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科
【關鍵詞】 情商;重視程度;社會;學校;家庭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025—01
情商(EQ),就是情緒的商數,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和表現,具體包括一個人的情緒的自控力,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學家把人的智力分為智商和情商,認為高智商并不一定帶來成功,而情商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作為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情商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訓練的結果。情商教育工程被教育界公認為當前教育實踐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因此,筆者認為,對當代學生除加強基礎和專業知識教育外,更要構建一個完備的情商教育體系,充分協調社會、學校和家長等多方面的力量,全面加強學生的情商教育。
一、社會對情商教育需要引起重視
培根曾經說過:“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夠獲得的處世智慧。”在平常的教育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道德的概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優秀的人格品質,高尚的理想情操等思想與道德的理論內容都能熟練掌握,在參加有關的辯論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時,都能鞭辟入里,講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然而,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則常常有缺乏團隊精神、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缺乏社會適應能力、自理自律能力較弱等表現。
這一現象說明學生在理論認知與行為習慣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而這一反差的本質來源,就是當前社會突出對學校教學成績的關注,而忽視學生情感智力和人格的養成。為了升學,為了應試,讓孩子報奧數班、書畫班、舞蹈班、鋼琴班,卻忽略了從傳統教育中尋找做人的根基。要解決這種反差,就要重視對青少年情商的教育,加強正面輿論引導,不僅讓他們學到知識,更要讓他們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切實增強他們的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成為有知識、有思想、有擔當的年青一代,支撐起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二、學校進行情商教育需要正確方法
1. 完善“他律”,倡導“自律”。在班級中創設產生良好行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輿論氛圍。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通常都需要經過自覺的練習和實踐才能定型。應鼓勵并提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通過樹立榜樣,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為習慣的主人而不要變成奴隸,從而不斷提高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情商水平。
2. 加強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從心理機制上說,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和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系統。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很艱難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誘惑而失去了對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來就會變得更加困難。為此,應采取不同措施強化良好的意志,樹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健康完美人格的完善作為人格主體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行為習慣由他律型變為自律型最終達到自發型。
3. 注意運用評價手段建立正確的導向標尺。適當的評價可以在糾正一些不良情感意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校應改革傳統的以成績為中心的考核評價機制,把學生的情商素質列入考核評價體系中。同時,情商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而應該全方位涵蓋整個課堂內外。學校可以經常策劃組織開展各種交流、演講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交際能力,在集體活動中創造情商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家庭對情商培育至關重要
成功的情感教育需要家庭的積極參與,特別是必須適應兒童成長的階段性規律和特征。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要重視情商培育,尤其要積極開展早期情商教育。
一個人情商的形成開始于幼兒期,形成于兒童期和少年期,成熟于青年期。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觀點,情感包含的能力始于家庭中的父母與兒童良好的交互作用。在兒童早期,父母應幫助兒童識別情緒并給情緒貼上標簽,教導兒童學會尊重自身情感,并且幫助孩子將情緒與社會情景聯系起來。因此,廣大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的情商水平。在家長對兒童的早期教育中,為了孩子更好地成才,家長應及時學習了解情商教育的重要意義、情商的主要內容和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能力等知識、方法。
情商教育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必須探索的領域,學校要將情商教育置于制度建設層面,在發展現代化教育的目標指引下,構建培養智商、情商雙高人才新體系。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情商培養絕不僅僅涉及孩子和家長,每一個人的幸福與成功都關乎到情商。因此,全社會都必須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商發展,轉變重智輕情的觀念,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