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小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型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1.變主演為主導
“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精神飽滿地參與學習過程的始終,給學生以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述的時間和空間.把教師的活動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具有挑戰的問題,來引發學生更多的提問,啟發學生的思考,逐步使學生學會將實際問題中的數學知識模型化.學會用數學知識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并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初步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2.變灌輸為合作交往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平等,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共同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課堂教學過程,教師要改變“灌輸—接受”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接受式學習不再是主旋律,探究式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式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
3.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是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達到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統一要求,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又要照顧個體差異,實行分類指導,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提高,成為“合格加特長”的人才.學生身心發展在一定階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個別差異,教學中只有針對學生共同特征和個別差異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智力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之間智力差異.而且,學生存在差異性的發展,新課程體現基礎性、普及性,要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主動性學習
教學的藝術在于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通過探究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要在課堂上體現“四性”:學生看書、思考的積極性;學生有提出問題、親手實踐的主動性;學生有發表見解、敢于辯論、能發現并糾正別人錯誤的獨立性;學生有求同存異,發現別人沒發現的問題,從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徑的創造性.
2.體驗性學習
“體驗性學習”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對于數學學科,“數學體驗性學習”是指教師精心設計適度體驗水平的數學活動.學生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接受教師的組織引導,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整體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和諧體驗,并進而發展體驗能力的過程.“數學體驗”是人們在數學活動中所生成的對數學內容的情感且生成意義的活動,是體驗者在自己的數學學習需要、價值取向、認知結構、情感結構、已有的經歷等完整的“自我”基礎上去理解、感受、建構的過程.讓學生進行體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同時學生在進人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性學習中能夠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的內心感悟.
3.合作互動性學習
合作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需要學習和養成的生存本領.合作互動式學習方式,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通過不同基礎學生之間責任明確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識、思維和能力上的互補,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動腦、動手、動口,在集體學習中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獲得相關知識,形成合作的理念,鍛煉了合作的能力,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還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促進班集體的整體認知水平.這種合作性學習,可以以小課題長作業的方式進行.小課題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作業的形式布置,即要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來完成.這一段時間可以連續幾周或者幾個月,這就是長作業,長作業是課題學習在課外的延伸.小課題長作業注重發現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在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同時,有助于激發其興趣,從而能自主地進行主動性學習.
三、轉變教學的評價方式
1.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數學學習的定性評價要體現學生對數學價值認識的提升過程;體現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優良學習品質的形成過程;既要注重學生思考方法和思維習慣的養成過程,也要注重學生參與數學學習,和同伴交流、合作的過程,更要注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反思與改進的過程.數學學習的定量評價是通過對學生完成一定量的數學習題、一張數學試卷、一個量化的分數去衡量學生的評價.從定量到定性,把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是數學教育評價的進步,是發展性的優化評價.
2.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傳統的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接受問題的答案,而對于學生如何獲得這些答案卻漠不關心.這樣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推理、假設的形成以及如何應用證據等,都被摒棄在評價的視野之外.缺少對思維的過程的評價,就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就不能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和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3.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的多元化
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以強調評價過程中主體間的雙向選擇,關注評價結果的認同問題,即如何使評價對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而不是結果本身的正確性,改變第一評價主體的現狀,加強自評、互評、他評,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不僅關注學生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的發展、對特性的認同,給予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接納自己,擁有自信.
總之,效率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教師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教學中只有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才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