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
美術區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近年來也日益受到重視。然而,在班級美術區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材料,孩子們擠在擺滿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間穿行。小小的區域空間顯得特別凌亂,毫無美感可言。這樣的區域氣氛能引導孩子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嗎?那么,如何創設美術區,如何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一、提供活動材料,滿足體驗的需要
活動中,我們既要順應幼兒的探索需求,也需要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讓他們循序漸進地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
美術活動追求的是創意,而創意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美工區提供了大量的自然之物、生活之物(如樹枝、樹葉、貝殼、海螺等)、隨手獲得的日常物品(紙杯、紐扣、毛線等)、廢舊物品(卷筒紙、紙盒等)我們可以在樹枝上添加花朵,做教室的裝飾物;彩繪樹葉,掛于教室,隨風搖曳,為教室添加一抹新意;紙盒、紙杯等可以進行線描畫的創作。這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材料的多種用途,體會到生活中的變廢為寶。可見,提供便于兒童操作擺弄的材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更能讓幼兒探索和體驗。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和規則意識
在區域活動自主開放的氛圍中,引導幼兒建立規則意識、培養良好的習慣,保障每個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專注、有序地開展活動。
1.有規范使用工具的意識
美術區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剪刀、訂書機等,因此,對工具的安全使用和規范操作是美術區活動中首要關注的。在小班階段,我們提供了圓頭剪刀,在剪紙教授過程中,我們指導幼兒用正確的方式使用工具。所以,中班孩子都能良好地使用剪刀,沒有一例個案發生。
2.有整理的意識
美術區活動中產生的碎紙等雜物、顏料會弄臟衣物,所以清潔衛生成了重點之一。如,小班的孩子比較喜歡用顏料涂鴉,那我們便提供了寬松的圍裙式衣服,讓幼兒自由穿脫,盡情繪畫,在穿脫的過程中也教授了折疊衣服的本領。再如,美工區材料較多,我們就會給幼兒準備好材料盛放的袋子以及盒子,便于幼兒收拾與歸納,保證區域的整潔有序。
3.有按需取材料的意識
材料若隨意取用,往往會造成浪費,因此,在小班,我們引導幼兒建立“玩過以后要放回原來的地方”的意識,在中班我們便引導幼兒建立按需取用材料的意識,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三、教師指導
1.傾聽中心話題,了解孩子喜歡的熱點
教師需要學會捕捉孩子轉瞬即逝的現象和變化過程,去觀察、去傾聽孩子們之間談論較多的話題,分析幼兒喜歡的地方,從而確立幼兒感興趣的主題。
如,在玩扭扭棒、雪糕棒、紐扣的時候,××跑來跟我說:“老師,兩根雪糕棒交叉做成蝴蝶的身體,再用扭扭棒做蝴蝶的觸角,用紐扣做蝴蝶的眼睛。可是,這樣看起來一點也不好看,我覺得可以把毛線繞在蝴蝶的身上,這樣看起來才漂亮。”傾聽著孩子的聲音,我根據他們的想法在區域中增加了相應的各色毛線,孩子們重新操作,看著自己的成品,孩子們別提有多開心了!
2.重視交流分享
區域活動是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使得同伴、師幼之間的交流不再局限在某在環節和某個時間段。小班的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我們可以及時表揚鼓勵幼兒,給予他們更多的創作動力,中大班的孩子語言發展有了提高,合作分享意識有所提高,所以,教師只需要有重點地提點,耐心地等待,相信他們會在與同伴、材料的互動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式。
3.設計生成活動,課程推向深度
教師應該做一個有心人,在孩子們操作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可以聆聽、可以發現孩子們感興趣的東西。這時候,我們可以把這些內容引申到課程中,擴展新的主題。
如,在美工區玩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都喜歡在樹枝上添加花朵,喜歡玩的孩子太多了,所以并不能滿足孩子們個個都想玩的欲望。所以,我在“春天真美麗”的主題活動中進行“樹枝添花”的活動。孩子們在繪畫花朵、剪花朵的形狀、自己粘貼花朵、分享作品中,體驗到了快樂。
通過親自參與制作樹枝添花的活動,孩子不僅了學會了畫花朵、剪花朵、粘貼花朵,體驗了動手的快樂。由此可見,教師設計的主題應該是動態的,隨著孩子的興趣或發展現狀開展適宜的延伸活動,從而拓展探究的深度。
4.注重家長資源
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適當地邀請一些家長參與美術活動,不僅能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還能豐富與拓展孩子的美術經驗。比如,一次家長開發日的時候,我們邀請孩子與家長共同完成小兔的新衣,小孩用點、圈、塊狀的方式來表現小兔子的衣服,而家長則用暈染的方式幫小兔子的衣服暈染顏料,雙劍合璧,效果特別好。
美術活動是一個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是一個由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相結合、師幼共同體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生活中選擇材料、體驗材料,并在體驗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因此,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如何幫助幼兒更好地體驗、更好地探索,取決于教師的指導策略。
參考文獻:
[1]陳楊.美術在幼兒園區角中的運用[J].科技創業家,2014(1).
[2]畢天緣.淺談幼兒園美術區角設計的指導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