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劉全
21世紀創新一詞在教育界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體首先應該是創新型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走創新之路?本人執教初中生物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初中生有強烈好奇心、求知欲,能主動發現一些問題,但又缺少生活經驗的特點.我嘗試著立足教材,將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思維的誘發、創新技能的傳授、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形成,滲透于教學中,努力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具體從以下三個“結合”入手.
一、教材知識與自主創新學習結合
創新是產生于激情驅動下的自覺思維,創新思維產生于由熱愛、追求、奮斗和奉獻所組成的精神境界,是高度沉浸于那種環境里所產生的自覺思維.
初中學生如雨后春筍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每天對食物的需求總量往往會超過成人.既要吃得合理而有營養,又要不使營養在體內堆積過剩成為肥胖的隱患,是每個學生與家長都十分關注的問題.在初中一年級有一節《飲食與營養》.教師簡單介紹完課本的主要知識點后,問:“你認為自己每日的飲食是否科學?有何更好的改進方法?”學生在教師創設出的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創新的情境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進行了熱烈討論,醞釀出探究的基本方向.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歸類、概括、提煉,形成了如下一些小課題:(1)中學生早餐情況令人憂;(2)飲料對中學生健康的影響;(3)中學生該吃怎樣的“零食”;(4)有關食品安全資料收集與分析;(5)影響中學生生長的不良飲食習慣調查;(6)解除農藥對食物污染的家庭簡易方法集錦.
這些小課題是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學習教材自己擬定的,對學生來說是具有非同一般的價值與意義.由于小課題源于生活,并不是抽象不可見的,因此學生去創新、去探究的積極性得到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為自己的小課題設計了以下一系列配套調查方案:(1)小組討論共同設計問卷調查;(2)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分發問卷,回收問卷;(3)小組分工合作,統計及整理數據.
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現了學習的快樂.變“要我學”到“我要學”,并為家長們設計了一天的合理食譜.以預備(2)班呂××同學為例:
表1早餐豆漿(100 g)自煮蛋(50 g)菜饅頭(100 g)午餐米飯(100 g)紅燒肉(80 g)河蝦(100 g)
芹菜豆腐絲(200 g)酸辣湯(80 g)蘋果(80 g)晚餐煮面條(100 g)清蒸帶魚(100 g)拌黃瓜(100 g)
青菜蛋湯(100 g)學生的建議受到家長們的肯定與接納.學生初嘗到成功的喜悅,創新性學習的積極性便一發而不可收.
實踐證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與生活的關系,找到可探究的課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動作用,著重培養學生從課本中找尋可探究課題的能力,便能有效促進學生創新個性的發展.
二、實驗教學與創新技能訓練結合
創新技能主要包括創新主體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成果物化能力.本人充分利用課本上已有的實驗為切入口,營造創新情境,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科學性觀察與分析,從中發現相關的新的實驗方向,開展創新實驗技能訓練,從而產生小課題并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
如教學實驗“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所用材料為洋蔥表皮.課本原意是讓學生學會一個簡單的實驗操作技巧,并進行觀察.有調皮學生不用洋蔥表皮,卻拿出了吃剩的葡萄表皮作為觀察對象.對此我并未指責其違反了正常課堂教學,而是“趁機”提問:“你認為還有什么也可作為此次實驗的研究對象?”此時正逢秋季,市場上有各類瓜果、蔬菜.于是學生在下一課時,帶來了許多材料,番茄、柿子、蘋果、葡萄、柚子、西瓜、哈密瓜等應有盡有.教師只告訴他們須注意選取材料的部位為各自的表皮.學生在自己動手探究中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材料在我們現有的實驗條件下都可輕而易舉地觀察到表皮細胞.合適的實驗對象是那些表皮易分離且軟而薄的材料.之后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所有材料表皮細胞雖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共性是都有緊密排列的結構.學生探究性的觀察與總結,既訓練了實驗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為教師順利開展下一章節的教學作好了鋪墊.
教師對教學內容看似不經意的實驗設計,卻能使學生從實驗現象發現教材中可探究的問題,找到新的實驗材料,加強實驗技能訓練.一個能引導學生走創新之路的創新型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善于捕捉學生的種種反饋信息以及他們的閃光點,控制與引導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與節奏.據此,適時、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保持學生創新的興趣,用新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師與學生的頭腦.做到“教學相長”,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三、非智力品質與創新情感培養結合
現代中學生對環保、污染這些詞匯已耳熟能詳.七年級的生物學教材中有許多與環境有關的知識點.教師從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出發,由點至面地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適當拓寬加深,就能做到“滲于其中,解于其中.”
我在上課時,向學生敘述一則新聞.有媒體報道西方某些發達國家,極其惡劣地把一些自己國家產生的有害廢棄物通過非法渠道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我國也曾是受害國之一.“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師生動地介紹完后,學生的愛國熱情與環保意識受到激發.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思所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在不平與激動之余,想到要探究一下各種常見生活垃圾的污染及危害.學生從圖書館、英特爾網、家里收集各種資料,擬定了多個小課題,并著重針對日益嚴重的水資源污染、水匱乏.引導學生設計出一些改良性建議,來避免或減輕它們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種種危害.
學生建議二則.
(1)利用雨水資源:雨水是一種寶貴的水資源.對遠離江河湖海的內陸和沙漠地區來說尤為珍貴.它可以成為當居民一種可用的水源.于是,我們設想在城市與農村的屋頂上裝雨水集流器,用水倉、存儲罐收集雨水.雨水集流器還可構成城市的一種特色建筑風光.當下雨時它們似雨篷樣打開,收集雨水,之后則通過一定的凈水裝置進行過濾及處理,再經過管道匯集到生活小區中供居民使用.(初一蔣××等)
(2)飲水器蓄水盒的改進: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有一臺飲水器,每次同學飲水時會有不少純凈水白白地流掉,不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且還弄濕了地面.如果將飲水器下方的蓄水盒做得大一點,加上過濾網,就可將流掉的水收集起來,用于打掃衛生或教學中的實驗用水等.(預備班繆××等)
學生的這些改進性措施雖然并不易于實施.但應該看到其創新潛能最大程度地被開發出來了,他們開始把學習當作一種情趣,創新情感、創新人格得到了培養.
成功的小課題對整個創新性學習有事半功倍之效.既然初中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有局限,雖能發現一些問題.卻不能將其轉化為可研究的課題,我們何不立足于教材,在教材中發現可探究課題,把創新性學習滲透于每一堂生物課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獲取信息能力、思維能力,為二期課改的全面實施奠定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