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商品交易,是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型交易模式,其特點是低成本、快捷、便利等,因此日益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和使用。然而,網絡商品交易的迅猛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在傳統監管下無法處理的問題和難點。因此,在現有的條件下,找到一條適合監管部門能夠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的對策是一個現實的課題。本文將介紹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現狀,分析我國監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最后通過參考國外監管經驗提出完善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對策。通過本文的探討,旨在幫助監管部門找準問題,探索出有效的監管手段和方法,以促進網絡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對策
一、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涵義
網絡商品交易是互聯網商業化帶來的產物。然而因網絡商品交易不同于傳統的營銷方式,其特點是虛擬性、跨地域性和網上產品、服務的數字化流轉,電子商務的交易方式、支付方式等,由此帶來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在實施上會出現無法處理的問題和難點。
網絡商品交易是傳統商品交易在互聯網上的延伸,指企業之間(B2B)、企業和消費者之間(B2C)、個人之間(C2C)、政府和企業之間(G2B)通過網絡通信手段進行的商品和服務交易。從宏觀上看,無論那一種模式的電子商務都是基于互聯網、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電子支付為手段、以客戶數據為依托,建立起來的全新的商品交易經營模式。2008年7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制定、國務院批準的新“三定”方案中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十五項具體職責,其中第三項的內容是“承擔依法規范和維護各類市場經營秩序的責任,負責監督管理市場交易行為和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的行為”國家工商總局首次將網絡商品交易納入監管職責范圍之下。另外,國家工商總局還出臺了《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暫行辦法》中更加詳盡地規定了工商部門監督管理的職責、網絡商品交易應當遵守的規則原則以及商品營業者與平臺提供者的權利與義務等,將網絡商品交易監管模式的框架加以搭建。網絡商品交易的監管模式主要為:對網絡商品流通領域進行監督管理的監管部門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對網絡商品交易中的經營行為和經營主體進行的全面的監督管理。
二、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現狀及困境
1.網絡交易監管的現狀
網絡商品交易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成為加速經濟發展的新型商業態,使商務活動的物流、資本流憑借經濟化的創造性,更加全面地覆蓋了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持續有效的提升,但是仍未建立健全如發達國家那樣的經濟監管體系。網絡商品交易在目前仍是一種新興事物,法律法規規定地不夠全面和完善,同時由于我國沒有形成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這三大主要問題大大增加了監管部門工作的難度。目前我國對網絡商品交易市場的主要監管機構除了工商、公安等部門外,其他大部分部門的工作職責都集中在審批經營者的市場準入資格、頒發許可執照等方面,而對網絡商品交易中出現的違法行為并沒有專門的機構或者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進行及時有效地查處。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相關法制建設尚不健全,政府監管能力不足。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網絡交易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的精神在于提高全國各地各行政部門對網絡商品交易現狀的重視,讓網絡商品交易對我國經濟發展有更進一步的推動作用,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為網絡商品交易的發展創造基本條件。2008年,頒布的“三定方案”明確賦予了工商管理部門監管網絡商品交易行為的職能。2009年,網絡交易的發展迅速被國家納入到新興產業的扶持范圍,可見國家對其的高度重視。雖然直至目前,已經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將監管范圍擴大,囊括了網絡商品交易的范疇,但如若缺乏與之相關的網絡商品交易的管理法規,地方上制定關于網絡商品交易的辦法又不能在全國進行適用,各地的工商部門沒有形成合力,加大了監管的難度。雖然網絡商品交易顯現突飛猛進的態勢,經營形式推陳出新,但是對網絡商品交易的監管仍然處于初級階段。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出臺施行了《暫行辦法》,該辦法對網絡商品交易的監管只有概念性的規定,欠缺具體的實施細則,因此沒有完全解決實際中網絡商洛交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2014年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新修訂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根據網絡交易發展的現狀實際,在《暫行辦法》條文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細化規定。新辦法以規范秩序、強化監管、明確責任、維護權益為核心,細化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措施,擴大了監管范圍,針對不正當競爭行為作了具體的規定。但是總的來說,《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仍是一個概括性的管理條例,并沒有清晰地劃分監管部門權力范圍,因而缺乏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和行政效力。
概括地說,網上拍賣、網上支付、網上合同保護的司法管轄、消費者者的隱私侵權保護、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責任承擔、對網上欺詐的處罰,以及網絡商品交易中消費者的退換貨品權利的履行等方面仍然有很多的法律空白。同時,我國各地監管部門對網絡商品交易的監管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存在明顯的差異。就管理力度和效果而言,網絡商品交易發達的東部和南部較強,而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監管工作由于基礎設施相對陳舊、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落后、網絡商品交易意識等相對欠缺,所以還未實質性展開。
2.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存在的問題
(1)現行法律法規難以滿足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需要
網絡商品交易作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手段,使得在傳統交易方式下形成的經濟管理法律法規難以在新環境下完全適應。目前,全國人大頒布的對網絡商品交易進行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公司法》、《商標法》、《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六大法律。但這些法律并沒有對網絡商品交易這一新興事物作出明確的認定,而且法律調節的對象不是清晰的。國務院、國家信息產業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針對網絡商品交易的現狀問題,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其宗旨是為了加強網絡商品交易管理、維護網絡商品交易平臺的秩序,但由于法律具有滯后性,一來此類法律法規可被監管部門用來執法的細則條款較少,二來如今出臺的法律法規條文對日新月異的網絡商品交易中出現的違法行為并沒有完全的涉及適用,導致監管部門缺乏法律依據,一些網絡商品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從事網上違法行為的問題比較突出。
(2)市場準入門檻過低
我國目前在網絡商品交易市場準入方面尚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規定和限制,市場準入門檻過于寬松,任何人都有條件可以設立網站(主頁)、在線商店、專賣店銷售其生產或經銷的產品。一來這導致網上無照經營的現象相當普遍,不少無照經營的不法商販利用網絡的便捷渠道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而監管部門卻難以確認經營者的主體真實身份,進而無法審查其所售商品,嚴重擾亂了網絡商品交易市場秩序。目前除了對藥品的網絡銷售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外,對商品沒有進行限制。因此,網絡商品交易中網絡經營者主體身份不明,隨意準入,對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秩序產生了嚴重阻礙和干擾;二來現行立法對于可納入市場準入的條件和對象缺乏客觀、全面的標準。過于寬松的市場準入制度使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的監管工作造成了極大困難,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3)監管管轄權難以確定
從國際層面看,由于網上購物的無國界性,但其首要是網上購物消費者如果購物出現糾紛,其權利保護應該適用哪國法律司法管轄及如何保護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網絡的全球化,“地球村”通訊愈發便捷,經營者銷售商品時,面對的是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存在著可能各國的相關法律都可以管轄的情況,但各國法律對于網上交易的方式方法的規定是不同的,使用的相關法律也是不同的,難免在一些問題上會出現沖突;另一方面,一般網上購物消費者往往只熟悉本國的商品消費相關的法律法規,而在進行跨國消費時,對經營者所在國的法律一無所知,一旦被騙,由于法律規定的不同及司法管轄問題,其利益可能意外受損且得不到及時的救濟。此類網絡商品的跨國交易后引發的糾紛、爭議需要國際間的合作與協調來解決,既費時又費力,使網上購物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從國內交易層面看,同樣由于網絡交易的超地域性,常常造成消費者受到欺詐,投訴無門。本來工商部門是負責監管網絡交易行為的機關,但在實際生活中,網絡交易受害人向當地工商部門舉報時,往往會被以不屬于其管轄、無法取證等借口推來推去,甚至由于管轄權問題,造成法院也很難受理訴訟請求,使消費者不得不自認倒霉,助長了不法網絡經營者的氣焰。
(4)調查取證困難
由于在網絡商品交易過程中,電子數據具有無形性、內容不易保存和不安全的特點,網絡違法經營者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將電子證據進行更改或刪除,同時其法律效力尚缺乏認定。近年來網絡購物投訴持續增加,2015年全國工商、市場監管部門受理網絡購物投訴7.78萬件,比上年增長356.6%,但大多數消費者并不清楚與其交易的網絡經營者的真實姓名、明確的經營場所,手中的交易記錄證據不足,很難證明賣方的真實身份及應負的責任,給監管部門取證與查處造成困難。監管部門在查找和確認相關證據資料時常常無從下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監管的效力,加大了對網絡交易違法行為調查取證的難度。
三、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產生困境的原因分析
1.網絡商品交易發展遠超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
不可否認當前的形式是網絡商品交易方面的立法規定嚴重滯后于網絡商品交易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對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法律直接依據是針對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專門法律,若出現專門法律無法適用的情形,則沿用通用法和傳統經濟法等上位法,可以發現,網絡商品交易所需要的法制環境尚未健全。事實上,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地出臺了一些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對網絡交易有所規范,但都是原則性規定為主,缺乏具體的保護措施和法則。遇到網絡交易糾紛,主要還是依據《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及國家有關“三包”規定進行處理。
由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研究起草的《暫行辦法》由于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監管措施執行實效操作性不強。如果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制,客觀上就會縱容網絡交易不法行為的發生,損害網上購物消費者權利,無法達到有效的監管力度。因此,我們應該加速管理法的制定速度,制定出既能保持網絡交易快速發展勢頭又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
2.網絡商品交易監管部門間脫節
面對網絡商品交易這一新興經濟模式,除了訂立明確的法律法規,各監管部門在執法時更需要的是明確的分工及密切的合作。然而,各監管部門之間分工不明,管理職能交叉,對網絡商品交易中出現的違法行為,有依執法依據的部門無管理能力,有能力管理的部門無執法依據,甚至出現各監管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情況。網絡交易市場的監管不易,是由于市場行為的隨機性,違法行為的隱蔽性和原始記錄的可更改性,正因如此,僅憑一個監管部門的執法是很難實現的。例如:對網絡不法經營者的IP地址進行追蹤,對售假經營者銀行賬戶的調查,對ICP許可證真假的驗證,對電子數據證據的取證,對電子數據庫的調查等等這些工作都需要各監管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
3.網絡經營信用的匱乏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生命線,特別是經濟進入全球化的過程中,累計極高的信用級別為打入國際市場的疏通道路。網絡商品交易所具有的遠程性、記錄的可查閱性以及主體的復雜多樣性等特征更是將信用推到了如同生命力般的重要地位。反之,網絡違法行為的核心問題也就是破壞了信用,主要表現為利用網絡發布直銷和傳銷以及侵犯知識產權等。這些行為集中表現為賣家、網站的誠信缺失。如何降低網絡商品交易風險、規范網絡商品交易市場的秩序是各行政管理部門監管工作的難點,首要必須解決就是信用問題。
四、對比美國網絡交易監管的比較研究
1.美國網絡交易監管現狀
美國作為開展電子商務的國家,使其構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較為完善的監管經驗,主要做法如下:
(1)制定法律法規
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有關電子商務的立法工作,其目的是為了使電子商務在法律的保護和規范下成長,先后制定了大量的有關網絡交易的法律,主要有《全球及全國商務電子簽名法》、《全球電子商務綱要》、《電子資金劃撥法》、《統一計算機信息交易法》等,這些法律將網絡商品交易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進行了嚴格的規范,奠定了美國網絡交易監管的法制基礎。
(2)重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就是為了健全網絡基礎設施。美國政府提出網絡信息基礎建設,通過資源共享機制推動世界網絡經濟的發展。隨后簽署了“電子商務聯合宣言”并提出了“國家互聯網二代計劃”,自此美國的網絡基礎建設日趨完善。
(3)重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在2014年美國十大風投事件中,網絡技術依然是投資的一大主題。在網絡交易發展初期階段,開發了條形碼技術,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商品交易市場的需求,又開發了數據挖掘、數據倉庫、網絡計算技術、Internet技術等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網絡交易市場的發展。
2.對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啟示
通過對美國的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了解,其豐富的監管經驗對我國的網絡商品交易監督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三點借鑒意義:
第一,加強立法、建立完善的法規體系。美國的法律意識非常鮮明,在網絡商品交易產生初期,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訊息,并開始著手制定網絡商品交易的相關法律。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網絡交易的型態的變遷,網絡商品交易的法律法規也隨著網絡交易的發展而不斷地補充、修改和完善。
第二,職能部門仍舊按照原先的職能范圍劃分對網絡商品交易進行行政監管。美國并沒有由專門的監管部門來監管網絡商品交易,而是將原先監管機構的監管域延伸到了虛擬經濟。這樣,網絡交易監管工作才能有條不紊的運行。
第三,全方面分階段保護對消費者權益。美國對網絡商品交易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不僅表現于事后救濟,更體現在交易的方方面面每一個環節:設置預先告知條款、書面確認條款、反強制推銷條款,保護消費者的選擇權和知情權、合同履行期限條款、可撤回條款等等。
五、完善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對策
1.完善監管法律體系,保障網絡交易市場監管規范有利
隨著網絡商品交易的發展,很多新問題隨之出現。首先便是應當加快網絡商品交易監管的立法步伐來適應網絡商品交易發展的需要。現有的法律框架應充分考慮網絡交易市場的發展趨勢,在現有法律依據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商標法》等法律法規都要增加網絡監管的因素。同時,完善《暫行辦法》的內容,針對網絡商品交易中出現的違法行為管轄、行業自律、市場信用監管、市場準入等問題,研制改革措施和辦法。
然而關于網絡商品交易的規章制度是由地方各級政府、各部門所制定的,其效力上缺少上位法的支撐,因此,我國應當盡快出臺或依據現有法律來修訂一部針對網絡商品的專門法律,來解決電子合同簽訂、電子證據的認定、知識產權的保護、網絡經營者納稅、網絡詐騙等問題。同時,應當搭配一個權威的立法機構,以此保證法律的權威性。
2.完善網絡經營主體準入制度
在網絡經營主體準入方面要注意一下幾點:首先,應當科學劃定準入對象。從現狀來看,目前最普遍的現象是無照經營者利用網絡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同時,現行立法和監管實踐中對于可以列為準入監管對象和條件缺乏客觀、公正的標準。其次,簡化網絡市場準入程序。雖然網絡經營主體與實體店經營主體同為市場商事主體,但是二者在交易方式、場所需求等方面必然存在不同。基于此,在制定準入監管政策方面,網絡經營主體較之實體店經營主體應有所簡化并具有針對性,以提高網絡平臺經營主體主動參加準入登記的積極性。最后,優化市場準入環境。具體舉措有:一是完善準入監管法律解決網絡平臺經營主體準入監管的必由之路。二是加強網絡平臺提供商的自律行為,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商自律規范經營行為,從而降低監管成本,凈化網絡平臺交易程序。三是提高準入監管的執法水平,加強懲戒力度,是促使網絡平臺經營主體進行準入登記的一把利劍。
3.建立健全電子證據取證程序
以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作為基礎的電子證據,其監管職能的實現取決于網絡商品交易違法案件的證據是否能夠有效取得。電子證據滅失或者保存不當不僅會使監管部門在行政復議和訴訟中處于不利地位,而且還會導致行政處罰錯誤。因此,運用正確有效的方法來取得電子證據,以保證監管部門執法工作的程序化和法治化,是真正解決調查取證難的關鍵。
為了保障電子證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電子證據的固定和保全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首先,必須完善電子證據調取的程序。在移交、開封、拆卸、保管電子證據的過程中,必須由保管人員和兩名執法人員共同完成;在封印電子證據的流程時,每位工作人員在每個環節都應當檢査封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由各行為人進行簽名確認;在取證的環節應當要求全程錄像,以增強調查取證的合法性和公開性。其次,復制多件電子證據。保留兩個及以上的電子證據復制品以防電子證據毀損滅失,而原件應當由專人保管,存儲在專門的保管室中。最后,為防止由于自然、人為原因或者意外事故等造成的證據篡改或者毀損的可能性發生,對存儲電子證據的器材、保管室要做到防靜電、除塵、防濕、防高溫、防磁場干擾等條件,同時,為了防止人為的破壞電子證據需要不斷完善電子證據調取的流程。
六、結語
網絡商品交易是一個嶄新的領域,使得在傳統交易方式下形成的規則難以完全是用于網絡商品交易下的環境,這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提出了挑戰。本文在介紹了網絡商品交易的現狀及發展困境后,參考借鑒美國在網絡交易方面的監督管理和先進立法的經驗,結合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商品交易的發展趨勢,在構建適合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發展需要的法律法規建設、網絡經營主體準入市場、職能監管以及證據提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為保障網絡商品交易中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應該盡快建立起適應網絡商品交易監管所需要的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適合網絡商品交易發展的監管體系,這將有利于我國網絡商品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參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2]張波.對網絡商品交易準入監管制度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1,11(下):205-206.
[3]姚銀銀.對網絡經營行為的行政監管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3,7(354):92-93.
[4]呂冬紅.我國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問題研究[D].山東:山東財經大學,2013.
[5]GunterKnips,Hans-Jor,ReductionofRegulatoryRisk:ANetworkEconomicApproach,September2007.
[6]BrianWilliamson,YogitaMumssen.EconomicRegulationofNetworkIndustries.TtreasuryWorkingPaperSeries,February2000.
[7]關欣.美國電子商務發展動態[J].全球經濟瞭望,2007(07):20-23.
[8]鐘忠.中國互聯網治理問題研究[M].金城出版社,2010.
[9]鮑雪麗.政府對電子商務市場的監管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10]劉巧華.工商管理視野下網絡交易的法律監管[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3.
[11]王建文.我國網絡金融監管制現存問題、域外經驗與完善方案[J].法學評論,2014,(06):127-134.
[12]尹建國.我國網絡信息的政府治理機制研究[J].中國法學,2015(01):134-151.
[13]長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絡商品交易監管與服務[M].中國工商出版社,2012.
[14]何家弘.電子證據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12.
[15]焦勇.工商涉網案件電子證據的屬性及取證規則[J].工商行政管理,2008(09).
作者簡介:吳瓊衡(1991.07- ),女,浙江溫州人,寧波大學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