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勤 楊麗麗 李靜
摘要:從2016年開始,供給側改革正式被提上我國經濟改革的日程,中央明確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前四個任務是治理產能過剩,最后一個任務是彌補產能不足,總體任務是解決供需矛盾,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啟動內需,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文章整理了金融危機以來的相關數據,分別對五大任務作了解讀,認為供給側改革不應只關注供給方面,而應該將需求方面改革綜合起來制定改革方案。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產業結構升級;綜合改革方案
我國在進行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推動是交互進行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醫療改革和住房改革等都著眼于供給方面,加入WTO是我國需求側改革的里程碑,從此,我國眾多的企業參與了世界產業鏈的循環,當“中國制造”遍布世界的時候,我國的需求側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市場風云變幻對我國產品的總需求構成非常重要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行了刺激需求政策,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危害,政府推出的投資計劃有其積極因素,有效抗擊了金融風暴對我國經濟的沖擊,然而大規模投資當中一些項目效果不佳,出現了產能過剩。如今,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面臨的巨大難題,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2016年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改革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個任務凸顯了我國生產供給方面的五大問題。
一、 治理產能過剩
我國政府一向注重需求側管理,然而這次出現問題最嚴重的是供給側。鋼鐵、鐵合金、焦炭、水泥、化工、電石、電解鋁、紡織、太陽能光伏、手機等行業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1967年~2014年,美國產能利用率平均值為80.6%,1991年~2012年,歐盟的產能利用率平均為81.3%,不同國家的在不同時期正常的產能利用率不盡相同,但一般情況下是在79%~83%左右,低于75%表示產能嚴重過剩。《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顯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這份意見發布于2013年10月份,從文中較為激烈的言辭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對產能過剩的情況和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惡劣影響是有充分估計的,《意見》批評了一些企業對市場過分樂觀、盲目投資,某些行業不注重調整發展方式,妄想走粗放型的老路子,而事實證明老路子是行不通的,地方政府為了發展GDP過分依賴投資拉動地方經濟增長,這些都是只重短期效益的短視行為。《意見》提出了淘汰落后產能的具體指標和指導意見,對于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提出了明確的限期整改命令。
在治理產能過剩的問題上,政府監管和調控的職能不僅不能缺位,而且應該主動彌補市場在調節資源配置時可能出現的失靈,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在這個問題上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是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哪個好哪個不好的問題,而是相互依托和互補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摒棄一切對于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的成見,以實踐檢驗為基本的出發點來考慮政府干預多一點好還是市場調節多一點好,經濟調節手段應該服務于經濟增長這一目的。政府干預的好處是通過指令性政策,一旦找準問題解決起來速度較快、交易費用較低,市場調節的好處是可以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民間創業和創新的積極性,為經濟發展提供活力和動力。
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壓力依然較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月度PPI數據可知,從2011年7月份開始到2016年,我國PPI一直處于下跌的態勢,2011年7月~2012年1月PPI同比從7.5%下跌到-0.1%,2012年1月~2016年1月48個月的時間內PPI同比一直是負值,2015年PPI同比跌幅更大,10月份為-5.9%達到五年來最低點。五年來,PPI同比絕對跌幅13.4%,凸顯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之大。其中,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占了70%~80%。在治理產能過剩的前提下,保證經濟增長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之一。
二、 緩解商品房庫存積壓
商品房庫存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庫存單純指待售面積,廣義庫存是指待售面積和施工面積。2015年狹義商品房庫存超過7億平方米,如果按每套100平方米計算,相當于全國待售商品房約有近七百萬套,按照我國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計算,可供2 300多萬人口居住。這個量并不算太大,與2015年商品房銷售量12.8億平米相比,7億平米的庫存只需7個月便可以完成去化。然而根本問題在于廣義庫存,2015年施工面積為73.6億平米,是待售商品房面積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已經獲得批準但還沒有開工的商品房、自建房和小產權房等,庫存的數量更大。也就是說,2015年商品房廣義庫存已經至少達到80.8億平米,按照2015年的銷售速度,去化時間為6.3年,其中,商業和辦公樓地產庫存去化周期為15.6年。按照區域來看,三四線城市的商品房庫存量高于一二線城市,且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庫存平均消化時間是一二線城市的2倍~3倍。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和位于中部地區的山西省的庫銷比(庫銷比=房屋施工面積/2015年銷售面積)非常高,且銷量彈性小,按照2015年的銷售數量計算,山西的庫銷比高達9.9年,寧夏僅次于山西為8.4年。在省會城市當中呼和浩特庫銷比最高,為16.1年,其次是山西省會太原,為11.1年。二線省會城市的庫銷比大都在4.4~5.4之間,一線城市庫存水平高低不等,且銷量彈性較大,庫存壓力較小,廣州和上海比北京和深圳情況要好。去化周期=當年待售面積/年均銷售面積,從2012年開始商品房整體去化周期逐年變長。
去庫存的方案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戶籍改革制度,十幾個省區已經公布明確的戶籍改革方案,包括取消城鄉戶籍之分,多數城鎮落戶限制取消。戶籍改革能夠釋放需求、打通供需渠道、消化部分房地產庫存。然而,應該更加注重房地產供給的宏觀管理,加強土地審批監管力度,有效控制房地產供給數量。
三、 降低杠桿率,化解債務風險
2008年以后,我國總需求“三駕馬車”中,投資占比一度超過50%,居民消費需求嚴重不足,2012年中國消費水平只達到34.6%,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0.4%,投資嚴重擠占消費。而有相當一部分投資是借債性投資,這種行為構成了我國目前債務危機的源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顯示,我國經濟的總負債2014年已經達到150.03萬億元,實體部門負債為138.33萬億元,而2014年我國GDP為63.59萬億元,總負債是GDP的2.35倍,實體部門負債是GDP的2.17倍。一般認為總的杠桿率警戒線為200%,我國總負債和實體部門的負債已經超過警戒線,需要引起特別注意。根據麥肯錫研究院的數據,我國2014年總杠桿率超過警戒線達到283%,這個數據與我國社科院得出的數據有較大差異,但是對我國債務問題具有警示意義。從風險角度講,我國實體部門的杠桿率真正值得關注。2014年,日本實體經濟杠桿率最高,為400%,西班牙列居第二位為313%,法國281%,意大利259%,英國252%,美國233%,加拿大221%,我國217.3%。有學者分析,我國實體部門的負債率并沒有達到日本等國家的高度,所以,不必要擔心出現系統性債務風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非金融企業債務占比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為123.1%,日本只有101%,日本的總債務率高主要是因為政府債務率高達234%,政府的債務不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而非金融企業的債務率超過歐盟的警戒線90%,就非常容易導致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這樣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我國政府負債當中,地方政府的負債率較高,成為我國債務風險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負債主要包括借入款項、債券融資、應付及預收款項、或有負債和其他一些負債項目,其中借入款項包括“銀行貸款等借入款項”、“短期借款”、“長期借款”、地方主權外債、基建信托貸款、保險資金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與融資平臺相關的銀行貸款;或有負債包括擔保債務、銀行不良資產和隱性養老金債務;其他負債包括“遞延稅款貸項”、“受托代理負債”。截止2014年年末,地方政府總負債30.28萬億元,其中借入款項在總負債構成中占有50%的份額,而借入款項當中地方融資平臺相關的銀行貸款大概占總負債構成的30%以上。地方債務除了總量較大之外,還存在幾大風險。首先,增速依然很高,在監管趨于嚴厲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值得警惕;其次,籌資結構趨向復雜化,債券融資和信托融資的比例都有所提升;再次,到期償付的債務流動性風險較高,2011年~2013年是債務到期高峰,但是從一些統計結果看,已經發生了一定規模的債務展期和借新還舊的情況,債務逾期情況也較為顯著;還有,區域和部門的局部風險值得關注,縣級政府債務增速最快,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在市縣兩級,縣級債務風險有擴大之勢,部門當中高速公路債務負擔較重。
四、 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和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普遍低于6%, 每百元收入中成本居于85元以上。成本高主要是因為用工成本高、社保繳費高、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重。從2011年“營改增”實施試點以來,已經使得企業減稅達5 000億元以上,雖然減稅規模較大,但是企業還是表現出不堪重負。2016年將全面推廣“營改增”,房地產、建筑業和金融業等都將納入試點,將涉及近1 000萬戶納稅人,改革力度和減稅規模將超過以往。
牛津經濟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比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低4%,我國同樣工資的勞動創造的價值只相當于美國的一成,日本用工成本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報告引起了國內業界人士的質疑,如果按照每小時工作量工資算的話,日本工人工資是中國的4倍,相比其它發達國家,中國工人的小時工資如此之低,所以他們只能延長勞動時間,通過加班的方式增加月工資,牛津經濟研究院顯然只采用了月工資,而忽略了勞動時間這一重要參量。然而,相對于我國較為低下的生產力發展速度而言,工資的增長速度是較快的,所以就出現一種看起來非常矛盾的現象,工人的絕對工資并不高,但是企業的工資成本卻不堪重負,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尤其如此。《2014第三屆中國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及30項關鍵指標調查報告》顯示,77%的中小企業主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但是結合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來看,其成本壓力大并不是因為用工成本絕對的高,而是由于中小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低,走的又是低端產品路線,產品的優勢只能來源于一再被壓低的用工成本和政府稅收優惠,然而這兩種方式都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壓低用工成本的同時也就大大減少了居民收入,從而減少了有效需求的健康增長,所以,中小企業目前的發展方式只能是陷入惡性循環。國家陸續實行的最低工資制度本來是經濟發展惠及廣大民眾的好政策,卻打壓了中小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所以,中小企業唯一的出路便是轉變發展方式。
五、 解決某些部門供給不足即“補短板”問題
“短板”就是產能不足。建國之后我國長期處于產能不足的階段,憑票購買商品就是產能嚴重不足的表現,這也是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分配、交換政策,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人民的溫飽、減少貧困和饑餓,所以當時我國發展經濟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產力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擺脫了那個經濟極端困難的時代,生產力獲得了長足發展,如今這個基本矛盾是否已經解決了呢?如果光從產能過剩的角度看,就會得出肯定的答案,但是把國民經濟的“短板”考慮進去的話,就會發現在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高端產品卻顯得相對缺乏。所以,這個基本矛盾只是部分得到了解決,并沒有完全消除。
芯片被譽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所有整機裝備的“心臟”,普遍應用于計算機、汽車、網絡通信和消費類電子等領域。我國的芯片大部分依賴進口,全球芯片市場規模達到3 200億美元,一半以上銷售到我國,國產芯片只占到國內總消費量的10%,造成我國芯片市場長期被外國人控制的局面,每年進口芯片需要花費外匯儲備2 000多億美元,超過了石油和大宗商品。芯片產業一美元的產值可以帶動100美元的GDP,美日歐等國家都優先發展芯片產業,以確保其技術領先于別的國家。這些國家正在積極爭奪我國芯片市場,將給本土的芯片市場帶來不小的沖擊。本土制造的芯片技術含量不高,且生產成本較高,導致我國的設備普遍長著“外國芯”,如電子產品中的計算機、家電、手機等制造業都處在國外的控制之下。農村和農業被認為是“短板當中的短板”,總量平衡問題和結構性問題都存在,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二年增長,但產能依然不足,2015年我國大豆凈進口8 156萬噸,其他大宗農產品也不同程度依賴進口;新農村建設已經實施很多年了,但是各地區進行的速度差別較大,質量也參差不齊,多數西部和偏遠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依賴國家財政補貼,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同樣表現出嚴重的供給不足,如城市的地下管道和取暖設備的維修和換新等工程都亟須投資,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就業、衛生、文化和社會保障服務水平依然不高,也是我國供給側當中“短板中的短板”。
六、 結合“供給側與需求側”制定綜合改革方案
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綜合反映了我國各產業出現的問題,五個任務并不是孤立的互不相關的,而是彼此相連、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局性問題,他們之間互為因果,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所以,解決這“五大任務”的同義語就是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創新路子,不能再走老路子。社會再生產持續健康進行的前提是在相對長的時期內供求平衡,不僅供求總量要達到平衡,而且結構應該趨于合理。此次供給側出現問題,不僅反映了各主要產業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而且暴露了我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不合理之處。需求方面,長期的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水平處于低位水平,導致我國的需求結構扭曲,靠投資和出口拉動需求的方式只具有短期效應,且容易造成產能過剩。供給方面,長期發展粗放型的低端產業鏈不僅僅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利潤流失和貧困加劇,而且推后了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的時間,供給側再不進行變革,就會坐失全球產業革新帶來的大量機遇,加劇我國經濟社會的供需矛盾。所以,此次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它是新時期我國經濟改革面臨的又一歷史性任務。但是,供給側改革不應只關注供給方面,而應該同時考慮需求側,將兩者結合起來制定綜合改革方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
[2] 常修澤.論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學所作的學術報告.改革與戰略,2016,(3):36-43.
[3] 李揚,張曉晶,常欣.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杠桿調整與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選題研究中心.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1):35-51.
[5] 周小苑.補短板:中國經濟要“減”也要“加”[J].決策探索,2016,(1):51.
[6] 劉偉,蔡志洲.經濟增長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學刊,2016,(1):56-65.
[7] 郝身永,那藝.更加關注供給側的宏觀經濟管理——因應國內外形勢變化的積極調整[J].當代經濟管理,2015,(4):1-5.
作者簡介:陳勇勤(1957-),男,漢族,四川省宣漢縣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理論經濟學;楊麗麗(1988-),女,漢族,山西省沁縣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理論經濟學;李靜(1990-),女,漢族,陜西省漢中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