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青山
一個周日的傍晚,我走在回校的路上,臨近校門時,看到一對夫妻送女兒上學,女兒已走出幾步遠,父親好像想到了什么,又把孩子召回到跟前,因為有一段距離,不知道父親說了什么,只是看到他微微俯下身,托起女兒的臉,在額頭上輕輕親了一下,然后拍拍女兒的肩,滿臉幸福地再次目送女兒離去。
這溫馨的一幕,一瞬間擊中了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我的眼睛有些濕潤。
誠然,父母送孩子上學,這在寄宿制學校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眼前這一幕卻讓我心有所動,也捕捉到教育的契機。
九月開學已近一個月,我不時收到家長們的電話或短信,除了對孩子學習的關注與生活的關心,有的家長還不無心酸地提到,孩子一走一個星期,其間一個電話都沒有,待父母打過去,也會三言兩語匆匆掛掉,甚至不耐煩地說“忙著呢,別煩我”。
有鑒于此,我一直想開一個“感恩父母,守候親情”的主題班會,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素材、恰當的時機,而今天邂逅的一幕卻讓我已無心再等到一周一次的班會課。
鈴響了,望著同學們稚氣未脫的臉,我沒有如往常一樣讓他們翻開課本,我只是緩緩地說:我給大家講個故事,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
當我講完這個故事后,教室里有點騷動,甚至有同學發出了嬉笑的聲音,在同學們看來,父親這樣做,有些矯情,有些做作,很是可笑。我沒有指責他們,我只是靜靜地說:做子女的,我們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甚至在別人看來,我們一無是處,但在父母的眼里,我們卻是世間最完美的存在,是父母頭頂上的一片藍天,我們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我們是他們的感情寄托,他們恨不得把全部的愛都施加到我們的身上。當然,父母愛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家長性格比較外向,善于溝通,他們對子女的愛,直接而熱烈,子女們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也有一些家長,他們性格內向,不擅表達,話語很少,動作也不多,但他們對子女的愛,一樣真摯而深沉,如靜水流深,只是我們有時感受不到……
講到這里,班里已是一片寂靜,孩子們的臉上已不再像剛才那樣輕佻,而是有些嚴肅,若有所思。
我接著說:你們有的同學可能很早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但我相信絕大多數同學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遠離父母親人,遠離昔日師友,你們可能會無奈、無助,但是你們想到嗎?你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第一次放手讓你們遠行,他們又何嘗安心、安穩?你們有時想念父母,很痛苦,但畢竟還有同學陪伴,還有舍友開導,可是父母呢,夜深人靜之時,望著熟悉的房間,望著空蕩蕩的床鋪,只能把眼淚往心里流。他們不是不想打你們的電話,可是他們怕影響你們學習,怕你們嫌棄他們啰嗦,怕你們匆匆掛斷……
想到這里,我有些動情,眼淚在眼圈打轉,而孩子們有的已經肩膀聳動,小聲啜泣。
我又說:畢淑敏有篇文章,叫《孝心無價》,其中有一段話我記得很牢,大概是這樣的: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遠無法連接。
我還說,圣人孔子曾經講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的,我們的父母年紀不算老,但是父母同樣需要我們去呵護,去感恩,去守候!可是想想,我們來到省實已近一個月,其間你主動給父母打了幾個電話?你打電話的時候是否才講兩三句就匆匆掛斷?或者說在與父母交流的時候,你是否總是在抱怨甚至暴怒?是,現在我們無力回報父母,但是父母又指望你們回報什么呢?他們現在指望的不過是聽到我們開心的聲音!我們今天的作業就是:給父母打一次電話,匯報一下自己在學校的情況,哪怕是陪父母聊聊天也好。在父母沒有掛斷電話前,我希望你們一直說下去,聽下去,守候下去……
隨后的幾年,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叮囑我的學生:開學一個月,手機不用關機,設為振動或靜音即可,我們要隨時接收、及時回撥父母的電話。開學一個月,我們每周都要給父母多打幾個電話,講講自己的生活、學習,講講學校的新鮮事,講講老師、講講同學。打電話時,如果父母無意掛斷,我們一定不要匆匆結束。每次周末回家,給父母一個擁抱,陪父母聊聊天,不要一回家就鉆到自己的臥室不再出來,學習在學校完成,回家只感受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