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濤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核心素養體系。最新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中也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青島第二中學(以下簡稱“青島二中”)堅持系統教育觀,辦學生發展需要的學校。2000年左右,著眼于“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的育人目標,青島二中構建了基本素質發展和特色素質提高的學生素質結構,緊緊圍繞“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身心健康素養、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認知和生存能力”五項基本素質和“獨特的智能品質、卓越的領袖氣質、執著的創新精神、自主的研究能力、開闊的國際視野”五項特色素質,實現學生素質培養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在青島二中十項素質和中國教育學會的核心素養的比較中,六項素質與“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六項一級指標相似,“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認知和生存能力、獨特的智能品質、卓越的領袖氣質”四項素質與其他指標有交叉重合之處。
2000年以來,基于學生發展需要,青島二中堅持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并為此做了大量嘗試和探索。這也促進了青島二中教育品牌的建設,極大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
一、推動學科使命建設,打造核心素養發展基地
學科組是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執行者。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一直在素質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中前行,分步驟開展“學科價值—學科使命—學科基地”研討活動,逐步建立基于學科組的學生發展基地,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1.學科價值探索
在各科課程標準基礎上,學校推動各學科組從課程、課堂等角度拓展學科價值,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為此,學校開展了“聚焦課堂”“達標課堂”“精彩課堂”“研究課堂”“生命課堂”“互聯網+課堂”等多種課堂教學研究,體現了對課堂教學的問題解決和價值引領。在這樣不斷深化認識、再造認識氛圍的浸染下,學生的認知結構也不斷調整、內化,最終“成型”。
2.學科使命建設
2014年,各學科教研組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學科使命研討,在系統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不斷挖掘學科價值,通過舉辦教研組專題研討會等活動,在思想認識上達成普遍共識,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形成各教研組的學科使命。例如,數學教研組的學科使命為: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理解數學思想和方法,磨礪理性思維品質,形成質疑批判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心智和能力的發展;在數學與自然、社會和諧中,用數學思想認識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與樂趣,陶冶完美道德,秉持社會責任,引領學生向著求真、求善、求美的境界不斷發展。
3.學科基地建設
在學科價值、學科使命建設的基礎上,各學科組基于學科特點,建設學生發展基地。各學科組以課程建設作為學科基地建設的抓手,充分挖掘學科組老師的專業特長與潛力,做學生發展需要的優勢智能導師,多渠道培養學生優勢智能,助力學生發展。例如,技術學科組在前期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航空航海建筑模型、機器人設計與制作、地理奧林匹克競賽、信息學競賽、安卓程序開發等學生智能發展項目體系;政治學科組則通過學科素養拓展閱讀、哲學浸校園活動、學術性社團建設、校本課程開發、“創意學科周”等活動開展學科基地建設。
二、打造多樣化課程體系,整合學生核心素養資源
課程是學生終身發展和核心素養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學校進一步圍繞學生十項素質培養要求,在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等課程專家的指導下,明確學生創新素養提升的培養目標,優化并整合學校資源、社會資源、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在現有100多門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激趣類課程、藝體技能類課程、人文素養類課程、語言工具類課程、技術類課程、學科拓展類課程、體驗感悟類課程、文化交流類課程等八類課程。
1.人文素養類課程
以“模擬文化”課程為代表,通過開展模擬聯合國大會、模擬經濟協會、模擬法庭、模擬新聞大賽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模擬聯合國課程中,學生需要系統學習聯合國運作模式、國際爭端解決和磋商模式、國際政治經濟知識等,練習英語辯論和演講,然后在學校、全國乃至世界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的活動中,運用自己學習和積累的知識并發揮聰明才智,像一名真正的外交官一樣去思考和解決國際熱點問題。
2.科學激趣類課程
以研究性學習為代表,通過和創意思維課的結合以TRIZ理論(萃智理論)為依據,以案例形式為學生系統介紹
40種發明創新的基本原理和16種創新技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現在,每年學生的創意設計多達800余項,其中有100多項成果成功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部分成果還可進一步提升。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大賽、環保科技大賽、水科技大賽等各類競賽,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3.科學工程技術類課程
以機器人原理與設計、單片機原理與設計、慧魚工程創新設計、現代加工技術等課程為代表。課程基于項目,整合多學科知識,激發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使用、管理、理解與評價工程技術的能力。
三、系統規劃創新人才培養,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實施多年素質教育的基礎上,現在學校已進入了“創新人才培養發展階段”,對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科學認識和提升。
1.制度先行,13份文件為創新人才護航
學校以滿足學生發展、教師發展需要為基準重新調配管理資源。首先,成立了學生創新發展指導辦公室,專門負責系統規劃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具體管理和指導工作;其次,學校還制定出臺《青島二中創新人才培養實施辦法》《青島二中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實施辦法》《青島二中學生創新活動管理辦法》等13項相關文件和制度,從制度上保證學校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因。
2.平臺孵化,8個創新實驗室漸露崢嶸
為給創新人才成長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優良的孵化平臺,學校率先在全市建設創新實驗室,遵循國內一流、對接高校的模式,建成機械工程、機器人、工程坊、人體健康、新能源汽車、現代生物組培等現代實驗室群,其中機器人實驗室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對接,工程坊實驗室和西安交通大學聯合共建,新能源汽車實驗室則是和清華大學聯合共建。
3.強化師資,“挖”大學老師到高中任教
師資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學校為創新人才培養專門建立了創新活動指導團隊,立足校內選拔有創新潛力的教師,目前已建設了科學創新、機器人及模型、工程技術創新、環保及新能源、發明創意和人文創新六大類教師指導團隊。學校還專門梳理了4大類20種創新類國內國際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如全球節能車挑戰賽、全國水科技大賽、DI創意思維大賽、結構設計挑戰賽、慧魚工程創新大賽等。在2013年首次參加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青島二中包攬了所有單項冠軍和團體冠軍,這一成績給予全校師生極大的肯定與鼓勵。
4.資源拓展,65位導師帶高中生做課題
學校充分利用高校和社會資源,為學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注入動力。學校還與海爾集團、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1醫院、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青島科技大學、青島大學共同建立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創新實踐基地的設立為學生創新活動提供有效支持,學生可以帶著課題到上述基地開展調查、訪問和研究,得到基地專家的有效指導,目前學生通過創新實踐基地開展的課題研究近200項。
四、堅持實施自主發展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培育核心素養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富有的礦藏”,自主發展就是讓學生在生命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認識自身潛能的機會。學校設計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鍛造、自創社團、自主研究的自主發展模式,給學生提供了立體多樣的體驗舞臺。
1.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是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在二中誕生了一系列新型學生管理組織,學校設立校長助理,架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學生最早成立的民主評議團和學生自律委員會,首開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之先河;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新型學生管理組織—學生自治會,自治會逐漸發展為城市化管理委員會,還設立了監督機構學生議事會,按照城市的管理模式運作學校。
2.自我鍛造,讓學生體驗社會運行機制
教育應當而且必須滿足人的發展的要求和實現人的發展的最優化。將社會的運行機制引入校園,提供一種生活化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自我鍛造中不斷提升素養。運動會、藝術節等大型活動早已超出了其活動本身的范疇,已經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大舞臺,競標、拉贊助等體驗不僅使學生保持了對校園生活的濃厚興趣,而且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自創社團,把學生個性發展的主動權和機會交給學生
學校始終認為要把學生個性發展的主動權和機會交給學生。所以,學校積極發揮社團的獨特作用,支持學生自主創設了模擬聯合國社、時政評論社、動漫社、電視臺、創意社等50多個社團,社團管理從章程到組織機構、從活動方式到活動內容,都由學生自主研究確定。
4.自主研究,以科學家工作的方式學習
研究不僅是獲得新的知識,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方法。自2000年以來,學校積極推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到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乃至山林海灘,開展調查研究和實驗。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在培養機制、體制改革、教師素質、實踐教育、教育國際化等方面進行創新與研究。目前,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已初顯成效,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探索出一條適合青島二中特色發展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和模式。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教師發展處主任)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