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鏡涵
摘 ? 要:舞臺表演是一門綜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與技巧的表演藝術,如歌唱、舞蹈、話劇、雜技等等,再確切而具體的說,就是演員的眼神、表情、肢體語言與行動的結合。歌唱也是一門表演藝術,包含了舞臺表演藝術,有了豐富的舞臺表現力與感染力能使演唱者在舞臺上更加閃耀與精彩。
關鍵詞:舞臺表演;聲樂;重要性;應用
中圖分類號:J61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98-01
聲樂,把它正確理解為兩部分,即聲音與樂感(感情)的結合,才叫真正意義上的聲樂,所以二者缺一不可。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舞臺表演是聲樂演唱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很多聲樂專業學生或聲樂愛好者認為聲樂就是唱聲音,只要聲音大,音色亮,有共鳴、位置、氣息就大功告成了,其實不然,大家都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情感表現部分,它也是舞臺上聲樂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歸根到底,就是聲樂演唱者在臺上把他內心對一首歌情感的部分通過眼神、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與行動表現出來,所有的聲樂技巧都是為了表現情感服務的,在唱中演,在演中唱,真正做到合二為一,做到聲情并茂的演唱。
聲樂分為四種唱法:美聲唱法、民歌唱法、通俗唱法與原生態唱法,唱法間與不同風格作品呈現出來的舞臺表演也不盡相同。
比如美聲唱法,在演唱一部歌劇的時候,首先要分析劇情、歌詞與歌劇的中心思想,還能把歌劇唱入觀眾內心,一部歌劇的成功之處,不單是對聲音、人物音色的塑造,更多的是舞臺表演的豐富設計與行動,豐富的舞臺行動,人物的肢體語言,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絕對不是演員在臺上的即興之作,比如想塑造一位老人,那么就要從角色的服裝、體態、步伐等等去著手,老人的手可能有些顫顫巍巍、走路也不是很利索,神態、語氣都是與年輕人有區別,甚至有的人物形象是主角倒地臨死前演唱的,這些都需要聲音、氣息與表演的默契配合,只有這樣,人物形象、聲音才能與角色人物基本一致,有設計的舞臺表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真實,形神兼備而又生動的舞臺表演才能深入人心,引起觀眾共鳴與認可。
民族唱法,來源于戲曲唱法、曲藝唱法與民歌唱法,在舞臺表演方面有獨特的一面。比如在手勢上,民族唱法比美聲唱法更多注重肢體語言的表達,肢體語言更加豐富,有時候為了人物形象,在服裝設計與打扮上,可以穿上少數民族服裝,帶一些民族特有的頭飾,或者手里拿一些道具來潤色,使歌曲表達更加活靈活現,特別是眼神、面目表情與手勢的傳達,大多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且在面目表情上要笑著唱居多,眼睛要有神,比如描寫一位俏皮的小姑娘 ,那么不光眼睛要靈動,嘴巴與身體也要有些害羞與扭身的形象介入,手勢的設計也是點睛之處,動作不能僵,注意節奏的韻律。由于借鑒了戲曲唱法,所以民族唱法在舞臺表演上更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實際運用,富有美感而靈動的舞臺表演能讓演唱者傳達的情感更加真摯與鮮明。
通俗唱法也叫流行唱法,舞臺表演藝術在流行音樂表現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前蘇聯美學家莫·卡岡認為“音樂的聲音能夠最準確地體現和傳達以情感為主的信息,聲樂是音樂與語言完美結合的體現。所以總而言之,音樂是聲音的一種表現性體現。舞臺表演不僅僅可以給歌唱潤色烘托,還可以引領每個時代、每一種作品風格的不同演藝與詮釋。流行唱法中,要求舞臺的表現力、臺風更加夸張、更加灑脫、帶有些自由與隨性化,比美聲民歌還要放得開,所以要求歌手平時在上表演課時多加上一些解放天性的訓練,在臺上能”瘋“的起來,因為流行歌曲的歌詞與旋律、唱法更加通俗化,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在舞臺表演上要注重把歌詞通過肢體語言、行動、語氣、眼神等詮釋的自然、真實、感人,時而蹲下,時而站立,時而熱舞,時而搖頭擺手,所以不是說聲音條件好、嗓門大、飆高音就是唱得好,唱歌的最終目的是感動觀眾,讓觀眾和歌手產生一種共鳴,能讓觀眾跟著你快樂與流淚,那么想達到這一點,情感就是歌曲的靈魂!打動人的情感體現最終一定要通過外部的表演,比如肢體語言、眼神、表情等表現出來的,如果設想一下,在臺上呆若木雞的傻傻的唱,估計百分之80的觀眾一定會覺得疲憊與厭倦,唱的再好的歌手沒有舞臺表現力的話也是一種可惜與不完美,看著不過癮。我們所熟知的流行歌手,如張惠妹、李玟、孫楠這些大腕們,哪一個沒有舞臺表現力?哪一個在臺上呆若木雞的唱?想讓整個舞臺、觀眾為你沸騰,那么一定要有豐富的舞臺表現力的配合,你的演唱、氣場才會精彩與震撼!
綜上所述,準確的肢體語言、恰如其分的舞臺表演能夠渲染觀眾,把觀眾帶到故事與音樂中來,另外,設計舞臺表演還可以激勵演唱者心中想表演想展現自己的欲望,更可以補充音樂,達到一種視覺與聽覺的完整感。所以舞臺表演的出發點一定是根據作曲家、作詞家的創作意圖,不恰當的舞臺表現反而會適得其反,更有可能成為歌手在演唱時的負擔,把握好作者意圖,恰當而富有設計的舞臺表演是值得演唱者一直追求而努力的目標,在舞臺上呈現一場近乎完美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