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房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勢,闡述了建立教育培訓平臺、溝通交流平臺、服務支持平臺的思路,并提出了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應該注重平臺及各環節的銜接與融合、大眾教育與小眾提升同時進行、注重實訓、要具有開放的視野等建議。
關鍵詞:創新創業;高校;平臺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91-02
一、引言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歷史上的每一次進步、每一個科學發展和技術突破,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創新是社會發展不竭的動力”,2015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在“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將“創新驅動”作為發展戰略提出,掀起了創新創業的大潮。
高校是國家建設人才的培養高地,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需看到,創新創業不僅僅是結果,應該更多地關注過程,在高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培養廣大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創新的能力和思維、團隊合作能力、抗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發現能力、動手能力等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盡管進行創業實踐的學生是少數,但這些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對于國家的發展而言,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始于1998年清華大學開展的創業計劃大賽,起步較晚,迄今為止還不足20年,盡管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氛圍日益濃厚,各類支持政策也不斷出臺,但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實踐探索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人財物配備不到位
由于部分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或者摸索階段,因此,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夠,師資及工作人員配備不齊,相應的物力和政策配套跟不上,相關部門和人員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導致工作成效欠佳。
(二)教育各環節銜接不暢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由多個環節構成,包括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展創新創業競賽、開展創新創業培訓、創新創業各類交流活動、創業孵化等,而這些環節在高校,往往由不同的部門來組織實施,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存在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銜接不暢、時有重復等問題。
(三)以小眾化教育為主
教育部于2012年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當前,國內一部分高校陸續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有的以必修課的形式,有的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但總體來說,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得到重視,許多高校還完全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在大學生中沒有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多數學校的創業教育停留在小眾化,僅對有創業需求的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或者僅僅圍繞創新創業競賽來開展,只抓住了創新創業教育一至兩個環節。
(四)缺乏系統性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缺乏系統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教育資源缺乏系統性、未融入高校整體育人體系、未融入社會創新創業體系。
1.教育資源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的創業教育理論研究不夠系統,有創見、有深度的論著尚不多見,從而導致創業教育的基礎比較薄弱。另外,對創業教育的實踐經驗總結概括和提煉也不夠,在創業教育的針對性方面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對于創業教育的指導性作用還比較有限。
2.未融入高校整體育人體系。
高校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專業知識的傳授、學習方法與生活習慣的培養到工作習慣的養成等等,構成了系統的高校育人體系。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兩門課程就能解決的,必須融入大學教育的整體,延伸到基礎教育。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興起時間不長,多數高校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與高校的整體育人體系很好地融合,大多只將其作為就業指導的一個補充,處于第二課堂的一小部分。創新創業教育要融入高校整體育人體系,并加以正規化和制度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未融入社會創新創業體系。
創業是一個社會行為,與大學生在校接受知識的行為是兩套體系,要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必然要與社會接軌。然而,由于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比較晚,高校與社會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合作與對接還存在很多問題。目前創新創業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一是將企業引進高校,通過課程、講座、培訓、創業導師等,對高校創新創業進行智力支持;二是將企業資金引進學校,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行為提供資金支持;三是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企業對高校的研究成果進行孵化。這些形式的共同點都是“引進來”“走出去”還做得很少,因此,就創新創業而言,高校還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創業生態環境。
(五)片面追求創業人數和注冊公司數量的雙增長
近幾年,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競賽活動越來越多,氛圍越來越濃厚,創業成果成功轉化的案例越來越多。但在這個過程中,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創新創業競賽的名次、創業實踐的人數、注冊公司的數量等。筆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把重心放在過程上,將創新創業的意識、思維、方法教給學生,培養首創精神、冒險精神、獨立意識、創業能力以及挑戰現狀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本領。一開始就把精力聚焦在結果上,創新創業教育將成為短期和短視行為,不利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的構建
(一)教育培訓平臺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分為基礎性教育、模擬性教育、實踐性教育和觀察性教育等四種類型。高校應該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選修課,作為學生創新創業的基礎性教育;通過舉辦創新創業類競賽、系統性地創新創業培訓項目、系統性的創新創業的模擬實訓等,作為模擬性教育的主要內容;實踐性教育則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創業項目立項與實踐,引進相關資源,服務學生的創業實踐;觀察性教育主要指開展各類創業講座和沙龍為學生提供觀察性學習的機會。
(二)溝通交流平臺
通過舉辦創業沙龍,將創業成功人士尤其是成功創業的校友邀請回學校進行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校生能從他們身上體會到創業者的思維、激情、氣質、企業家精神,從而激發創新創業的欲望。
創業成功人士將自己的實踐形成經驗,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創業規則,同時可以對在校生創新創業提供智力支持,甚至資金支持,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幾率。
同時,交流平臺的搭建,還可以為缺乏實踐的理論課老師開闊視野;在校生之間可以尋找合作伙伴、尋找創業項目、激發創業火花等。長此以往,在學校形成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促進“創業圈”的形成。
(三)服務支持平臺
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支持平臺主要指信息發布平臺、政策信息講解平臺和專業的導師隊伍。
利用信息發布平臺,將國家、地方、行業的創新創業政策、法規等匯集起來,系統性地向學生進行發布,幫助學生理清創業的政策脈絡、創業的程序等,從而讓學生少走彎路,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國家政策導向中,尋找商機。
政策信息講解平臺主要是政策信息的宣講和解釋,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建議。應該由負責創新創業教育服務的人員來建立。
專業的導師最好是由懂理論的專業老師和有實戰經驗的人士來擔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困難,或者提供解決困難的思路,提高創業成功的幾率。
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重平臺及各環節的銜接與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資源的共享,及各平臺之間的銜接和融合。首先,要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牽頭部門,明確各部門之間的職責與工作邊界。比如,教務部門主責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及責任落實;團委負責創新創業培訓和實施和相關活動的開展;就業部門負責孵化支持;科技園重點負責場地支持;學院內部進行分工合作,實驗室負責創新創業的模擬實訓。
(二)大眾教育與小眾提升同時進行
創新創業教育的任務既是基礎性教育,也是“精英化”教育。首先,要教給學生創業的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教會學生組建團隊的方式方法、融資與資源整合等,絕大多數的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可能都會進行創業實踐,但是創新的思維是必要的,創新創業過程中應具備的素質(如遠見卓識、企業家精神、團隊合作、資源整合與開發等)是所有大學生應該學習的,在個人的職業發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質。
同時,創新創業教育也是“精英化”教育,因為最終進行創業實踐的學生畢竟是極少數,對于這些人群,應該進行“小眾化培訓”,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能力提升、模擬實訓、政策解釋、導師輔導等。從而在多層次多方位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
(三)注重實訓
“創業”是不拘泥于當前資源約束、尋求機會、進行價值創造的行為過程。既然是行為過程就一定是“實踐”。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增加創業成功的幾率,“模擬實訓”環節顯得非常重要,讓學生在最接近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實訓,可以通過沙盤模擬、仿真系統進行模擬,使學生了解創業過程、企業運作過程,體驗到其中的機遇與風險,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創新創業素質。
(四)開放的視野
高校應該拓寬視野,加強與社會、企業接軌,除了將企業引進學校開展講座、交流、資金支持,可以將學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優秀教師送到企業進行學習和培訓,參與企業管理,熟悉市場、熟悉企業管理,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有經驗;另外,可以積極進行“鼓勵在校老師創業經營企業”的制度設計,從而獲得經驗體驗,對學生形成更加深刻和影響和更加有效的指導。
本文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袁亮. 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認識和淺思考平[J]. 改革與開放,2009,(6).
[2]施永川,黃兆信,李遠熙. 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 教育發展研究,2010,(21).
[3]張高煜,李欣月,蔡君文. 大學生創業教育新模型[J]. 科技創新導報,2015,(6).
[4]楊應慧,何華生. 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分析[J]. 經營管理者,2015,(8).
[5] 曹揚,鄒云龍.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創新教育的關系辨析[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6] 張天華.美國、澳大利亞創業教育對中國的啟示[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7] 李堅,付冬娟,張朋飛,于洋.英國高校創業教育保障體系的探究及其啟示[J]. 現代教育科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