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健
在新課程改革的澎湃浪潮下,將講解傳授者的“教”和探究思維者的“學”進行高度融合的“學教合一”教學理念,成為課堂教學進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有效貫徹之舉.初中數學教師在其運用“學教合一”中,應深刻認清和掌握“學教合一”缺失現象的特征,提升“學教合一”教學的應用深度和效能.
教育發展學指出,數學學科學教進程是教者的教學和學生的求知,兩個“活動圈”之間有機融合、深度融合、互融互通的實踐活動.在新課程改革的澎湃浪潮下,將講解傳授者的“教”和探究思維者的“學”進行高度融合的“學教合一”教學理念,成為課堂教學進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有效貫徹之舉.“學教合一”的實踐模式,細致地界定了傳授知識技能群體的主導性地位和指導性作用,準確地指明了真理求知者的核心地位和中心功效.常言道,目標任務,重在行動,貴在落實.但筆者發現,部分教師雖然思想上足夠重視,但在實際行動上卻不予付諸實踐,導致理論和實踐之間“脫節”,出現教學進程中“學教合一”教學缺失現象,對教師的“傳道授業”的講解傳授活動深入實施以及學生的“求知求真”的探究實踐活動有效開展產生制約和阻礙.初中數學教師應深刻認清和掌握“學教合一”缺失現象的特征,提升“學教合一”教學的應用深度和效能.
二、“學教合一”在數學教學中的缺失表現
一是“學”“教”割裂.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合二為一、融合貫穿、雙向互動的進程.但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認知“教”和“學”的內涵意義上,在確定“教”和“學”的實踐運用中,將教學進程中的“教”和“學”二者活動進行人為的“割裂”,采用片面的“眼光”,把“教”和“學”之間的活動“分而論之”,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沒有“交集”,各自為陣,初中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講解指導不能同步實施、同頻共振,課堂教學的“互動性”、“雙向性”等特征不能較好體現,影響和削弱了“教”和“學”的特性和功能.如“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課堂觀摩中,筆者發現,某教師在講解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內容時,就沒有將主體的“學”融入其講授之中,而是運用的教師講解在先,學生模仿在后的方式,教者自己先單方面的地講解“表演”,然后學生遵從被動的“探知”,沒有將初中生對二次函數的圖象理解和性質探索活動融入進教師的“先講”之中,導致教學脫節,互動不通,活動不佳.
二是以“學”替“教”.教師的講解指導活動,是為了促進和引領學生主體更為深入有序的學習求知.但有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對新課改提出的“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內涵理解產生偏差,放大初中生的主體地位,過分高估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將數學課堂交給學生,放任初中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沒有將教師的“引領”、“引導”作用發揮出來,導致初中生數學學習活動雜亂無章,并且對自身學習實踐活動的缺陷、不足缺乏認知,實時改正,不能在預定的、既定的教學“軌道”上深入前行、正確探究、科學實踐、合作思維.
三、實現“學教合一”教學預期的方法途徑
一是體現互通特征,“教”和“學”要雙向溝通.課堂教學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觀念碰撞、友誼加深的過程.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學習之間是有效連接、深入聯系、高度結合的進程.“學教合一”教學理念的最顯著內涵就是“教”和“學”之間融合貫通.教者在課堂內容及環節的設計和組織進程中,要緊扣教學所呈現的雙向特性,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探究”之間進行有機融合,找尋和締結“教”和“學”之間的有效銜接點,開展學教互動、學教相連的雙邊實踐活動,推動“學教合一”進程,提高教學效能.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知識點中,教者運用互動談話式的教學形式,緊扣住相似三角形所具有的特征,進行動手操作、對比、談話等交流、探討活動,讓師生在師引生探、學教銜接、師生配合的雙邊雙向的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得到了有效結合、有機融合,實現了學與教之間的深度融合,雙向進步.
二是體現指引功效,“教”和“學”要并融共進.教師課堂講解,應該成為學生深入探究、高效探知的“指南”和“指針”.新課堂改革試行綱要,將主體地位擺上了更為顯著的位置,把技能素養作為第一要務予以落實,引領和指導他們學習實踐,推動和發展他們的學習求知進程效果.“學教合一”理念運用,就是要將學與教的各自特性得到有效的放大,學與教的活動得到深入的推進,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精確指點,達到初中生學習實踐的有效化和最大化.如“如圖1,在矩形ABCD中,對角線AC、BD交于點O,DE平分∠ADC交BC于E,∠BDE=15°,求∠COD與∠COE的度數”問題教學,初中生通過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實踐活動,得到該問題的解題思路為:“要求∠COD與∠COE的度數,根據矩形的性質及已知條件可知△COD是等邊三角形,△C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CE=CO,則∠COE=12(180°-∠OCE)”.此時,教師根據初中生解題思路中存在的“瑕疵”,組織開展“以導促思”、“以教促學”的“學教合一”實踐模式,向初中群體提出“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直角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質”等,引導初中生開展思考并予以回答,并根據他們所作出的回答內容,對剛才的解題實踐進程再次進行研析.初中生此時認識到解題思路中存在“沒有進行推導就直接判定得出等邊三角形”的不足,進行實時改進,獲取其解決的方法,切實了案例解析的進程,保證初中生“學”得實效.
三是體現互補功效,“教”和“學”要有機結合.課堂教學的兩個重要群體——教師和學生,都是為了教與學之間的協調發展、深刻有效.教者開展講解指點實踐,是為了達到求知者學習實踐效能提升的目的.主體學習成效,一定程度反映和呈現了教者的目標理念以及付諸效果.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進程中,要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有效進行高度的融合,善于借助教師的指導功效以及依托學生的“鏡子”效應,反觀和深思教者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此改進和優化自身的生成活動.同時,也利于學生及時“回頭”反思,獲取認知新解和正確學法,促進良好學習習慣樹立.
課堂是“教”和“學”的有機融合的承載體,初中數學教師要深刻認知教學特性,準確運用“學教合一”,協調“教”“學”關系,實施科學教學,實現“教”和“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