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國慶 姜威
摘要: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來汽車產業的形態與格局。文章首先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分析總結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具有整合“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特點;之后以我國上市車企的數據分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縱向整合發展特點。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整合;實證研究
一、 引言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工業的產業鏈幾乎延伸到各個產業。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來汽車產業的形態與格局。新能源汽車的產生是面向解決環境污染、能源緊缺等現實問題,但目前這個產業的發展仍受到諸多技術因素制約。目前我國已經有一部分汽車企業制定并實施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并且數量在不斷增加。這些汽車企業往往是掌握先進技術或意圖掌握先進技術的大型整車企業。
本文總結發現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特點;然后通過對我國上市車企的數據分析,推斷出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縱向整合的特點,實證分析我國實施了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企業的縱向整合效用。
二、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特點
1. 新的動力來源。從能源類型角度看,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來源較傳統汽車具有革命性變化。不再使用汽油、柴油等需要燃燒或者燃燒后產生大量碳化合物的物質作為能源,而是以電力、生物能源作為主要能源。這導致了傳統汽車產業兩個環節的重大變化,一是增加了儲能環節的產業,二是驅動機械產業環節發生了變革。以電能驅動為例,電能的儲備和轉化對于汽車的使用非常重要,這就對電能的儲備裝置(如電池)的性能的要求非常高。電池具備需要高密度,大容量,衰減慢、安全性好等特點,目前電池的技術水平仍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驅動機械由燃油發動機轉變為電動機,對節能、高效的電動機需求仍有待滿足。
2. 新材料的需求。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承載著使用新材料的使命。為實現汽車輕量化、高強度、環保性等目標而研制的新材料將率先在新能源汽車上得到使用。目前主要的在研新材料有有色金屬材料、陶瓷材料、碳纖維材料、納米材料、合金材料、泡末金屬等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諸多模塊亟需新材料提升其性能,如電池、電動機等。科學界、產業界仍都在苦苦追尋能夠提升電池性能的材料。
3.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需求。信息技術一般指利用電子計算機、遙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獲取、傳遞、存儲、顯示和應用信息的技術。未來汽車的智能化將是大勢所趨,同時,在動力系統技術成熟的前提下,未來汽車的新能源化亦將是汽車發展趨勢。所以新能源汽車必然帶上最深刻的智能化的烙印。雖然自適應巡航系統、導航系統、安全防撞系統等控制系統已經在很多汽車上得到成熟運用,但即便是已有的技術仍與“智能化”目標有很大距離。更何況傳感技術、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甚至汽車專用計算機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方面。汽車各部件之間的聯結組成了汽車的各種內部控制系統。汽車與駕駛者或乘客之間的聯結形成了人機交互系統,它與外界信息構成了新的互聯網生態圈。三者共同構成了車聯網,汽車則成為物聯網的終端。汽車將不再是一個單純機械產品,信息技術將成為汽車本身的一部分。汽車各部件之間、汽車與駕駛者之間、汽車與外界信息之間形成互聯互動的網絡,所以,電動汽車必然是一個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集成應用的產品。
4. 有別于傳統汽車的配套設施。新能源汽車的能源補充方式隨著能源的變化發生變化。電能是目前采用的較為流行的新能源。電動汽車能源補充方式主要是充電或更換電池。所以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是需要新增的基礎設施,需要與其他環節協調發展。同時,長遠看還需考慮充電站的布局、路網規劃,充電負荷預測,電站選址和相關配套設施的狀況等多方面問題。電池等關鍵部件的維修也將使用不同的技術和機械工具。另外,目前產業化生產的電池都是廢棄后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電池,對這一部分的處理,也將催生很多產業環節。
三、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縱向整合特點實證分析
1. 假設提出。從目前已有的研究可知,企業縱向整合戰略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在不同行業之間這種關系的表現是有差別的。但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對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上游模塊的需求空前的特征。那么目前已經制定并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企業與尚未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傳統企業在內部資源整合和研發投入方面對企業的績效影響程度上是否有顯著差別,有多大的差別,將會是個有趣的問題。理論上,新能源車企的整合度與績效關系應該是正向的并且其的敏感度應該高于傳統車企。而研發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向上產業整合。
由此提出實證研究假設:
H1a: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內部整合度與企業績效有正相關關系;
H1b:未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內部整合度與企業績效有正相關關系;
H1c: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比未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在內部整合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上程度更強。
H2a: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有正相關關系;
H2b:未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有正相關關系;
H2c: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比未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在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上程度更強。
結構模型示意圖如圖1示。(本文以下將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稱為新能源汽車企業;未部署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上市車企稱為非新能源汽車企業。)
2. 變量的選擇。
(1)被解釋變量。本研究將企業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企業績效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對于企業績效的度量有很多種指標,其中凈資產收益率(ROE)是會計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個指標,本文擬采用ROE作為企業績效的度量指標。
(2)解釋變量。
①整合度。整合程度是分析企業整合的實證工具之一。大型企業的整合可能是對很多產業鏈上其他企業的并購之后產生的。故部分大企業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產業整體的整合趨勢。汽車企業在整合度的實證分析研究方面有價值增值法(VAS)、I/O表法、主輔分類法等方法。考慮到數據收集的難易程度和可操作性,本文將選用價值增值法作為測量企業整合度的方法。
巴澤爾(2000)最先采用VAS作為產業內部整合度指標,VAS=銷售額-采購額/銷售額*100%
為了避免利潤率與銷售額之間的相關性,對其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表達式為:
凈資產=總資產-總負債
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
稅后凈利潤為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平均凈收益為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
②研發投入。本文中研發投入將直接選用企業財務報表公布的研發投入作為度量。
(3)控制變量。因為企業規模可能帶來規模經濟性,所以選用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企業規模的度量選用企業總資產。
3. 樣本選取。本文選取樣本企業依據前文的產業鏈分析,選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營涉及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車企。鑒于上市公司市場運作更規范,能較好的反映中國車企的經營狀況;而且上市公司是縱向整合的主要參與者,同時可獲取的資料較為準確,可靠性更高,因此本文分別選擇了10家中國A股上市車企,其中5家為部署并實施了新能源汽車戰略,5家企業尚未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
另外,考慮到新能源汽車在我的發展時間,2007年出臺有關新能源汽車管理辦法,被稱為新能源汽車元年,那么比較早的企業數據可能就不包含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信息。所以選取時間跨度為2006年~2013年8年的數據。
4. 數據處理。
(1)本文使用數據處理軟件為Excel和Stata。
(2)表1是根據VAS方法得到的樣本企業縱向整合度:
5. 模型的建立。
(1)描述統計。(如表2示)
(2)模型建立。根據前文理論分析,構建以下時序橫截面模型:
由表3的檢驗結果可知,本文的面板數據應使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
6. 估計結果與分析。由表4結果可以看出,整合度的系數為正,并且在5%置信水平上顯著,表明在平均意義上,資產規模一定的情況下:
整合度每提高1個百分比,資產收益率將提高0.21%;H1a和H1b得到驗證;但是交互項的系數并不顯著,H1c未能得到支持。本文認為這說明目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尚未體現出較高的整合度。
虛擬變量與研發投入的交互項的系數為負,且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表明在平均意義上,資產規模一定的情況下:
虛擬變量對研發投入有調節效應,即是否為新能源型汽車企業在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存在調節影響,具體來說,如果是新能源型汽車企業,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將下降16個百分比;對此,本文認為這與汽車行業的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階段有關,當前新能源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遠未到達成熟,而對該技術的研發投入也同時處于先期投入積累階段,還未到研發結果釋放明顯經濟效益的階段,因此,這一結果并不否定新技術對企業發展的作用,而是反映了汽車行業系能源技術以及研發投入所處的一個階段狀態。由以上現象可以判斷,我國汽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尚處于起步期。也說明了新能源汽車企業產生了更大程度的向上整合
四、 結論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呈現出與以往產業鏈不同的特點,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產業重要性尤為凸顯,甚至起到了制約產業發展的作用。針對新的特點需要制定新的產業整合戰略。
較高的企業整合度能夠帶來良好的企業收益,但當前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遠未到達成熟,而相應的研發投入也同時處于先期投入積累階段,還未到研發投入釋放明顯經濟效益的階段,新能源汽車企業尚未體現出較高的整合度。也表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尚處于產業發展的起步期。
所以,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需要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有清晰的認識,根據其特點有針對性的構建產業發展戰略。對產業鏈的向上和整體整合都處于投入期,仍需足夠的耐心和大量的投入,力圖讓企業形成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才能讓新能源汽車產業對社會產生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于洋.中國鋼鐵上市公司縱向整合動因、模式與績效研究[D].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9.
[2] 陳艷.汽車工業縱向一體化的歷史與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09.
[3] 胡磊鑫.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分析[J].新經濟,2014,(9).
[4] 芮明杰.產業鏈整合理論述評[J].產業經濟研究,2006,(3).
[5] 杜義飛.基于價值創造與分配的產業價值鏈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5.
作者簡介:霍國慶(1965-),男,漢族,山西省陽城市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培訓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科技管理、創新管理、戰略管理;姜威(1989-),男,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戰略性新興產業。
收稿日期: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