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凱 吳小文 楊寧
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礎,而幼兒體育是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基礎。幼兒體育并不是簡單的走跑跳爬等動作的相加過程,而是寓智、德、美于一體的有效形式、是體育活動和思維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具有多重特殊功能。它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體機能和運動機能的協調發展,而且能夠通過發展兒童的身體,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幼兒園體育器材是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工具,其豐富性、適宜性與幼兒體育教學活動質量和幼兒身心發展密切相關。借助體育器材對幼兒施加科學合理的體育教育,不但可以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而且能夠促進幼兒平衡、力量與耐力、靈敏與協調等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幼兒的體質、社會性的發展。[1]因此,幼兒園體育器材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種種原因,與發達地區相比,廣東欠發達地區的學前教育發展滯后,學前教育“散、小、亂、差”的格局一直得不到較好的改善,是制約廣東省學前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的一大瓶頸。另外,大力發展欠發達地區學前教育,對于促進非珠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確保城鄉教育公平有著重要意義。鑒于此,我們對廣東欠發達地區的體育器材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發展狀況并提供發展對策,促進廣東欠發達地區幼兒體育教育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廣東省幼兒體育教育總體水平的提升。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從參加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的2000名在職教師中隨機選取600名教師為對象,發放問卷600份,實際回收問卷562份,問卷回收率為93.7%,其中有效問卷521份,無效問卷31份,問卷有效率為92.7%,被試基本構成情況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采用研究者自己編制的《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器材調查教師問卷》,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α為0.84,表明信度較高。回收的問卷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器材配置情況
由表2可知,廣東省欠發達地區接近半數的幼兒園體育大型體育器材數量還是比較缺乏,有些甚至不能滿足基本的體育教學需求,有接近四成的幼兒園小型體育器材種類單一,長期沒有更新變化,不能滿足幼兒體育教學的基本需求。
只有33.8%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進行體育活動時平均每位幼兒使用一件器材,多達27.4%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進行體育活動時平均每四位幼兒使用一件器材。這一結果表明,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大部分幼兒園的體育器材還是比較缺乏,不足以滿足幼兒體育活動教學的需求,也不利于幼兒基本運動能力和身體的發展。所以,只有14.8%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的體育器材能夠滿足教學需求,而多達28.6%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的體育器材不能夠滿足教學需求。這一結果表明,廣東省欠發達地區接近三成的幼兒園的體育器材連體育教學的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幼兒體育教育質量堪憂。
(二)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器材使用情況
由表3可知,78.7%的幼兒園教師所在幼兒園使用體育器械能夠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調整,還有多達21.3%的教師不能。69.3%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使用體育器械能夠根據天氣和季節進行調整,還有多達30.7%的教師不能。56.4%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的體育器械在離園時段對幼兒繼續開放,還有多達43.6%的幼兒園不開放。57.8%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在小型器材管理方面有定期輪換制度,還有多達42.2%的幼兒園沒有該制度。74.1%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在自由活動時間允許幼兒自愿選擇體育器材,還有多達25.9%的幼兒園不允許。62.2%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每日進行體育器材的消毒、維修和保養,還有多達37.8%的幼兒園沒有進行該項工作。
(三)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教師對體育器材的滿意度
由表4可知,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的幼兒園教師對體育器材的安全性、趣味性、變化靈活性、實用性等方面的滿意度較低。
(四)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教師對體育器材作用的認識
由表5可知,92.1%的幼兒教師認為體育器材能夠促進幼兒身體發展;89.6%的幼兒教師認為體育器材能夠促進幼兒創造力、合作意識等綜合素質的提高;85.0%的幼兒教師認為體育器材能夠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只有40.5%的幼兒教師認為體育器材能夠促進教師教學的發揮;僅有8.6%的幼兒教師認識到體育器材的其他作用。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體育器材有著多方面的作用,既能夠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幼兒教師教學發揮。
(五)影響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器材配置的因素
這一調查結果表明,資金問題是影響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器材配置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場地面積問題和領導重視程度。
三、發展建議
(一)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豐富欠發達地區的體育器材設施
調查顯示,多達54.9%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的體育經費不充足,甚至還有多達33.8%的幼兒教師所在幼兒園沒有體育經費,只有11.3%的幼兒園經費充足。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的幼兒園體育經費十分缺乏。資金問題是影響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器材配置的最主要因素,體育經費缺乏,必然導致體育器材的不足,更談不上更新,器材陳舊、單調,不利于幼兒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幼兒身體的發展。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幼兒園的經費投入,幫助欠發達地區幼兒園購置一些體育器材設施。
(二)幼兒園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豐富幼兒體育器材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氣、水等自然資源,以及本地自然資源,有計劃地鍛煉幼兒肌體,增強身體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2]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周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特有的自然環境為幼兒的體育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要充分發揮大自然所賦予的優勢,因地制宜利用各種本土自然材料、廢舊材料制作各種體育器材,如繩子可以編成兒童攀爬的攀爬架,木頭可以做成秋千和翹翹板,鐵絲可以做成鐵環,廢舊的輪胎可以用來做平衡步道等,這樣能夠豐富幼兒園的體育器材,彌補不足,以滿足體育教學的需求。
(三)幼兒教師要充分發揮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一物多玩
每種體育器材本身就有很多種玩法,幼兒教師要發揮創造力,積極探索,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體育器材單調、不足的問題。如呼啦圈就能有多種不同的玩法,可以用身體搖呼啦圈,也可以拿在手上做器械體操的動作,也可以把呼啦圈放在地上跳圈,還可以把呼啦圈搭成城堡去鉆圈,小朋友之間拉著呼啦圈玩開火車游戲,另有玩滾圈游戲等。這樣一物多玩既彌補了體育器械的不足,又可以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幼兒園要正確合理使用體育器材
1. 使用體育器材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調整。不同年齡的幼兒身體動作發展狀況不同,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應使用不同類型的體育器材。小班3歲兒童喜歡跑、跳和踏小輪車等大動作,但尚無法控制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某—動作,手部小肌肉發展相對較遲緩,但雙手協調技能有了較大發展。因此,根據小班幼兒動作發展的特點,提供的體育器材要具備種類少,數量多,情境性強的特點,如操作簡便的小動物推車,用布條塞入棉花制成的布棍等,并借助“小馬過河”“小猴摘桃”等情境性體育游戲來實現,增強他們參加幼兒體育活動的興趣。[3] 4歲兒童基本動作更為靈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單足站立,會拋接球,能騎小車等,可以使用一些球類和小三輪車、攀登架等體育器材。5歲兒童的走路速度基本與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顯增強,可以用比較復雜的運動技巧進行活動,手指小肌肉快速發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可以提高綜合性的復雜混合體育器材,使用時設置一定的障礙和難度。[4]
2. 體育器材使用時要根據天氣和季節的變化進行調整,例如晴天時可以多使用一些戶外體育活動器材,如平衡木、小三輪車、小籃球、跳繩、爬網等。雨天時則多使用一些適合室內體育活動的體育器材,如墊子、呼啦圈等。夏季天氣炎熱時,應該提供活動量小的材料,如高蹺、秋千、翹翹板、平衡木等。冬季氣溫較低時,應多提供運動量大的、活動強度大的材料,如跳繩、小籃球、跳皮筋等。
3. 自由活動時間,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小型體育器材。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我們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自由活動時間,幼兒教師應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器材,幼兒只有玩自己喜歡的體育器材,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和充滿樂趣,有些幼兒還能自主嘗試體育器材新的玩法,這樣既可以豐富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幼兒園領導要重視體育器材的合理配置,要堅持每日進行體育器材的消毒、維修和保養,保證體育器材的安全性。小型體育器材要實行定期輪換制度,定期對器材進行更新變化,還要充分挖掘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和玩法,提高體育器材的變化靈活性、趣味性、實用性。[5]
綜上所述,幼兒園體育器材有促進幼兒身心發展和幼兒教師的教學提高等多方面的作用。廣東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器材缺乏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幼兒園、幼兒教師多方共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經費投入,豐富幼兒園的體育器材設施,幼兒園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自然和生活資源,幼兒教師要充分發揮體育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幼兒園領導要重視體育器材的合理配置。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廣東欠發達地區幼兒體育教育的發展,縮小欠發達地區幼兒園與發達地區幼兒園之間的差距,進一步促進廣東省幼兒體育教育總體的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汪荃. 幼兒園活動區玩具配備使用手冊[M]. 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6.
[2]國家教委令第25號.幼兒園工作規程[S].教育部,1996.
[3]葉英.淺談如何有效投放幼兒體育材料[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3(8).
[4]黃世勛,李榮玲.幼兒園教育活動教師參考用書·健康領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汪叔陽.幼兒園設施設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6.
注: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構建廣東省幼兒體育活動實踐體系的研究”(課題批準號:BLA120092)子課題“廣東省欠發達地區幼兒園體育活動現狀調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LA120092-KTZ-014。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梁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