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應鳴岐 王靖添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整理國內上市銀行披露的年報與社會責任報告,探索綠色信貸與交通行業綠色信貸的發展現狀。在對比國外現存綠色信貸產品與國內城市發展綠色交通的實際情況后,指出交通行業綠色信貸的進一步發展存在信貸扶持類型單一,中小項目扶持不足,銀行激勵存在缺陷等。建議銀行和交通部門合作,明確綠色交通信貸扶持項目,引入第三方合作等方式推動發展。
關鍵詞:綠色信貸;綠色交通;節能減排;商業銀行
隨著國內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各類環境問題頻發,傳統的“命令—控制型”環境治理手段在現實中逐漸顯示出不足。在此背景下,學界、政府、社會達成共識,逐步引入各類經濟手段促進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業環境社會責任及銀行通過其信貸政策對經濟活動進行引導的力量逐漸為人們所重視。綠色信貸,成為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內容,自2007年以來不斷發展。而交通行業作為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綠色信貸如何有效支持其綠色低碳轉型,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 綠色信貸及其在交通領域應用
1. 綠色信貸定義及國內現狀。綠色信貸,最早源于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以及國際銀行業自愿參與的“赤道原則”,要求銀行等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風險、社會風險等。有學者認為所謂綠色信貸,指的是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據國家的環境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對環境友好型的企業或機構提供貸款扶持并實施優惠性的低利率,而對涉及環境污染的新建項目投資貸款和流動資金進行貸款額度限制并實施懲罰性高利率的一種政策手段。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綠色信貸在近三年來迎來第一次快速發展。2014年各大銀行在銀監會支持下,集體編寫了《綠色信貸》教材,同時內部也開始規范綠色信貸統計口徑。為了避免限制型貸款收縮中的銀行歷史業績影響,本文選取鼓勵性綠色信貸,也即公開資料中的綠色貸款余額進行比較。就目前披露的數據來看,綠色信貸余額占各大銀行貸款余額的比重在5%上下,其中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比重占全部貸款比重的比例超過10%。總體而言,綠色信貸已經成為銀行貸款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又以興業銀行表現最為突出,連續兩年保持綠色信貸的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對比興業銀行和其他銀行綠色信貸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到綠色信貸在國內銀行業務仍存在巨大發展潛力。
2. 交通行業綠色信貸初具規模。交通行業作為國內經濟的支柱行業,同時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融資壓力,這部分壓力,單純依靠國家財政及基礎設施投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銀行信貸成為扶持綠色交通的重要資金來源,綠色交通信貸余額已經初具規模。以農業銀行為例,2014年年末綠色信貸增長余額相較年初增長1 420.26億元,增長42.98%,其中,全行綠色信貸余額的46.47% 是投向交通行業。
目前披露綠色信貸具體投向的上市銀行僅有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浦發銀行三家,在2014年中,這三家銀行投向綠色交通運輸項目的貸款余額占全部綠色貸款余額的比例均接近或超過30%,且11個子項目中,綠色交通運輸項目的貸款額穩居第一,如表1所示。
從這三家銀行情況來看,綠色交通信貸發展迅猛。而在綠色信貸的投資方向上,可以看到,目前最受重視的是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更新改造,以浦發銀行為例,2014年綠色交通貸款中,僅城市公共交通項目就占比44.54%,主要是新能源公交汽車的購置。其次才是交通運輸環保項目,諸如高速公路ETC等,節能照明等。
3. 交通行業綠色信貸需求巨大。雖然就目前銀行披露數據來看,綠色信貸及交通行業綠色信貸已經獲得較大發展,但是從社會實際需求來看,交通行業綠色信貸仍有巨大發展需求。在現階段,銀行投放的交通行業綠色信貸主要著眼于城市公共交通項目,鐵路,航運等大型運輸項目的節能改造,這對于交通行業的整體綠色低碳化而言,僅僅是一小部分。交通行業和群眾的出行息息相關,同時涵蓋了道路建設,公共交通建設,私家車購置,維修等等。這其中,除了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公共交通服務等少數領域可以得到國家財政撥款,申請國外基金,對大部分項目而言,綠色信貸仍是主要的融資選擇。
以廊坊市為例,廊坊市在建設全國綠色交通城市(2015-2017)過程中,同步落實各類交通行業節能減排項目,預計在2015年~2017年三年中,累計減排27.3萬噸二氧化碳,需要節能減排投資約為18億元人民幣,其中企業自籌資金高達14.6億。爭取國家補貼的綠色交通項目共計49個,只有1個項目是由上市公司承擔,其余企事業單位僅能通過企業自有資金或者向銀行貸款才能獲得融資。
隨著國家對綠色循環低碳交通的不斷重視,各項標準的不斷提高,可以預見,未來在新型環保交通設備設施上的投資仍然會持續升溫,并且綠色交通的轉型也會從大型項目逐步向小型的,分散的項目,從國有部門向私人部門轉移。在這個過程中,項目承擔者的資金來源渠道逐步縮小,更新設備帶來的資金壓力逐步增加,對銀行綠色信貸的需求會進一步高漲。
二、 綠色信貸應用交通行業現存問題
雖然整體而言,綠色信貸近幾年發展順利,交通業綠色信貸也初具規模,但是,國內綠色信貸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時,交通行業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也對綠色信貸的扶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 國內綠色交通信貸項目種類單一。綠色信貸在國內主要以政府導向為主,政府扶持哪一類項目,銀行就大量授信扶持該類企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近三年通過公開渠道及銀行業自我披露的報告可以看到的綠色交通信貸大量集中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內的新能源車輛更新。但是交通行業自身復合程度較高,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裝備工業,交通運營服務等。根據《車輛購置稅收入補助地方資金支持交通運輸節能減排項目節能減排量或投資額核算技術細則(2015)》,目前交通部支持的節能減排項目包括(但不限于)42個主要項目,其分類如圖1。
從上述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交通行業節能減排項目從產業結構上,以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領域項目數最大,占比達到52%,這部分與建筑業節能減排高度相關。其次是交通裝備領域,占比為24%,包括天然氣車輛應用,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應用等項目,直觀認知的交通行業就是這一部分。其余的管理與服務能力建設則涵蓋了智能交通系統,高速路口ETC通道等項目,占比也為24%。目前銀行在發放綠色信貸時,以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新能源車輛更換為重點,從產業而言,僅涉及交通裝備,從運輸方式而言,僅涉及公路運輸,信貸項目種類過于單一。
而國外在交通行業綠色信貸方面,已經有了一系列成熟的信貸產品與實施案例,包括運輸貸款,汽車貸款,商業建筑貸款等等。這些銀行設計的綠色信貸產品雖然也未能全部涵蓋交通行業,但相比國內,已經有了較大豐富,足以借鑒。
2. 小微企業,中小節能項目易受忽視。交通行業綠色循環低碳的參與主體不僅包括大型國有企業,也包括私人企業,個體經營戶與家庭。其中,私人部門,以及中小企業承擔了大量交通運輸業務,未來也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改造壓力,整體而言,這些小微個體對銀行貸款需求更高,但現實中,他們更難獲取銀行貸款。
以廊坊市綠色交通項目實施主體為例,總計35個單位承擔節能減排任務,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其中20家是私營企業,注冊資本超過100萬的僅兩家。相對于上市公司可以借助發行股票,發行債券獲取融資,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享受財政撥款,小微企業只有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可以作為融資手段,但后者風險大,而銀行貸款由于風險控制等原因,相較小微企業,中小型節能項目,銀行更偏好資產優良,信用良好的國企,上市企業等,小微企業獲得綠色信貸扶持的前景不容樂觀。
但離散性較高,單個項目規模小等又是交通行業的固有特征。這主要是由于除交通運輸樞紐及基礎設施建設以外,如車輛、船舶等交通運輸設備所有權分散,難以集中節能減排,而道路路燈、停車收費設施等,單個設施微不足道,但是其總量相加,不管是現存的能源消耗量還是潛在的節能減排量都頗為可觀。現階段,交通行業項目零散的現狀與銀行授信對大型企業的偏好出現一定程度的不相匹配,如何化解這對矛盾,也是綠色交通信貸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3. 銀行綠色信貸內部激勵欠缺。目前銀行實施綠色信貸仍缺乏相關配套的鼓勵和懲罰的長效機制,銀行并未將環境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從實證角度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的三大壓力,政府規制壓力是主導因素,其次是市場壓力,最后才是來自公眾和非政府組織機構的壓力。這導致我國銀行的綠色信貸往往以政府政策為導向,欠缺內部激勵。
然而在國外,銀行環境風險更多是被內部化為經濟風險。例如美國超級基金法規定,由于企業經營造成的土地污染,如果貸款方在明知其風險的情況下繼續貸款,則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同時,由于企業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后,面臨巨額的環境賠償,這也將極大地削弱企業的清償貸款能力,因此,銀行從風險控制角度,更青睞綠色信貸。此外,國外銀行積極掛鉤碳排放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資等,通過環境交易所實現環境收益的套現,這部分盈利的彌補了銀行發放優惠貸款的損失,進一步鼓勵銀行采用綠色信貸標準審核項目,發放貸款。
從金融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各個金融部門要把環境風險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風險納入到日常的風險管理工作當中,有利于防范和化解與環境有關的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此外,通過金融創新實現綠色信貸的自主盈利,這兩者結合,才是推動綠色信貸的有效激勵。
三、 交通領域推廣綠色信貸的建議
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在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就交通行業的特殊性而言,未來,在以下幾點上仍可進一步發展:
1. 進一步明確交通節能減排重點項目。目前《綠色信貸指引》,各銀行內部的綠色信貸項目名錄等,仍然是以金融行業為主設立的,其扶持的節能減排項目主要都集中在工業制造業,而對于以服務業為主的交通運輸領域,建筑業為主的交通基礎設施領域都欠缺有效指導。交通主管部門在推行新能源汽車,推行道路綠色養護等領域都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而類似《車輛購置稅收入補助地方資金支持交通運輸節能減排項目節能減排量或投資額核算技術細則》等綠色交通具體實施規范,實際上可以成為銀行審核交通企業項目綠色環保與否的標準。如何針對性的扶持綠色交通項目,需要交通行業的專家與銀行共同明確。
2. 扶持第三方節能減排服務公司。交通部門節能減排不僅只是大型基建項目,大型交通運輸企業的責任,目前除了鐵路運輸、航空運輸以外,大部分道路貨運,長途客運都已由私營企業、個體戶承擔,其余的配套服務更是由私人企業主導。這部分運輸產業所依托的交通工具低碳節能改造,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產權分散,單個項目減排效益低下。
事實上,對于單個項目減排量小,減排成本高,信貸扶持落實困難等問題,在過去的CDM實踐中已經有了解決方案,尤其是針對交通節能減排,通過P-CDM模式,將具有同質性的零散小項目整合打包為一個整體,由一個統一的項目承擔方具體運營。目前國內的第三方環保服務公司就在積極開展這部分運作。雖然目前合同能源管理企業的服務內容僅包括對銀河soho為代表的大型商業建筑節能改造,發電廠節能為代表的工業鍋爐改造等,但也具有整合不同業主同類化項目的節能減排改造可行性。由專業公司作為中介,不僅可以聚沙成塔,減輕銀行貸款成本,也可以轉移貸款風險,方便銀行監督管理。
3. 創新金融產品與節能減排聯系。為鼓勵銀行進行綠色信貸,除了政策指引,銀行內部規范風險控制要求等手段之外,還可以強化產品創新以推動其綠色信貸的發展,例如推出大宗商品衍生品和專門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結構性產品.創新可再生資源和碳交易的企業經紀業務,加強社會責任投資和可再生能源私募基金。
例如中廣核集團和浦發銀行合作發行債券,將債券利率與中廣核下屬五家風力發電廠減排產生的核證減排量掛鉤,以碳資產與金融產品掛鉤,降低融資成本。還有農業銀行和節能服務公司簽訂貸款合同,以部分節能減排收益權為抵押,緩解用能單位還款壓力,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招商銀行青島分行也曾推出排污權抵押貸款、節能收益抵押貸款、綠色設備買方信貸、綠色融資租賃、(下轉第84頁)清潔發展機制(CDM)融資等專門信貸產品。
此外,還有其他創新渠道,如世界銀行通過國際金融公司,中國財政部與地方銀行合作方共同推出CHUEE項目,針對符合條件的節能減排項目,由國際金融公司(IFC)提供擔保資金,通過《損失分擔協議》承擔一定損失分擔責任,發放短期或中長期貸款。
綜合利用多種金融產品,充分掛鉤企業碳資產,節能減排收益,發揮其他綠色基金杠桿作用,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益。
4. 建立專項的綠色銀行。2012年,英國正式成立綠色投資銀行,將投資活動限制在“綠色項目”,即那些符合英國政府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項目。英國政府提出的五個綠色目標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保護或美化自然環境;保護或加強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并以盈利為目標實現獨立運作。
這一投資銀行的建立,將承擔起額外的,專門的,針對綠色項目的投融資功能。中國目前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環境保護的復雜性與專業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或許未來綠色信貸會成為銀行信貸的規范標準,但現階段由于國內經濟結構,行業發展水平以及商業銀行業務重心等限制,專項的綠色銀行仍有其存在合理性。其中由于交通行業的特殊性,可以考慮通過現有的財政資金來源,如國家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等,劃撥一部分進行市場化運作,專門為綠色交通服務。
四、 結論
綠色信貸這一概念在我國提出了近十年,但在最近三年,尤其是2014年,隨著各項標準的制定與規范,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一方面,目前的綠色信貸本身在產品種類,核定標準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另一方面,交通行業涵蓋多個子行業,具有高度分散,積沙成塔等特點,綠色信貸要應用于交通行業的節能減排,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未來銀行業和交通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針對交通行業的具體特征,設計綠色信貸產品,才能順利推動我國節能減排事業的整體發展,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 于曉剛.中國銀行業綠色信貸足跡[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3.
[2] 王飛.中國銀行業綠色信貸體系構建[J].金融與經濟,2009,(3):21-22.
[3] 馬曉明.中國低碳金融發展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 何德旭,張雪蘭.對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4-9.
[5] 吳迪.綠色信貸促進北京綠色產業發展的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位論文,2013.
[6] 劉勇.我國商業銀行環境風險管理壓力的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8,(6):72-75.
[7] 朱紅偉.“綠色信貸”與信貸投資中的環境風險[J].華北金融,2008,(5):11-16.
作者簡介:馬曉明(1962-),男,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北京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管理、環境金融以及環境數學模型;應鳴岐(1990-),男,漢族,浙江省紹興市人,北京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環境法、環境金融;王靖添(1986-),男,漢族,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人,北京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博士生,交通運輸部規劃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綠色交通、交通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
收稿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