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物理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科目,更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礎.物理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素養.但是,目前許多初中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產生了畏難甚至厭學的情緒.
一、畏難情緒產生原因
1.思維能力不強
物理是初二新增的學科,雖然在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一些有關物理的知識,但學得不深,要求也不高.而初中階段,物理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地位僅次于語文、數學和英語,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實驗能力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些學生一下會沒辦法適應,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找不到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思考.
2.生活經驗缺乏
物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可見很多物理知識都是以生活為起點加以拓寬和加深.理論上講,在系統的學習物理知識之前,學生應該對相關的理論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理解起來也會比較輕松,有據可依.但是,現在很多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觀察不夠,這就給物理知識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造成很多學生認為物理難學.
3.數學基礎薄弱
學科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特別是物理和數學,很多物理知識的理解要以數學為依托.但是,有的學生數學基礎較差,一碰到物理中涉及有關計算、科學計數法、正比例函數等問題就產生畏難情緒,害怕去思考,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不會的.
二、應對策略
1.巧用物理教學方法,化難為簡
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時,可以設計一些簡單而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景,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例如,學習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照鏡子”游戲.兩個學生為一組,請三到五組學生走上講臺表演,其余學生為觀眾.每組中的一位學生表演“鏡前的人”,另一位學生假裝是“鏡子中的像”.“鏡前的人”可以做各種動作,而“鏡子中的像”要配合著表演.游戲過程中同學們看得不亦樂乎,游戲結束后要求“觀眾”進行點評.其實在學生點評過程中,平面鏡成像的一些知識,學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而且對接下來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種輕松而愉悅的教學情景,不但降低了教學難度,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一些抽象而又很難用實驗來展示的知識點可以用類比的方法.用學生熟悉的東西進行類比,化抽象為直觀,以低起點來理解教學的難點. 如電流和水流相類比,電壓和水壓進行類比等.
教師可以把教學的重難點編成口訣,使深奧的道理變得生動有趣,朗朗上口,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如在探究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后,把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編成口訣:“物近像遠像變大;實像倒,虛像正;二倍焦距定大小,一倍焦距分虛實”等.
2.將物理引入生活,加強生活化教育
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相聯系,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最終使學生能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主動探究.比如,在學習完《大氣壓強》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在你生病打點滴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學生很容易想到:“輸液瓶要掛在高的地方,如果放太低會回血……”并組織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小組討論.這樣不但鞏固了知識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也能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
課前教師也可布置一些物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預習任務,提高學生課外對生活的觀察、思考能力.例如,在《杠桿》這一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去搜集生活中的杠桿,看哪組搜集的多,如吃飯時用的筷子、開瓶子時用的起子、蹺蹺板、生活中的剪刀、指甲剪等等,課堂上交流、展示.
通過這樣課堂和課外的引導和訓練,學生對生活中所蘊含的物理知識的敏感度自然會提高.如果學生能真正做到“以物明理” 、“見物思理”,那么物理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是充滿樂趣和實用性的.
3.發揮物理實驗的魅力,提高學生興趣
實驗對初中學生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越是精彩且出人意料的實驗就越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這樣就發揮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主動地想去了解“為什么”,而不是被強逼著去學習,那么很多的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講授摩擦力這一內容時,靜摩擦力的分析一直是學生較難理解的.教師可以展示“筷子提米”的實驗,杯中裝滿米,再加少許水,壓緊,過一會兒提起筷子,米和杯子也被提起來了.學生看到這一現象時,非常的驚奇,很想知道為什么.這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靜摩擦力的存在,甚至連靜摩擦力的方向學生都能很明確:筷子對米靜摩擦力的方向應該是豎直向上,與重力相平衡.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其中自身素質固然有差距,但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對于所學內容的興趣和態度.一旦你對某一門功課有了興趣,那你就會徜徉其中,樂此不疲,更不可能有畏難情緒了.而物理課堂中恰到好處的實驗演示或操作,恰恰能激發學生無限的學習興趣.
4.多鼓勵、多引導,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
初中學生的自尊心強,內心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及同伴的贊揚,相反過多的指責和批評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覺得丟面子.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對這門功課甚至某位教師都產生厭煩、害怕等消極情緒,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學不好的.其實,每個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識記能力、應用能力等都是不一樣的,以至于面對一個新的知識點,有的學生一學就會了,有的學生反復三四遍還是會犯錯.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不應該急于批評學生,而是應該找出學生犯錯的根源,對癥下藥.如果是基礎差的原因,比如,數學基本功不扎實,那就給他單獨輔導一下有關數學方面的知識也是可行的.或者是理解方面出現偏差的,那就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解題過程說出來,由此來糾錯.作為一名教師,不應該以任何一種理由去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而是要用一顆充滿博愛的心去尊重每一位學生,去發現學生生活或者學習中的閃光點,適時的給與他們贊美和鼓勵.比如,有些學生雖然比較粗心但是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強,有的學生成績提升不快但是比較聽話肯干事,有的學生調皮、上課不夠專心但是實驗動手能力強等,教師應該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不是一直死盯著學生的缺點.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處處以學生為出發點,采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就不會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相反的,學生會覺得學習物理是一件既有用又有樂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