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林教授,您好!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被提升到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上。您一直在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問題,那您是如何理解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的?
林崇德:關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基本質是對“面向未來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這一教育最根本問題的反思與追問。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且,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體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的原則。一是科學性。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基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規律,采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遴選與界定核心素養指標,確保研究過程的嚴謹性和系統性。二是時代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的遴選要面向未來,反映時代發展需求,體現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三是民族性。核心素養的研究必須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之中,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特色,立足我國實際情況和歷史文化特點,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中國教師:近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出爐,給出若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這些核心素養中,您認為最為關鍵與核心的是什么?
林崇德:為了提高組織成員國的國家競爭力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促進個體為適應全球化社會而獲得自身圓滿發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7年啟動“素養的界定與遴選”(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簡稱DeSeCo)項目。在OECD啟動核心素養研究之后,又組織12個國家(奧地利、德國、美國、法國等)開展核心素養相關研究,提交本國報告,隨即帶動世界各國和地區(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有關核心素養的研究熱潮,推動本國或者本地區教育改革和測評的發展。
在我們進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國際比較研究時發現,不同的國家與地區的核心素養研究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如OECD、我國臺灣與日本主要側重實現成功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歐盟等側重促進終身學習,新加坡等側重促進個人發展,美國等側重內容、目標與途徑相結合,但整體呈現出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相統一的趨勢。這四種取向雖不盡相同,但最終均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重視自主發展(自主性)、社會參與及互動(社會性)、文化學習(強調人類智慧文明成果的掌握與運用、精神生產工具的使用等)三大領域。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首先要求尊重人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存在性,要求培養學生能夠發展身體、心理、學習等方面的素養。其次,人的社會性要求個體必須處理好個體與群體、社會、國家乃至國際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社會參與。要實現個體的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必須以一定的工具或符號為媒介,如語言、數學等,這就是我們強調的文化修養,也就是文化性或工具性。文化修養是個體自主發展和參與社會的必要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是促使個體適應社會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前提與根本保證。各領域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促進,互為基礎,互相補充,在不同的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領域內的具體指標也緊密關聯,循序漸進,從而構成一個嚴謹且具有前瞻性的結構體系。
中國教師:您曾在《從智力到學科能力》一文中提出學科能力模型是影響教育標準制定的核心環節。從學科能力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其實都是在回答“教育在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這一教育根本問題。那您是如何從學科能力研究轉變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
林崇德:過去30余年,我和我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學生的一般能力(智力)、學科能力、跨學科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明確強調教育的本質功能和真正價值,開始從國家層面更加深入系統地考慮“教育要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或者說“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最根本的問題。此時,教育部啟動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工作。總的來說,當時的情況可以用“接受任務、明確意義與組織隊伍”12個字來體現。
開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工作,就是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具體化與細化。第一,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進立德樹人工程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第二,是順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大力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其中,國力競爭中,要將表層生產力水平競爭轉化為深層人才為中心的競爭,使得核心素養可解決兩大問題:個人自我發展和社會健康發展。而且,很多國家和地區將核心素養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第三,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教育改革效果還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課程體系需要重視頂層設計。
因此,從面向未來、立足現實與文化傳承等方面入手,由北京師范大學牽頭,與華南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河南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共同組成聯合攻關項目組,共96名研究人員參與,根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總體設計,進行6個子課題研究,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政策、國際比較等進行研究和實證分析,召開專家研討會,進行意見征詢,達成共識,進而建構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
中國教師: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當作國家發展的前瞻性戰略問題,可見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您認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具體有哪些功能?
林崇德:作為一套有系統規劃設計的、指向21世紀的育人目標體系,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建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它將逐漸地從多個途徑和多個角度引導整個教育系統的變革。
具體而言,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指導課程改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基于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可以指導課程的變革與推新,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新課程體系,指導各學段和各學科課程目標之間做好垂直銜接與橫向整合。第二,指導教學實踐。核心素養明確了“21世紀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品格與能力”,可以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克服目前存在的“學科本位”或“知識本位”現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第三,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反映了未來社會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學生需要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地努力。第四,指導教育評價。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檢驗和評價教學效果、學習結果乃至教育質量的主要依據。
中國教師:在學科教育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育關鍵在教師,這對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林崇德:現在,教師不能僅教知識,更要“敬業愛崗、關愛學生、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在《師魂:教師大計,師德為本》一書中,我提出了這16個字。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總書記在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四有”好老師標準,即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那么,新時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呢?我認為,必須是“四有”人才,懂得教育規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這主要體現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以德育為先,貫徹教育部出臺的有關核心素養培育的文件。
其實,核心素養的落實,關鍵在校長,主體在教師。只有有教師,才能更好地落實與執行核心素養。沒有校長與教師隊伍,核心素養很難得以落實。
中國教師:課程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的一個重要載體,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學校課程體系研發時要注意什么?
林崇德:在有關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的研討會上,不管是綜合組,還是學科組,每次開會時都在討論如何才能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和學科素養的要求相結合。例如,山東省某宣傳部副部長曾撰文說,進行數理化教學時,必須突出“德”。現在,所有的學科教育都要突出“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到立德樹人,所有的學科教育都面臨這一任務,而作為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的核心素養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可以說,課程中心的工作很艱難,難在如何融合。
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而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目標的落實和具體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養成,需要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修習三個領域內不同核心素養的整合作用,以文化修養的不斷積累和自主發展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支撐條件,最終主要反映在學生的社會參與及互動過程中。為了在核心素養體系中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精神,我們也系統梳理了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關于人才培養的素養要求,分析了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
從全球經驗來看,核心素養已逐漸成為一套有系統規劃、具有實踐操作經驗的完整育人目標體系,其目標指向未來挑戰、社會與個體發展需求,核心內容是學生發展的素養框架指標,關鍵環節在于實踐落實。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