本領。不僅注重挖掘職業道德教育,也注重職業素養的熏陶和養成,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課程、社會實踐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感恩、責任意識,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強化,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不斷提升就業競爭力。
(二)以實習實踐為支撐點
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是培養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這類人才的培養周期較短,專業技能要求高,需要在校教育與就業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保證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根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改進理論教學,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教學。
通過院內模擬、合作辦學和服務性實訓基地三個方面強化實習實踐,全方位保障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一是,以校內模擬實訓基地為主要平臺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階梯推進式實踐,專業素質在模擬情景中養成。二是,高職院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完成教學,專業教學在企事業單位完成,實現訂單培養,工學結合。三是,專業教學與專業服務相結合,在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的同時,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育。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得到實訓基地的認可,可以使許多學生的院外實訓基地自然轉化成為學生的就業基地。把實習實踐與就業緊密結合,保證了就業率的提高。
(三)以就業服務為落腳點
畢業生就業是學校教育工作是否成功的試金石,是學生踏出校園、邁向社會這一關鍵階段的體現,高職院校肩負著社會責任,要高度重視,為學生提供真誠的關懷、科學的指導、周到的服務,切實幫助他們邁好人生的關鍵一步。
一是依托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建立健全全程就業指導機制。二是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進行就業指導。三是院校職能部門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與用人單位建立廣泛的聯系,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四是緊跟時代步伐,謀求科學發展,推進校園和諧。五是推動創業基地的建設,不斷加強學生創業意識教育和培養創業服務精神。六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或是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心理困惑的畢業生,啟動就業援助和心理咨詢等服務,通過有針對性的就業咨詢、求職輔導及就業能力訓練,拓寬他們的就業空間。
三、落實就業工作措施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要抓住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歷史機遇,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創新工作模式,走出一條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職教育之路。在以生為本,全過程、多層次、零距離的“GPS”就業導航工作體系下,落實就業工作措施。
(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源頭開始抓就業
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根本。只有培養出的學生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經得起社會的檢驗,才能持續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始終懷念“從源頭開始抓就業”的全程就業理念,以科學的專業設置為前提,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調整和設置專業。高職院校要建立就業狀況與社會需求調查反饋機制,根據社會發展形勢和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與優化專業設置,確保招生、培養與就業的一致和協調。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行業、企業和農村,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健全就業工作機制,全員參與保障就業
1.思想高度重視,落實一把手工程,全員參與就業工作。高職院校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抓就業工作,堅持把就業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擺在中心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實在管理、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黨委會、院務會定期專題研究和部署就業工作,召開就業工作會議,認真部署每年的就業工作任務,集中分析就業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重點解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形成人人關心就業、人人促進就業的良好氛圍,保障畢業生就業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擔任組長的學院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為中心,以專門負責就業工作的就業指導中心為支撐,以各院系部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就業工作指導小組和學院的畢業生入伍預征工作領導小組為支點,建立層級明確、責任明確、分工明確的就業工作管理體系。從而使就業工作的開展既體現了統一領導,又形成了分級管理;既強化了部門協調,又推進了全員參與;既做到了職責分明,又實現了靈活高效。
2.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就業工作機制與流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每年的就業形勢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在更新。高職院校要將制度建設落實到工作中,堅持做到制度健全、宣傳有力、服務到位。學院要與時俱進,根據就業工作實際,制定就業工作文件,明確考核辦法、監督機制、獎勵措施,全面推進就業工作。同時,在學院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中,突出就業工作的重要性,進行就業創業工作專項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如果系部就業工作考核不達標,全年綜合目標考核的結果均不合格。通過規章制度與工作流程的不斷建立完善,落實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實現就業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保證學院就業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3.細化保障,確保機構、經費、場所“三到位”。高職院校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不僅體現在領導重視、制度健全和組織建設上,也要體現在“以生為本”理念的落實上。科學的人員配置,充足的經費投入,齊全的設施配置,是學生就業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
人員機構到位。高職院校在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就業工作隊伍,配備院級層面和系部層面的專職就業工作人員,專人負責畢業生就業工作。同時,重視就業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每學期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以各種交流會、研討班、培訓班為載體,邀請專家講解畢業生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傳授就業指導技巧,提高全院就業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
經費投入使用到位。就業專項經費單列,每年預算方案和結算明確,嚴格執行教育部按學費總收入的1%劃撥就業專項經費規定,保證設備增加、就業指導、市場調研、信息交流、供需見面會等日常工作和各類招聘活動的開展,促進就業工作順利開展。
場所設施到位。高職院校應備有招聘場所,滿足各種規模用人單位招聘的需求,學院的體育館、圖書館等各種場所都優先為學院就業工作服務。有條件的院校開辟就業服務站,設立辦公室、接待洽談室、信息資料室和信息發布欄等工作場所,挖掘信息資料查詢、面試演講、遠程招聘等功能。
(三)提升就業服務質量,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1.規范就業管理。制度的健全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前提,規范的管理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基石。高職院校要把科學的指導、精細的管理、負責的態度外化在每一件服務性工作中,做好畢業生檔案管理、畢業生鑒定、畢業生就業推薦表的填寫審核和發放、畢業派遣、戶口和檔案的轉移等工作,及時了解工作動態,反映工作現狀。
2.全程就業指導。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建立健全全程就業指導機制。高職院校要將就業指導融入全程教育,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大賽幫助廣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動力,樹立和提高職業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將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納入學生的必修課,通過課堂教學方式提供周到細致的就業指導,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教學過程;依托一系列制度的建設,以專題講座和專場大型招聘會為載體,以現代化信息平臺為支撐,及時發布就業工作制度、辦事流程、就業信息,幫助畢業生了解就業政策,提高求職技巧,掌握就業動態。
3.開展就業調研。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進行就業指導。高職院校在調整和設置專業時,要認真開展市場調研,準確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4.拓寬就業渠道。高職院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各系部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與用人單位建立廣泛的聯系,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就業市場開拓能力,吸引用人單位進校招聘,最大限度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最大限度收集提供豐富有效的就業信息,確保招聘工作更加細致、更加深入、更加有效。學院要不斷強化就業服務的系統建設,特別要把信息服務擺在就業工作的突出位置。
5.緊跟時代步伐,謀求科學發展,推進校園和諧。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媒體新技術不斷出現,影響和改變著社會,高職院校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加強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推進就業微博、微信等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便捷、有效的現代化信息服務體系。指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提升自己,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6.推動創業基地的建設,不斷加強學生創業意識教育和培養創業服務精神。大學生創業教育是就業指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有著積極的作用。高職院校除了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還可設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制定管理辦法,為學生搭建創業平臺。學院面向在校生征集可行性創業項目,后期通過專家的指導和學院的扶持,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創業精神與創業意識的養成;開展創業大賽、創業模擬實訓班等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多渠道發展提供動力保障;建立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站,邀請有經驗的創業成功人士進校,為創業學生提供政策咨詢、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跟蹤扶持等服務,提高創業成功率。
(四)重視評價反饋,開展科學研究
畢業生跟蹤調查是掌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了解就業市場行情的重要手段,能夠客觀地了解學院就業工作的實效,同時還能將反饋的信息作為學院專業設置、專業結構調整和制定下一年度招生計劃的重要參考依據。高職院校要用科學調查的方式指導就業工作,對畢業生進行畢業半年后的跟蹤調查工作,為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激發專業辦學活力、準確定位就業市場、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提供理論支撐。
通過對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高職院校就業工作人員要開展科學研究,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提升理論,促進高職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升學生就業質量。
總之,高職院校要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從源頭抓就業,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抓就業工作,構建符合高職特色的就業工作體系。以生為本,創新教育引導、實習實踐和就業服務三合一的“GPS”就業導航工作體系,將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內容融入日常引導中,加強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教育;重視實習實訓條件的建設,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的、高質量的實際動手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就業服務,強化就業服務的意識,提高對畢業生服務的質量,積極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通過網絡化、信息化服務平臺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空間,實現學習見習與實訓實習、市場需求與教學內容、就業工作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統一,有效地推進高職就業工作。
基金項目: 2014年江蘇省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會專項課題指導項目(14FYHLX33):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學業指導研究,主持人:薛璟。
參考文獻:
姜朝暉.高質量就業亟須區域合理流動[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