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濟強 劉少桃 韋英哲
十年前,西樵山下,一棵人文的種子淡然播下;十年后,一棵名叫西樵實驗小學的茁壯大樹撒下陰涼。建校十年來,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實驗小學傳承地域傳統文化,從樵山文脈中汲取千年精華;對接區域教育主張,在“品質教育,學在南海”、“樵山教育,有為品質”的引領下,與南海和西樵教育一起脈動。十年厚積之下,以“根基教育,至信樵實”的學校特色文化而薄發。
該校以根基教育為主線,全面實施禮儀教育、“六個一”育人工程,提升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形成鮮明的個性。目前,該校國家課程規范有序,校本課程豐富多彩,拓展課程創意連連;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成為孩子們展現自我、張揚個性、培養品性、發展能力的路徑與平臺,做到人人有愛好,個個有特長……校長賴濟強說:“學校以特色打造為引領,努力追求學校課程建設的體系化,為孩子們的個性發展搭建舞臺。”
萌生:多重現實下的理想追求
西樵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樵實”)創辦于2005年8月,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學校直屬于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教育局,是一所環境美、校風好、質量高的民辦優質學校。樵實歷任領導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斷探索,銳意進取。
不斷創新辦學理念
作為一所品牌民辦學校,樵實肩負著社會各界的殷切期望,做到最好是學校的唯一選擇。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超越,只有站在更高的視野上去考慮學校發展,樵實才能走向世界,成就更高的事業。樵實的辦學理念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升華,形成了以“大氣,國際視野;承傳,特色創新”為理念走向,在梳理學校創立以來的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并結合自身文化底蘊和師生實際提煉出“根基教育、至信樵實”的辦學理念。
充分汲取地域文化
千年古郡,底蘊綿長;幸福南海,文脈蔚然。南海,是“戊戌六君子”中康有為的故鄉,“南拳王”黃飛鴻的故里,南粵四大名山之一的西樵山雄立于此,嶺南文化的母親河珠江在此迤邐而過。千年歲月時光的無聲沉淀,無數仁人志士的精神累積,積淀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南海文化。
一方水土,養就一番靈性;一座古城,蘊藏一種情懷。當你生長于這樣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耳濡目染的便全是文化的氣息。無論是崇文重教的傳統,還是耕讀傳家的民風;無論是眾多杰出人物誕生于此的形象號召,還是現實掙扎中“惟有讀書高”的無奈選擇,文化傳承與教育積淀成為了南海悠久歷史結出的重要精神內核之一。而這為樵實的茁壯成長與破繭化蝶準備了充足的養分,樵實的根基教育與地域文化一脈相承。正如賴濟強所言,“文化的滋養從來都是教育成長最為根本的養分,教育的要義便是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化與教育,相始相終;教育與文化,共生共長”。
對接區域教育主張
近年來,南海經濟文化發展迅猛,智慧南海、文化南海、幸福南海、人才驅動陸續成為南海改革發展的一個個響亮主題,在此背景下,南海教育亦是突飛猛進——2008年,南海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教育現代化全面提速;2009年6月,南海被評為全國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2010年,南海先后成為我國首個區域國際化教育試驗區,首個“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創建試點;2010年11月,南海區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基礎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正式啟動。
樵實在以地域文化為根的前提下,藝術對接區域教育的文化主張,將根基教育的理念提煉、路徑設計以及操作模式置于南海教育“品質教育,學在南海”的宏觀語境下進行思考與實踐,將學校的理想追求融合于整個南海的教育生態體系,從而使根基教育的開展與推進層次分明,既上接天氣,又下接地氣;既張揚了學校的教育個性,又在區域教育的深化改革中有所擔當,角色鮮明。
解讀:多維思考下的理念重構
校訓與辦學理念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典型象征,共同熔鑄了樵實精神文化的內涵。
校訓:崇文健體,愛己達人
“崇文”,崇尚文化。崇,崇尚;文,文治,文化科學。“崇文”引申為崇尚文化與文明,推崇人文的思想、文明的行為和先進的文化。
崇文既體現尚智好學、人文薈萃的樵山古韻,又彰顯南海文明重德、誠信和諧的現代新風。崇文是辦學之根本,就是要以學立身、以學立業,以文教育人,以文教化人,主張“潤物細無聲”式的浸潤和濡染,強調以不斷更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教化人,以勇于創新的教育思維和教育方法激勵人,以關注民生、兼善天下的學養和胸懷造就人。學校追求通過文化影響人、塑造人,用高尚的文化精神感染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信心、想象力、自律力、榮譽感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等綜合素質,讓文化真正成為一種力量,推動學校的全面發展。
“健體”,強健體魄。1917年4月1日,毛澤東撰寫的《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 1951年1月15日,毛澤東就學生健康問題再次寫信給教育部長馬敘倫,信中說:“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強健體魄,健康身心,是一切事業與理想的基礎。加強體育,強健身心,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愛己”,修身養性。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說科學知識使人類改造了外部世界,那么德育則鑄造了人類自身靈魂。要做好學問,首先要做好人;科學知識只有修身者掌握才能給人類創造財富、帶來福祉。修身,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是師生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和基本素養。修身,貴在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達人”,家國情懷。體現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擔當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我們培養的學生要胸懷報國興邦的大義大利。有了這樣一份大義,我們就會坦然面對困難和挑戰,就會無私而無畏。就會將個人的才能發揮到極至,就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崇文、健體、愛己、達人”——專心學習,強健體魄,修身養性、家國情懷。前三者是要求,互為輔佐,第四者是希望,共同構成一個相互輔佐、辨證統一的整體。
辦學理念:根基教育,至信樵實。
樵實提出的“根基教育,至信樵實”辦學理念,基于以下三個層面的思考:
根基者,首重地域。學校位于西樵山下山根村中,西樵山千年文脈蔚然,崇文重教;山根村民風淳樸,耕讀傳家,作為生發于此的現代學校,必以地域文化素養為根基,涵養以育人。
根基者,再重傳統。教育者,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其浩瀚經典,不可勝數。根基教育,即在小學生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在學生知識結構和文化意識中長文化之根,鑄文化之魂,塑文明之形,提升他們的文明素質,為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培育合格人才。
根基者,亦重啟蒙。小學,乃基礎教育之起始。小學所養成之學習習慣、興趣、傾向,對人之一生,都將有無限之影響。因此,根基教育,即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教育,尤其是對學生的人生目標、道德品性進行引導,通過對“根”之培育,以期達到“生長”出無限精彩的目標,讓小學教育階段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至者,一為追求,二為達到,三為極致。
至信者,追求誠信,達到誠信,誠信極致。
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重義輕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隨著儒學的不斷發展,應和時代的變遷,其內涵也發生著變化。在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誠信”的文化價值取向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是我們為己為人恪守的道德準則。
“信”從人從言,表示對人說話的重視。《周易》曰:“人之所助者,信也。”班固在《白虎通·情性》中認為信就是誠,都是“專一不移”之意。“信”由最初的“信于神”的宗教色彩,到春秋時期,成為純粹的道德規范,意為人言要誠實守信。
“信”屬中國倫理思想史的范疇。孔子認為“信”是仁的體現。“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要求弟子要“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信”的闡釋影響著儒學倫理道德內容的產生和發展。孟子雖然強調“義”,并且規范了道德原則的“仁、義、禮、智”四德,但同時也贊賞圣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認為“仁、義、忠、信,此天爵也”。他認為“信”與“禮”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人的行為準則。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美德和品質,更是一種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和價值,更是一種外在的聲譽和資源。
至信,一重意思即為人講誠信,內誠于心、外信于人;二重意思為處事守誠信,行事以誠,待人以敬;三重意思為報國持誠信,胸懷天下,敢于擔當。
建構:多元路徑下的理性實踐
“根基教育、至信樵實”的整體理念與教育導向,實際上是按照學生的不同個性和需求來進行教學,促進所有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樵實,教師通過“制度化研修”得到全體發展和專業化成長;在樵實,學生經過六年禮儀熏陶彰顯儒雅的氣質,通過“六個一”工程塑造個性和特長;在樵實,32個社團凝聚成學校的辦學亮點。
“制度化研修”促進教師成長
國以教興,教以師立。樵實有著一支充滿朝氣、團結敬業、才華四溢的教師團隊,他們用智慧演繹著教學的精彩,用拼搏書寫著奉獻的美麗。他們用青春點燃夢想,用追求釋放激情。他們牢記教育就是服務,堅持用智慧引領愛心,他們用言傳,更用身教,因為他們,教育在樵實始終保持著暖暖的溫度。
學校在“根基教育,至信樵實”辦學理念的引領下,以“創品牌,求發展”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宗旨,通過制度化研修、教師品牌打造、設立至信大講壇等形式,大力推進教師發展工程。
學校為了解決教師“全體發展與專業化成長”問題,實施“制度化研修”,即將教師的學習和研修以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制度化研修,堅持“五性”原則,確保研修的實施與效益——1.計劃性:每學期初,所有學研活動時間、內容、主持人、參與人等都要確定下來,并嚴格按計劃執行。2.全面性:活動在每周固定時間開展,學科所有教師都參加。3.指向性:每次研修活動必須有明確的專題或任務。4.操作性:結合實際,扎扎實實地進行研修活動,做到教師看得到,跳起來摸得到。5.展示性:所有研修,無論通過什么方式都要向全科組做分享和展示。
制度化研修,分為五大模塊。包括“讀書分享”模塊:學校每學期以科組為單位,指定1-2本書,要求每位教師必讀,并有計劃安排人員分章節全科交流。“學進交流”模塊:學校派出進修、學習等回來的教師必須以“移植課”和“專題報告”等方式與科組老師進行分享交流。“名師引領”模塊:學校名師或骨干教師以課例和講座的方式帶引科組教學教研。“新秀競技”模塊:安排同條件的新教師或同課異構或異課同構,以幫扶為主要目的。“專題研修”模塊:根據學校或自身的課題研究進行探索性或展示性的課例或研究報告等。
例如學校教導主任宋三姐、區名班主任劉智華,德育主任劉少桃、李云輝等先后為語文、英語、體育等教師上示范課,通過互相學習和取長補短等,為課堂教學改革打開思路。同時,該校黨支有33個黨員,校長兼書記,每月組織黨生活一次,密切關注教育事業的發展,認真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及帶領全體教師同心同德為培育學生而努力奮斗。
此外,樵實還堅持“理念為主線,模式為補充”,包容不同教學風格、教學方式,通過研訓、學習、制度保障等多種方式提供成長途徑和展示平臺,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與風格,最終形成特有的品牌,并在此過程中幫助教師發現和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百花齊放局面。
禮儀教育助力學生向善向美
樵實創辦時邀請了專業的禮儀公司對全體教師進行過禮儀培訓,教師熟知各種場合的禮儀,學生也是儒雅有禮。禮儀教育作為學校的一大亮點,曾一度成為區內許多學校學習榜樣。經歷數任校長,禮儀教育特色延續至今。賴校長到任后,把“踐行鞠躬禮”作為學校禮儀教育一部分,學生見到師長、來賓等都主動行鞠躬禮問好,受到家長和各界的好評。在深化禮儀教育過程中遇到瓶頸,學生在家、在社會的禮儀遠比在校禮儀要差,便深知禮儀教育仍未能內化成為學生的一種品質,學生對禮儀知識也掌握較少。
各年級每學年緊緊圍繞一個主題教育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刻明晰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及要義。經過六年的熏染,小學生善的本性得以強化,并內化為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精神氣質,在行動中自然流露,彰顯儒雅的氣質。
“六個一”工程塑造學生個性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主題。樵實在“根基教育,至信樵實”辦學理念指引下,結合國家教育方針、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學生發展需要,確立了“綜合素養+特長發展”學生培養目標。
所謂“綜合素養”,就是達到國家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項目標,這是學生共性化的發展。所謂“特長發展”,就是學校提出特長培養“六個一”:“一聲問好見儒雅、一分展示長自信、一個魔方拓思維、一門樂器養氣質、一根跳繩強體魄、一項游泳增技能”。教育、培養、引領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學會生存”。
樵實推行的“六個一”育人工程充實了學生的生活,愉悅身心,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提升了學生的素質,以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和無窮的智慧投身于社會。賴濟強表示,未來學校會繼續努力,加強語文課上文字的教育和拓展體育德育活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文明有禮、知書達理的學生,做世界眼中的中國人,讓學校成為孩子終身留戀的地方。
1.一聲問好見儒雅。孔子曾云:“不知禮,無以立。”《左傳》有語:“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不經意間的一句問好,折射出的是一片大世界,這片世界中充滿了儒雅。書聲瑯瑯的校園中,問好是一種氣度,問好是一道溫暖的風景。學校開展禮儀教育,倡導學生、師生、人與人之間見面時相互問好。
2.一分展示長自信。每節課前一分鐘交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和平臺。
3.一個魔方拓思維。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思考、思辨、思維、思想,對于小學教育而言,培養學生思考的興趣、思辨的方法、思維的模式、思想的輪廓,至關重要。
4.一門樂器養氣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依,指向都只有一個——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化成長提供足夠的空間,為孩子的終身幸福與可持續發展奠基,應該是教育永恒的追求。而適當的器樂教育無疑是推進與踐行素質教育極為合適的切入口與載體。器樂是一項藝術,校園有了藝術,便有了靈動的精神。
5.一根跳繩強體魄。當前中小學生體質下降與體育課邊緣化已形成惡性循環,在應試教育與安全責任的雙重壓力下,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被嚴重壓縮,但體育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更是為將來一輩子的人生打下身體基礎。以“一根跳繩強體魄”作為途徑,引導學生鍛煉,增強學生體質。
6.一項游泳增技能。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是教育對于人的成長非常現實的三大作用。而生存,毋庸置疑是最為基礎的習得。交給學生一些生活過程中必須的求生技能,教育責無旁貸。在樵實游泳池,記者隨堂聽取了麥嘉輝老師和李老師的游泳課。該課是101班的泳課29人,其中男17,女12人,男、女分別授課。雖是小一的泳課,但麻雀雖少五臟俱全,不亞于校外的有償授課。一有泳衣,游泳鏡;二有潛水器,浮水板;三有男女之更衣室;四是落水前做保健預備操等。據麥嘉輝老師介紹,“全校各班每星期一節,到6年級畢業時,也同時拿到游泳合格證”。廣大學生家長們對此十分滿意。
32個社團形成學校特色
西樵實驗小學經過多年的嘗試,開展了學生社團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走上了規范化的道路,并逐漸成為學校的主要特色之一。
開展社團課程,學校的師資條件一向是西樵實驗小學引以為傲的一個方面,因此學校在籌備社團的時候,充分發揮了學校師資優勢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團活動。該校開展32個特色社團分別歸類為藝術類、體育類和綜合類。其中,藝術類有語言藝術、管樂、小提琴、古箏、舞蹈、合唱、美術、書法等。體育類有籃球、足球、羽毛球、空手道、快樂奔跑、游泳、武術、乒乓球等。綜合類有奧英、奧數、手工制作、科技、動漫、外教口語、禮儀、文學社、小記者等。周一至周四下午4:00-5:00專課專用,社團活動由學校行政領導和大隊輔導員負責主持,安排有特長的教師任教、指導,要求任課教師有課程計劃、安排、過程記錄以及成果展示、總結等。
開學初定好負責社團教師、做好社團教學計劃、目標與內容,期末匯報成果等。學校配備了素質教育拓展班社團教師38人,外聘藝術指導教師10人,構成了學校主抓學生特色教育的工作團隊。并要求全體教職工人人都要重視特色社團教育,積極倡導教師以己之長去服務于學校特色教育。主要通過崗位培訓、教研活動、聽講座、外出學習、自培外聘等形式來提高這支隊伍的素質。
學校針對小學生興趣易轉移的特點,在學生參加某項專業訓練的前提下,要求學生不能隨意改變項目,以保證各班人員的相對固定和學習的相對穩定。如果有些學生確實不適合學習所選藝術,需要調換時,需要學生提出申請,教師同意才能調換,這就避免了學生產生“朝三暮四”的思想,出現隨意調換專業的現象,促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藝術。
學生學有所長,個性得到發展。學校還結合重大節日,每年舉辦有特色、有主題的文化藝術活動,創設一切機會外出展演。定期舉辦書法、美術展覽及匯報表演活動。每年的元旦、“六一”晚會等節日,年級專場成長匯報演出、舉辦全校性的美術、書法作品展覽,適時舉辦百人書法、百人美術現場即演活動。使每一位在校學生都能在藝術節中受到藝術熏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校本課程,也通過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渠道,讓學生在各具特色的社團活動中,體驗生活,提升素養。賴濟強說,“在樵實,每位學生都能參加適合自己發展的社團,都會找到能培養自己愛好特長的項目。全方位滿足孩子們差異化的成長需求,已經成為樵實學校特色建設的新常態”。
(本文圖片由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實驗小學提供)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