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桃花扇》曾被改編為章回體小說,也開始被改編成京劇以及各種地方劇并搬上舞臺,而近現代,《桃花扇》也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這里,筆者將以趙清閣改編的越劇本《桃花扇》為重點,探究該改編本對原著中人物形象、結局、唱詞等的改編。
【關鍵詞】《桃花扇》;人物塑造;結局改編;舞臺表演
《桃花扇》被改編成越劇劇本并搬上舞臺,主要發生在建國之后。按時間順序,主要有趙清閣越劇改編本、邵慕水越劇改編本、以及洪隆、丁叔越劇改編本。
由于在文獻查找方面,趙清閣版改編本的資料相比起另外兩個版本更加詳細齊全,所以這里以分析1953年趙清閣越劇改編本(以下簡稱趙越本)為主。
一、劇本形式
趙越本全劇分為四幕十三場,對原著情節有所刪減,側重于候李二人男女離合之情的描寫。根據李清閣先生在《改編說明》中的說法,該劇本根據梁啟超《桃花扇批注》改編,在改編過程中也參考谷斯范的長篇歷史小說《新桃花扇》和《候朝宗文選》,用以補充。原則上,趙越本是忠于原著精神的,依然是側重于描寫候李二人的戀愛故事,以此二人之離合來反映南明亡國的歷史。
二、人物塑造
趙越本突出描繪了三類人物性格:一類是具有民族氣節的義妓和清客李香君、柳敬亭、蘇昆生等,以及像侯方域、陳定生、吳次尾等這樣為數不多的堅貞不屈的秀才;一類是荒淫無恥的統治階級,以弘光皇帝為首,下有阮大鋮、馬士英、田百源等等;一類是時好時壞兩面游離的中間份子楊龍友。在此基礎上,以李香君、侯方域為主角,重點刻畫這兩個人的形象。總體來說,主角的人物形象相校原著變化不大,都只有細微的差別。其中變化稍明顯的角色當屬李香君。與原著相比,趙越本中的李香君義氣不改,但添多幾分女性的溫存。原著中常出現李香君(旦怒介)這樣的字眼。比如《卻奩》一出中,聽完侯生意欲接受阮大鋮的納交之意的一番話后,原著中的李香君是(旦怒介),“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更有(旦惱介)等描述,從中可以瞥見,原著中塑造的李香君的形象是比較剛烈、耿直,脾氣也比較火暴的。而在趙越本中,同是《卻奩》一出,李香君聽完侯生欲屈從后,只是(正色),而無怒色,更無剛烈之詞,只說“若是這樣,我原即刻將妝奩退還與他,免得你因小失大”,此說詞儼然把李香君塑造成一位以丈夫聲名為主,處處為丈夫著想的溫柔賢內助。而趙越本中與原著中楊龍友退場前李香君的(旦惱介)相對應的是,“方域與香君相對欣然笑握”,可見,趙越本中李香君的脾氣的確是比原著中溫和的。又如原著中《守樓》一出中,李香君對前來逼婚的校尉和勸婚的楊龍友,態度可以說是暴怒的,依然是(旦怒介),更甚者有“呸!我立志守節,豈在溫飽”這樣剛烈的對白。而趙越本中,則又改成(正顏厲色),也全無了原著中的唱罵,反而是多了與替她嫁入田府的李貞麗媽媽哭泣相擁、難分難舍的場面,這是原著中所沒有,而這個情節更凸顯李香君在趙越本中溫和感性的性格特征。原著中的李香君是個十足的烈女形象,趙越本為何要對這樣的形象進行軟化呢?改編者沒有對此做出明確的說明,但我們從其改編意圖可以推測一二。一是為了更突出侯李二人的愛情。李香君在原著中作為一個忠烈歌妓的形象,更主要是服務于反清復明、忠貞為國這一主題的。弱化李香君個性中的剛烈成份,也就弱化了劇中家國情懷的主題,并且相對溫柔的個性更能突顯劇中的愛情主線。另一原因可能與趙越本對結局的改編有關,為了與大團圓的喜劇結局契合而令李香君的形象溫柔化。原著中李香君剛烈的個性更加容易激化矛盾,這與原著安排侯李二人愛情無果、抗清無望而遁入庵門的悲劇結局相符。李香君的個性在無形中推進了原著結局的悲壯性、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而趙越本對李香君形象的弱化處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使大團圓結局的推出更合理。總的來說,對李香君形象這一小小的改動,與整個趙越本的主題、基調都是融合的,是成功的。不管是原著中剛烈無比的李香君,還是趙越本中相對溫柔的李香君,都是為了突出主題,為了表達劇作者的思想。
此外,侯方域的個性在趙越本中顯得更加易動搖,意志更薄弱,不過這一變化并不大顯著。原著中,《哄丁》一出侯生是沒有出場的,但在趙越本的改編中,侯生不僅在該場出場,還有大量的唱詞戲份,當中大部分是義正詞嚴地指責前來拜祭的阮大鋮的,這里的侯方域可見比原著中更厭惡阮大鋮這樣的惡臣賊子。但同時,在《卻奩》一出中,趙越本中的侯生比原著中的侯生更快地轉向同情阮大鋮的態度,這前后的對比,更顯得趙越本中的侯生是更加容易搖擺不定的。
三、故事情節
趙越本以李香君、侯方域的戀愛故事貫穿整個劇本,同時保持著原著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只是做了一部分刪減。刪減部分比如,有關史可法、左良玉等數場改為暗寫,同時有些地方又將兩場戲合并為一場,比如由于發生地點相同,趙越本把原著中《傳歌》、《訪翠》兩場合并到《訪翠》中,成為一場。做這樣的刪改,使得演出場次減少、人數精簡,更加適用于舞臺演出,避免因場次過多人物過繁而造成的演出混亂。這也是改編者出于實際情況的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趙先生對《桃花扇》結局做了較大的改動。梁燕的《桃花扇改編本的結局模式》(《戲曲藝術》1994年第2期)“試從結局入手,將十余種改編本納入三類模式”:一是失節守節模式,二是生旦團圓模式,三是幻滅入道模式。趙清閣的越劇改編本被歸入到第二類模式,即生旦團圓模式。原著中,孔尚任讓候李兩人最后“雙雙入道”,而趙清閣顯然不滿于這樣消極的結局,于是改寫為候李二人團圓、并一同為復國繼續斗爭。對于結局的改編,趙先生本人也有交代:“我覺得原著的結局太消極悲觀了。作者雖然在全劇中充分地表現了對當時統治階級的不滿情緒,以及相當有力的反抗意識。然而作者的看法卻認為南明的傾亡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要仁義之士能夠‘獨善其身就好。因此,在收場上作者把一些正面人物像李香君、侯方域、柳敬亭、蘇昆生等,打發到庵堂寺院里去,或是山水桃源間。我不愿這樣作,便把這些正面人物重新處理,給他們安排了一個繼續斗爭的方向。我的意圖是希望讓讀者和觀眾可以從這里體會到當時人民的潛在力量,和一定的革命發展規律,以及歷史的樂觀前途。”可見趙先生希望借此改編之結局來反映樂觀積極之思想,突顯出人民群眾潛在的力量以及可以革命變化的希望。這一思想也校為符合建國初期的大環境。
四、唱詞改編
唱詞部分,趙越本的大部分唱詞來自于原著,盡量保持了原著的精華部分,但為了讓觀眾易懂,趙先生將部分唱詞改寫成通俗的曲詞。另外,趙越本唱詞的一大特色是多唱段,原著中本為賓白的部分,改為越劇的唱詞,使越劇的音樂藝術發揮得到最大化。
五、結語
可以說,趙清閣版的越劇《桃花扇》是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同時通過對人物形象和情節安排的小幅改動來表達改編者的思想,也融入了越地的語言習慣和音樂特色,更容易為當地群眾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陳仕國.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D]. 山西師范大學, 2015.
[2] 梁 燕. 《桃花扇》改編本的結局模式[J]. 戲曲藝術, 1994,02:26-31.
[3] 鄧 黛. 近十年來《桃花扇》研究綜述[J]. 戲曲研究, 2002,02:124-132.
[4] 趙清閣. 越劇《桃花扇》[M]. 上雜出版社, 1953.
【作者簡介】
李慶瑜(1994—),女,漢族,廣東揭陽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