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尚洲
在監管力量不足、處罰額度偏低的中國證券市場為什么還會出現上市公司起訴證監會的事件?對證監會的處罰不服反映出部分高管只從企業或個人自身利益角度思考問題,認為證監會處罰額度超出了企業或個人從違規中獲取的利益,或者認為企業或個人根本沒有從違規中獲得任何收益,就不應該承擔相應的處罰
大智慧、風神輪胎起訴證監會引起廣泛關注。大智慧2016年8月1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行政訴訟材料,請求撤銷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同日法院決定立案審理。去年8月,風神股份、董事長王鋒起訴證監會、證監局。今年6月,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撤銷河南證監局行政處罰決定和證監會行政復議決定。上市公司起訴證監會不是個案,引人關注的還有原科龍電器董事長顧雛軍、光大證券原高管楊劍波起訴證監會。證監會成為被告引起市場極大關注,顯示出上市公司敢于維權,并且有合法申訴路徑,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法院支持和保護。但是相較于證監會每年幾十宗的行政處罰數量,上市公司直接起訴的并不多,2015年證監會共下發59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市場只看到風神輪胎和顧雛軍起訴證監會兩起案件,而能夠勝訴的更是鮮有聽聞,上市公司及高管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強烈意識,認為證監會處罰不當時應該勇于起訴,風神輪胎勝訴無疑具有極大的示范意義。
相較于上市公司維權,證券監管力度不足才是大問題。知名維權律師嚴義明認為,引起廣泛關注的跟證監會有關的行政訴訟案件不過幾起,某種程度表明處罰力度并不大。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近3000家,行政處罰每年只有幾十家。上市公司問題最多的信息披露違規,2013年,證監會處罰28宗,涉及8家上市公司;2014年,處罰25宗,涉及16家上市公司;2015年,處罰13宗,涉及10家上市公司。證監會每年處理信息披露違規的上市公司不足0.6%,這與我國證券市場規范性相對不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問題頻出的現狀是不相適應的。處罰方式主要是罰款和市場禁入,這種方式對高管個人有一定的影響,但對于上市公司整體處罰力度明顯不足。
相較于中國證監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上市公司和證券機構違規執法之快、之狠震動全球資本市場,近年來最突出的案例是對高盛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起訴,高盛被迫賠償巨額資金尋求私下和解,而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起訴更是導致幾乎所有中概股股價巨幅調整,價值重估。同樣作為市場監管機構,SEC執法效率如此之高與其較為完備的監管制度分不開。SEC是經國會授權執行美國聯邦證券法體系的獨立機構,擁有準司法權、準立法權和獨立執法權,SEC發現股價異常波動可以立即展開偵查,著名的道瓊斯股票內幕消息購買案件短短4天SEC就發出民事訴訟狀,并申請法院凍結了違規者的股票賬戶和資金。在SEC強大調查壓力下,與案件有牽連的香港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被迫辭去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職務。SEC的高效建立在良好的制度設計上,作為市場監管機構,獨立機構的身份,獨立的執法權是有效監管的保障。
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權力來自于國務院授權,既無法獨立于政府,也不能獨立于其監管對象,作為監管機構只有行政處罰權而無執法權,當市場出現重大違規事件,證監會只能尋求公安部介入,部委合作對案情進行偵查,再按照公檢法執法流程進行處理,監管效率大打折扣。由于沒有直接執法權,證監會只能通過行政處罰方式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進行處理,最高上限為60萬的罰款額度顯然無法威懾眾多違法違規行為,因此在類似萬科控制權之爭的上市公司股權收購戰中就會出現大量的信息披露違規事件,在巨額收益面前罰款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SEC直接通過司法訴訟程序,一旦SEC對企業或個人提起訴訟,可以罰沒數倍以上的不當收益,追究當事者的刑事責任,馬上就會引起社會對違規行為的極大關注,形成威力強大的公眾審判,對違規行為的威懾力巨大。
合理的制度安排既可以提高監管效率,還有助于監管對象維護自身權益。SEC可以對有違規嫌疑的上市公司、證券機構和個人直接起訴,監管對象也可以積極應訴,雙方直接通過司法訴訟調查程序來發現真相和澄清事實,如果監管對象訴求得到支持,相關判例會成為未來執法標準,SEC將調整自身監管行為。大部分的監管對象認識到自身存在違規行為,基本是直接尋求庭外和解,繳納巨額罰款。不完善的制度安排不僅降低了監管效率,由于違規成本不高,還會造成“鼓勵”違規的負面效果。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違規屢禁不絕,甚至有愈演愈烈趨勢。今年上半年,兩市共有61家公司被曝違規,違規記錄100筆。證監會對88起案件作出處罰,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109份,較去年同期增長84.75%,罰沒款共計25.54億元,作出市場禁入決定書4份,對7人實施市場禁入,其中2人被實施終身市場禁入,證監會行政處罰的結案效率和懲處力度在提升,但這種處罰相對于違規者可能獲取的市場暴利還是顯得力度不夠。
在監管力量不足、處罰額度偏低的中國證券市場為什么還會出現上市公司起訴證監會的事件?對證監會的處罰不服反映出部分高管只從企業或個人自身利益角度思考問題,認為證監會處罰額度超出了企業或個人從違規中獲取的利益,或者認為企業或個人根本沒有從違規中獲得任何收益,就不應該承擔相應的處罰,這體現出高管對于違規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作為公眾公司所有行為均應對中小投資者負責,要把中小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要考慮企業利益關聯方的利益,要保護全體員工的利益。中國的證券監管要提高監管效率,必須從法律地位、執法權力等方面進行完善,強化處罰力度,維護證券市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