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構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從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是作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從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運用生活知識,體驗數學“事實”;回歸“生活實踐”,解決生活問題三大方面闡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從而打開數學與生活的通道,讓學生勤于思考、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并感受數學的魅力,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效果.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數學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構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學背景,讓學生感受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實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小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資源引出數學問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聽過的易忘記,看過的能記住,做過的能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為學習數學知識收集材料,提供信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學生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東西.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時,我用模擬乘坐公共汽車上、下車的情境,讓學生輪流當乘客,把枯燥乏味的加減混合運算生活情景化,使學生樂于接受,易于理解.接著讓學生討論該怎樣列式計算,從而引出加減混合運算式題,讓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這樣的情境表演生動真實,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也煥發了活力.學生人人參與,個個成為學習主人,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也得到了培養.
二、運用生活知識,體驗數學“事實”
數學教學不能光憑書本,要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學中,結合學生周圍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易懂.例如教學“面積單位”一課時,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如紐扣、指甲、門牙接近1平方厘米,手掌、樹葉接近1平方分米等等,通過這樣的舉例,可以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的真正意義.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桌椅搖晃該怎么辦?還請同學們回家去做小修理工,利用三角形的特性來修理家具.這樣一來孩子們的反應都很積極,達到了讓數學變成可以看得見的“事實”.
三、回歸“生活實踐”,學會解決問題
要想把數學內容真正成為學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就必須把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因為應用教學才是學好數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教學中,我善于引導學生把學會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實際問題.例如:把“元、角、分”的學習內容改為“購物活動”,不僅加強了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而且加強了與加減法知識的溝通,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要求.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后,很多學生對在什么情況下是求周長、什么情況下是求面積經常弄不明白,為加深對周長和面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我讓學生通過討論、用生活實例得出“某籃球滾動一圈的距離”,“建造圍墻用鐵絲的長度”等,都是求周長.而求“書本封面的大小,窗戶玻璃和操場、教室的大小”等,是求面積.這樣同學們的認識就更透徹了.再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一張自紙,請他們用手中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或直尺量出這張白紙的面積有多少平方分米.測量的時候想一想怎樣量最方便,小組間互相討論,接著自己去量出結果.學生學會了本領,就想用,這也是孩子們的天性.比如教“長方形面積計算”后,我設計了這道題;我們班的教室長8米,寬5米,要粉刷四周墻壁,除去門窗和黑板20平方米,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需要涂料多少千克?準備30千克的涂料夠用嗎?為什么?又如:學生認識了“時、分,秒”之后.我布置學生回家記錄幾時吃飯、看電視、睡覺、早上幾點起床等,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覺得很有價值,興趣很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實際,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構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打開數學與生活的通道,學生才會勤于思考、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從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