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
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核心理念文化是“明理至善”,辦學口號是“理通天地,善效古今”,育人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強身健體,通文達藝,通情達理”的良善公民,這與經典教育的價值目標高度吻合。在這樣的前提下,學校實施經典教育常態化也就具備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行政支持以及校園文化品牌團隊的外來資源的支持。
一、教材校本化
學校按照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對經典誦讀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經過語文科組討論,對各年段經典教育教學目標進行取舍、整合、調整,編寫了系列校本教材《經典伴我幸福成長》,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每學年一本,共九本。
該校本教材遵循孩子認知特點和記憶的規律,引導孩子每周誦讀、背誦一個篇章,久而久之,孩子積累的經典詩文數量會越來越多,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
二、課程模式化
1. 教學模式
為保證經典教育常態化的可持續實施,促進學校教師的持續廣泛參與和深度研討,我們在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吸收和總結相關研課模式,根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提出的“群體社會發展理論”,采用教育建模的方法,構建了一個基于經典誦讀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圖1)。
2. 模式分析
該教學模式,有以下三個突出的特點。第一,重視學生的課前先學,符合課程標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要求;第二,重視朗讀和大閱讀,以讀促讀,以讀促記,以讀促思,以讀促行,符合學生年齡段的特點和經典教育文化的核心要求;第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古今對比、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來理解古詩文,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為日后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誦讀藝術化
目前,國學經典吟誦的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有曲調的吟詠類,另一種用得較為普遍的形式則是近乎于現代文的朗讀類,真正的朗誦類較少見。
我校語文教師在借鑒古詩文朗誦藝術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年齡段的特點,采用朗誦的形式進行經典誦讀,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了一套簡便可行的適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誦讀方法。古詩有節拍停頓,五言詩一般有三頓,有2、1、2的,有2、2、1的。七言詩一般四頓,有2、2、1、2的,也有2、2、2、1的。久而久之,學生讀讀起來自然是有滋有味,充滿古色古香的味道。誦讀古詩《春夜喜雨》時,我校師生采用誦讀符號做了如下朗誦處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五言詩是按照2、1、2的節奏處理的,并運用了幾種簡單的朗誦標示記號:“——”是指前面的那個字要拖長聲重讀,“/”為稍長停頓,加了下劃線“____”的字表示為感情重音,帶“﹏”下劃線的字要讀的輕柔。
四、活動常態化
余秋雨先生說,“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可見,文化不僅存于書本教義中,更是化于人的言行舉止中,經典教育課堂教學要注重“拓展與延伸”,以經典文化資源為紐帶,引導學生升華內涵,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將經典教育制度化納入學校行事歷中,生成了定期的、常態的、階梯式的“三級”經典活動(見表2)。
五、評價多元化
依據“經典教育”的特征,學校對于經典誦讀的評價方式采取了多元的、人性的、可持續的多元評價方式。主要采用了形成性評價、跟蹤性評價和晉級類評價的方式,開展了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幫評、老師抽評等不同的評價手段進行落實和檢查。
評價方式具有以下四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彈性抽查與定期檢查相結合。每周一次的書面評價《閱讀伴我幸福成長》以讀書卡的形式幫助落實,檢查學生平時的閱讀情況,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保證閱讀效果。并做好讀書卡的交流、評價工作,讓學生之間互相影響,共同進步。
第二,線上與線下評價相結合。我校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完成閱讀檢測電腦題庫,學生以班為單位在電腦室參加網上測試,極大地提高了閱讀檢測效率。
第三,常規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我校的閱讀考級分為“一級閱讀小書生”“二級閱讀小書生” “三級閱讀小書生” “四級閱讀小學士” “五級閱讀小碩士” “六級閱讀小博士”六個級別,并設計了精美的晉級卡由校長親自頒發給晉級的學生。
第四,個體評價與集體評價相結合。不僅對學生個人有評價激勵措施,學校每學期還會按照嚴格的測試標準,將班級評為記誦達標班、美誦示范班、吟誦標兵班三個等級。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