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雨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導致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已成為我國現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的瓶頸。而社會生產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大量有機污染元素絕大部分是毒害程度大、生物降解難度大的物質,它們加大了后期處理的難度。因此加快對有機污染物的治理、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最大效率改善環境問題以及積極應用環境監測技術是當前工作重心。在科技手段日益發展的背景下,構建環境監測網絡、精簡監測管理系統則將成為我國推進監測系統建設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環境監測技術;現狀;發展方向
前言
我國現今正在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觀,其中,又以提倡生態文明為重點工作。環境監測是一種伴隨環境問題發展起來的環保手段。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國環境問題日漸嚴峻,加強環境監測技術建設工作已成為了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的重要話題。
1 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現狀
1.1 發展環境監測技術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時代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不變的命題,環境的治理和未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成為中國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過去的六十年間,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我國經濟迅速崛起,而重工業的發展無疑造成巨大環境危害,這些危害在醫療事業和環境治理日益興盛的今天開始搬上舞臺,甚至成為國際交往中協商合作的首要話題。而嚴峻的環境問題并不能由簡單的減少工業發展及依靠生態自我調節得以解決,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包括積極開發新型環境治理方案和運用環境檢測技術合理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將在生產發展中全面展開。通過物理和化學及生物手段對環境污染物質檢測和對環境質量跟蹤調查,環境監測作為環境管理和保護的前提是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及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大課題。
1.2 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目前取得的豐碩成果
在我國科技和信息飛速發展的推動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也得到了質的飛躍。相比美國和日本等科學技術發展較早的國家,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發展只有四十年,但在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的同時,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監測體系、環境監測管理制度都逐漸標準化,中國特色環境監測體系在國際間處于重要地位。在環境監測逐步大區域化、環境保護走入社會生活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對環境監測物質和科技投入不斷增強,遙感技術技術的運用和衛星同步傳輸數據等高科技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尤為發達。2015年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的研究進展使生態監測技術得到巨大突破,基于ZigBee的田間環境監測系統設計成型,GPRS與WEB技術在輻射輻射監測系統中的應用得到深入。各類環境監測工作包括污染源監測、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污染物總量控制監測,這些工作都已逐漸落實,并將數據分析準確用于各項環境治理措施的制定,環境監測技術已深入開展并實踐于生產活動。
1.3 對于環境自動監測的突破
目前資源自動檢測系統在城市質量自動檢測系統、地表水自動檢測系統方面擁有突出成就。其中空氣質量自動檢測至2003年共有603套,遍及208個城市,除去對SO2、NO2的監測,苯、二甲苯等特異型指標也加入監測列表中。我國水監測系統普及全國時,水自動監測系統也逐步跟進,在十五末,約有300座城市的地表水資源開始運行。水自動監測系統跨流域穿越各省實現了十大水系的水質監測并在相應時間內及時、準確的公布相關數據,各大環保城市都實現水質報刊周發行。在研究中,紫外光度法臭氧自動檢測、無線裝置設計、廣播中波轉播臺報警、基于Moudbus的環境智能檢測系統取得新進展,基于ARM和DSP的環境噪聲自動監測的系統已開始順利使用。其次,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生態監測系統、生物監測、周邊海域自動監測系統都不斷開發成熟,在經濟、科技發展及人民環保意識增強的助力中,我國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已初步形成。
2 我國環境檢測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2.1 構建環境監測網絡
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成熟,生產生活與先進的科學技術匹配開展成為必然要求,在社會科學文化的推動下,互聯網和GPS定位系統已逐步運用到環境監測中。環境監測網絡在部分發達國家已基本構建形成,網絡結構由于與機械大規模生產相適應為生產活動提供極大效益,但在我國工業化的時代構建環境監測網絡同樣必要。環境監測網絡不僅能準確、及時傳送并發布檢測數據,為有關環保工作順利開展的快速提供理論依據還能簡化環境監測管理系統,使環境監測活動效率得到提高,減少勞動力消耗,無疑降低了環境監測系統在普及和落實工作中的難度。我國在基于ZIGBEE和Mesh無線系統的開發研究和各類無線傳感裝置的建立工作中都取得不錯的進展,這將使環境監測工作逐漸完善并為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便捷。未來我國環境監測網絡的構建,不僅需要政府大量的物質投入,還要廣大知識分子重視環境監測工作,積極投身于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事業,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有效實踐,并為環保工作注入新鮮血液。構建環境監測網絡的必要性決定它將成為我國環境監測體系發展中的重要工作。
2.2 加強對有機污染物研究方向發展
有機污染物是在工業生產中人工合成的天然有機物和生物可降解的物質,它分為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會造成環境污染并對生態系統產生危害,同時可以生成更強的致癌活性。部分有機物具有持久性,對人類身體健康產生巨大威脅,加之有機污染物早已波及至南極陸地,有機物的治理尤為重要。我國目前的有機物污染主要集中在河流及周邊海域的治理,具有區域性,迫切需要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加強對有機污染物的治理及研究。環境監測作為環境治理的向導,必須同時跟進,加強對有機污染物的監測及有機污染物治理成效監測,確保有機污染物的治理方案的準確性。我國有機污染物的治理應投入更多的科學力量,將研究方向擴大到廢氣及土壤的污染物治理中。
2.3 監測管理向實驗室管理系統的方向發展
在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不斷發展中,人們對環境工作逐漸重視,監測管理體系日漸完善,但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仍然較為明顯。由于環境監測中許多工作較為繁雜,監測數據偶爾不夠真實和及時,環境治理工作也因此出現部分誤差以至于環境繼續惡化,監測工作無法準確及時就失去原本的用意。在監測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中,引進專業能力較強的人才,使現場監測數據更為準確,向實驗室管理系統方向發展是最佳解決方案。與現行實驗室基本體系相比,監測管理體系需要進一步改進以適應其自身特征,因此監測管理制度要進一步改進并在實踐中完善。科學化的監測和數據處理要求管理制度精簡化,而自動監測系統又為實驗室管理系統應用于監測管理提供了可行性,未來我國監測管理實驗室化就將成為必然趨勢。
3 結束語
自然生態已因為人類不合理的利用開發受到極大損害,現階段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都極為嚴重,我國處在環境尤為惡劣的工業時代,加強環境治理并科學發展經濟迫在眉睫。環境監測工作能減少環境治理工作的錯誤,有效預防因環境污染導致的自然災害,并對未來環境發展起到初步預測的作用,同時可以增強人類環境保護意識。只有有重心、科學的建設環境監測事業,才能使我國在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中達到國際領先地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趙然,崔再斌.中國環境監測的現狀及其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6).
[2]康曉風,于勇,張迪,等.新形勢下環境檢測科技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環境監測,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