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桃英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其與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充分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顯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谏鲜霰尘?,本文提出了“自主探究+信息技術”雙融合的教學思路,并通過理論闡述結合案例分析的策略,詳細論述了上述教學思路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期為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給出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自主探究
一、引言
國家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各級學校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加快信息技術與各學科之間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學習模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革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上述國家出臺的教育方針策略為廣大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明確了教學改革方向,即:要加強信息技術在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推廣力度,并逐步摸索一種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全新教學模式,以此提升基礎階段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
信息技術所包含的范疇較為廣泛,例如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數字錄播技術等。一般來說,基于信息技術平臺構建的教學課堂都具有可視化、可聽化、動態化等特征,由于小學生性格天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因此,基于信息技術的“可視、可聽、動態”課堂往往能夠充分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上述特點,構建多元化、生動化的教學課堂。然而,受傳統教學體制下“師授生學,教師主導”理念的影響,“滿堂灌”、“獨角戲”等簡單粗暴式教學手段在我國小學課堂教學中仍占據很大一部分比例,教師以升學率和解題速度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蕩然無存,長此以往,學生也勢必會陷入厭學的情緒中,教師質量也難以得到真正提升。
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策略,構建“信息技術+自主探究”雙融合的教學場景,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信息技術+自主探究”雙融合教學策略的具體應用
1、擅用媒體軟件技術,創設“個體探究”情境,體驗“教與學”樂趣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獲取知識的情感,乃是激發他們求知欲望的關鍵條件”。在基于信息技術的自主探究教學背景下,教師應學會擅用信息技術,創設“個體探究”氛圍,為學生搭建探究、交流、實踐的多元化平臺,使他們在自我感受、自我學習的過程中,輕松掌握看似枯燥難懂的數學知識。
我認為,將媒體軟件技術,如辦公軟件、FLASH軟件等融入數學教學課堂中,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構建形式多樣的個體自主探究課堂,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接觸一些媒體軟件使用知識,培養他們對多種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不失為一種絕好的教學策略。例如,我在教授《統計》這部分內容時,便將同學們帶到了多媒體機房中,采用了上述教學策略。
教學案例一:
教師:今天我們做一個小小的統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
接下來,我通過多媒體向全班同學展示了一個表格,內容包含:你每個月的零食開銷?學習用品開銷?玩具開銷?……由于表格里的內容與大家的日常生活十分相關,因此,大家興趣頓生,紛紛拿起手中的筆,繪制自己的表格,并填寫開銷數據。
當全班同學完成表格填寫后,我則施展“魔術手段”,利用多媒體電腦中的EXCEL軟件,將表格中的數據以“柱狀統計圖”的形式呈現給大家,一個“單調”的表格,頓時便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圖片,全班同學都睜大眼睛,表現一場好奇。
小玉:老師,太神奇了!你是劉謙。
學生3:老師,能不能把我的數據也變一變?
……
老師:沒問題!請同學們打開電腦,點擊桌面上的EXCEL軟件和“操作提示”文檔,文檔中有具體的制作“攻略”,大家自主嘗試一下哦!
有了之前的興趣點撥加多媒體誘導,全班同學興致盎然,紛紛展開了自主探究,而我則時不時地繞到同學中間,回答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在興趣的驅使下,很多同學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己手繪的表格制作成餅圖、曲線圖、柱形圖,整堂課標的妙趣橫生!
教學效應分析: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多媒體設備的幫助下,利用EXCEL軟件,將同學們的日常生活開支統計數據變成了餅圖,這一變換看似簡單,卻引起了小學生的興趣,也激發了他們對數據統計軟件的探究積極性,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則刻意構建了一個以學生為主導的“自主個體探究,學習軟件統計”的情景,在引導、探究、學習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地讓學生學會軟件的基礎操作,獲取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情趣,課堂教學效果也獲得了升華!
2、多用網絡搜索技術,創設“課外探究”情境,體驗“學與用”樂趣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信心技術+自主探究”雙融合教學策略實施的最高境界。筆者認為,將網絡搜索技術與自主探究模式整合,構建課外探究情境,創設課后實踐環節,讓學生體驗到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興奮感,乃是數學學科“學用一體”作用發揮到極致的表現,也是信息技術與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發揮的精髓所在。
教學案例二:
教師:《小數》的相關知識我們已經學完,那我有一些問題想考考大家,比如,從我們生活的地球,坐飛船去火星,要飛多遠的距離?我們上饒市的城區面積有多大?我們學校有多少學生?上述數據中哪些是小數?
學生1:老師!這些數據應該都很大吧?
學生2:我找了下,書本上沒有這些數據啊!
教師:我知道書上沒有,但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報刊等資源,查到這些數據,告訴我,如果全答對的同學,我有豐厚的禮物獎勵哦!
我的禮物獎勵和賣的關子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課后,他們主動利用互聯網資源收集相關的數據,很多同學在家長的幫助下,掌握了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找數據的技術,并將收集的數據整理成精美的圖冊,第二天爭相交給我審閱!
教學效應分析:
上述教學案例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并不一定要在課堂上直接引入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可以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利用信息技術平臺,進行自主探究,讓他們充分體驗到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緊密性,從側面展現出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效應,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結束語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構建自主探究教學場景,能夠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質的飛躍!然而,如何設計教學流程?如何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調動學生既學習數學知識,又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上述問題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考驗。本文從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信息技術+自主探究”雙融合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更具科學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參考文獻】
[1] 李克東.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2(4).
[2] 李 謹. 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抗教授專訪[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