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李長泰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遠發展,關鍵在于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程度。在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孕育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價值,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們必須從文化教育、國情教育、道德重建、制度建設、社會改革等多方面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的培育。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培育;保障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008-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中提及:“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1]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勢必要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尋其價值觀蘊含的文化自信。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提出的緣由
文化多樣化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西方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導致一部分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不能辯證地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甚至在價值觀選擇時產生錯誤的選擇。
一種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人們對其價值觀念和價值原則達成一定的共識,而文化對價值觀的孕育是人們價值觀達成一定共識的首要因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長期歷史實踐的檢驗,具有一定的優越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同時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代表著社會主義前進的方向。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中彰顯自信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建立在一定文化認知的基礎上,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因,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一,中國傳統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中國傳統價值觀是“以人為本位,以道德為主導,以功利和權力為兩翼,以‘自然無為為補充,以群己和諧、天人合一為真善美統一的理想境界”[2]的價值觀念體系,其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為主,其他學派共生,潛移默化于中國人的認知與行為,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心理結構。
經濟的發展推動價值觀的演變,中國傳統價值觀回歸當下,需要辯證看待。其一,儒家道德價值論,以仁義道德為核心,堅信“人能弘道”,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不謀而合。其二,儒家思想中的“義以為上”“義重于利”的價值觀念,強調政治、社會制度、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道德化,最終建立“德化”的社會,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倡導的民主、文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正是“德化”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的要求。“富國利民”是實現“德化”社會的重要條件,“富強”則成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體現和首要目標。而“富強、民主、文明”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和諧社會。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和諧”是繼承了儒家“群己和諧”、道家“自然無為”的個體與全體、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價值理念。在社會層面實現“自由、平等、公正”需要以社會“法治”為保障,法家的價值論追求“法治”,儒家崇尚“德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法治”社會更是兩者結合的精華體現。其三,中國傳統價值觀歷經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逐漸演變至今,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是個人的精神和意志的自由,同時也是行動和環境的自由,而道家的精神自由是中國傳統價值觀中最高境界的自由[3]。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三綱五常”,缺乏平等和公正的觀念。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繼承和超越,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價值觀,也就探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根。
第二,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在經濟、政治、哲學等幾方面都有著強大的價值生命力,它們不是割裂開來獨立存在的,而是圍繞著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終目標展開研究得出的價值理論,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所追求的。經濟的發展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提出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全民共享的價值觀念,希望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創造社會財富和增加人自由發展的時間,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民主、自由、平等實質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并指出民主、自由、平等應以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基礎。馬克思在哲學價值層面提出站在實踐的基礎上把握價值的主客體相統一、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價值觀念。實踐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人在實踐的過程中,探尋合理看待價值問題的規律,使其從“抽象的人”轉向“現實的人”。
在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智慧和歷史經驗的總結下,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并凝練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飽含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共同富裕、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5],充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培育的保障條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的培育不僅需要理論支持,也需要各層面綜合發展,將價值內涵落實到現實的人民群眾生活和工作中去。
第一,文化教育提升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和經典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精華,通過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文化比較教育,使人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并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的根源。
第二,國情教育顯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性。文化自信強調文化價值的合理性,合理是因為現實環境而合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明顯區別于傳統價值觀和西方價值觀,須從國情方面說明為何當代選擇不同于以上兩種價值觀的原因。基于中國國情的鄉土情感、歷史情感、民族情感、國家情感四方面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得以培育和形成。
第三,道德重建促進社會回歸道德理性。針對社會道德在物質、科技極大發展的氛圍下面臨的困境,需要引導社會發展建立文明的社會價值觀,優秀的傳統道德價值需要重新回歸。培育和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需要公民回歸道德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至上。
第四,制度建設保障國家民主和社會公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制度保證,即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保障這些價值在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實現,特別是國家層面的民主、文明,社會層面的公平、公正,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確立。法制建設是培育和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以制度的執行帶動國家治理,自然能夠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
第五,社會改革促進社會整體的全面發展。文化自信需要社會不斷改革,特別是上層建筑的變革,以更適宜于社會整體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歸根結底要落腳在人的全面發展上:一是個人自由的提升;二是社會人人進步。當代中國社會只有不斷革新上層建筑與社會全面發展不相適宜的東西,人們才能感覺到社會主義關心群眾、充滿理想,最后真正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滿信任,沉淀為心靈文化,文化自信自然形成。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培育是一種心理機制的培育,文化自信的培育涉及文化、國情、道德、制度、改革五個方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主旨,既有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又有對傳統文化的追溯,也有時代精神的召喚,文化自信最終以各方面的綜合互動而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2]趙馥潔.傳統價值觀與當代社會[J].理論導刊,1999(12):31.
[3]趙馥潔.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0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203.
[5]方愛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