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
紙張,是我國傳統載體的檔案保存方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音像、實物、電子檔案也成為了現代社會檔案的類別,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記錄整個社會的變遷。
但是,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為了將歷史傳遞給后人,除了一些簡單的符號記憶,記錄的方式就是口耳相傳,《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最早的“口述歷史”著作,而在西方,利用口頭敘述的《荷馬史詩》、《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撰寫過程中也搜集了大量的口述資料。國際口述史界將美國歷史學家阿蘭·內文斯于1948年創建的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視為現代口述史誕生的標志。雖然中國歷史有著悠久的口述歷史傳統,而現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概念則是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90年代末才真正有所發展,而2004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的成立才使中國口述史走向正規化和專業化。
承德市檔案館于2014年開展口述歷史檔案征集工作,截止2015年末,共錄制30余人的口述訪談,有知青、老承德建筑發展的記憶等,對于口述歷史檔案的征集工作,也有一些小小的體會。
口述歷史的目的
對于檔案館,保存口述歷史資料,有什么作用呢?英國口述歷史學家保爾·湯普遜對口述歷史是這樣總結的:“口述歷史用人民自己的語言把歷史交還給了人民,它在展現過去的同時,也幫助人民自己動手構建自己的將來。”
通過個人的角度將親身經歷積累,個人對其生命歷程的回憶,成就了史學資源的研究,個性的敘述也可以彌補社會文獻資料中對于集體及社會記憶的不足。每個人的記憶都是一個寶貴的記憶庫,個人的人生經驗、積累及個人對從事工作的個人情感都是寶貴的資源,這也相當于一個信息庫。
口述歷史的過程
完整的口述訪談,依賴于訪前設計、訪談現場、訪談成果的管理。
1.提綱設計
無論訪談對象是一位市井平民,還是一位退休將領,他們在陳述“過去發生的事情”時,都是通過他們的社會角色與態度,陳述“過去”。而選擇什么樣的人來做采訪,如何確定人員范圍,達到一個什么樣的預期目標,如何讓被訪者將他的經歷、看法,通過你的問題順暢的回憶并用語言表述出來,采訪者需要前期和被采訪者深入交談,并通過資料了解被訪者從事的領域,設計好提綱,而提綱的設計不能過于簡單化,但也不能復雜化。過于簡單,被訪者的表述會表現的雜亂,過于復雜,被訪者的思路會被束縛,使談話無法深入,如果訪前對被訪者不了解,口述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此,預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對被訪者表示出應有的尊重。
提綱提出后,應充分征求被訪者的意見,這個階段要求工作人員將工作做細,如被訪者年齡大,提綱就無法采取電子郵箱方式,而打印稿件應采取較大字號、較大間距,方便閱讀。
2.正式訪談
口述現場,應基于與被訪者的相互信任,檔案工作者是基于客觀地將某個階段某個被訪者的觀點保存歷史,與新聞工作者是有所區別的,但相同的是一定要有掌控現場的能力,可以采取互動的形式,并做好充分的訪前準備,讓被訪者愿意坦誠地說出自己的經歷,但訪談過程中,被訪者由于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等因素會使訪談存在很多不確定環節或者不確定的因素,這時,需要訪談者做出相應及合理的處理。
正式訪談的記錄方式,可以采取筆錄、錄音、錄像幾種方式,而筆錄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在人力、物力允許的情況下,錄音和錄像同時進行顯然是完整的,但是采取單純的錄音方式也是有一定益處的,一是使雙方的談話更為輕松,被訪者不易緊張,可以使話題更多;二是攜帶方便,使用場地不受限制。
正式訪談,采訪地點也是尤為重要的,首先一定要與被訪者溝通決定,二是采訪地點應選擇相對安靜的環境,不易打斷被訪者的思路。
采訪方式不能拘泥于一種方式,照本宣科,雖然有了固定的采訪提綱,但在采訪過程中,被訪者可能會出現打亂提綱問題的順序,也有可能在陳述過程中,聯想到其它關聯的問題,或者在采訪過程中突然不想就提綱的某個問題進行陳述,因此,要求采訪者盡量跟隨被訪者的思路,不能隨意打斷,應隨時抓住現有線索提出相關聯的問題,靈活處理。
3.成果管理
口述歷史在檔案館保存要經歷產生、處理、保存、使用幾個階段。訪談成果,最終目的是需要利用的,要從不同的被訪者的敘述中,整理出某個領域、某個時期的歷史階段所呈現的社會狀況,而實際操作中,如何管理成果,是建立在雙方信任及尊重的基礎上的。
采訪工作結束,應與被訪者簽訂“采訪協議”,以確定及確保受訪者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資料可以被利用。另外,應保留與被訪者及訪談地點的照片,這也是口述歷史保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成果管理對采訪者是有一定要求的。
采訪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如承德市檔案館目前正在做知青口述史的采訪征集工作,若采訪者缺乏對這一歷史時期的了解,很難與受訪者進行關于歷史記憶的對話,因此,針對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域、特定行業等,應在充分了解后,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抓住重點。形成的成果需要保存在檔案館中,這就要求采訪者還應具備檔案學的基本知識,口述歷史用于檔案收藏,就需要了解檔案收集、整理、編目及傳統紙質檔案與多媒體檔案的各項規則,同時學習采編方面的知識,更大限度滿足今后資料的利用的工作。口述歷史無論出于何種用途,采訪者應具有相關的法律或道德準則,以保證對被訪者的政治觀點、心理、隱私等方面的保護。
個人記憶是人類歷史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口述歷史的產生提供了建立記憶庫的路徑,可以同時與檔案、歷史、社會、教育、語言、傳播等多方面建立聯系,對于檔案工作者來說,口述歷史不僅僅是史料,也是一種資源。因此,口述歷史作為一種新的檔案類別,如何將其分類、記錄、管理,這也對從事口述歷史工作的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專業的要求。
(作者單位:承德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