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朱濤 周杰 劉佳 蔡百川



摘要:高職院校的校園標示設計應當充分體現職業性。職業性特征可用從產業特征、專業設置、校企合作、職業崗位、職業精神等方面,以特定設計法或融合設計法進行設計。本文以高職院為例,提出了一些職業性設計示例。
關鍵詞:高職院校 宣傳標示 職業性 設計 示例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注重和體現職業性。校園宣傳標示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和載體,宣傳標示的設計應充分體現職業性,形成別具特色的職業教育形象展示。
1.宣傳標示職業性設計的切入點
高職校園宣傳標識的表現形式包括景觀標識、媒介標識、導向標識、形象標識、宣傳用語等。要在宣傳標示設計中充分體現職業性特征,可以從以下方面切入:一是以專業對應的行業產業特征。二是以適應區域經濟結構狀況的專業設置。三是以體現深度校企合作的校園文化。四是以職業崗位及崗位群特征。五是以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因此,在高職院校宣傳標示的職業性設計,必須要切合地方產業特征和校企合作特征進行思考。就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而言,則是要切合宜賓的產業結構特點和本校的專業特點進行設計。
四川省宜賓市是全國主要的白酒生產基地之一,是四川最大的綜合能源基地、重要的機械制造基地和化工輕紡基地。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365”發展戰略提出要建設“三大中心”——全省物流商貿中心、川南金融中心、川滇黔區域交通樞紐中心,打造“六大基地”——名優白酒產業發展基地、綜合能源深度開發基地、重大裝備機械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輕紡基地、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確定了宜賓的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宜賓職業技術學院是宜賓市政府主辦的一所高職院校,是全國100所骨干高職院校之一,是一所以工科為主,農工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地方高職院校。學院適應宜賓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開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從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上,著力適應“2365”發展戰略建設生物技術、釀酒、物流、茶葉、旅游、財務管理、機電一體化、數控、模具、化工等41個專業。學院結合宜賓實際,與世界知名企業五糧液集團開展校企合作,政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二級學院——五糧液技術學院,重點從機電、物流、生物釀酒等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探索出一條校企合作辦學的職教新路。
2.設計方法及設計示例——以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高職院校宣傳標識中融入職業性特征的設計方法分為兩大類,即特定設計法和融合設計法。
2.1特定設計法
特定設計法是指專門設計一些實物來直接展示職業性特征。特定設計法目標明確、意蘊明顯、視覺沖擊力強。
設計示例1:浮雕:古道茶香。茶產業是宜賓重要產業之一,茶葉專業是宜賓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專業,是央財支持的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重點建設專業。本浮雕設計將結合地方產業和專業設置結合起來。如圖1
設計示例2:圓雕:觥影流光。在校園依山之處建設,體現宜賓悠久的酒文化、興盛的酒產業,也體現出釀酒專業特點,職業性與藝術性兼容。如圖2
設計示例3:在校園合適的地方制作職業形象群組,可做成浮雕或人物雕像,直接展示出職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同時也可體現出專業特征。如圖4
設計示例4:體現專業特征的景觀小品。在校園與相關專業有關的位置(如教學樓、實訓場地等)設計制作景觀小品,既美化校園,又體現專業,還具有指向性。如圖5
設計示例5:大師展示墻,可為浮雕或者人物圓雕。將學校優秀教師和企業技能大師、能工巧匠塑造出來,體現尊師重教的教育氛圍,也體現對精湛技藝的弘揚和提倡。如圖6
設計示例6:學校的VI設計(部分)。如圖6、7
2.2融合設計法
融合設計法是指在一些功能性宣傳載體上巧妙地融入職業性特征。融合設計法立意含蓄,不露痕跡,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設計示例7:將職業性融合在院系、專業宣傳廣告載體上,可使用在墻面或是宣傳欄、宣傳展板等。如下圖為建筑類院系及專業的基本情況介紹。如圖8
設計示例8:將專業特點融合在學生表彰或展示欄上,在宣傳先進的同時體現職業和專業特點。下圖為工科類專業優秀學生展示墻。如圖10
設計示例9:將職業特點融合在宣傳欄中。如顯微鏡造型的宣傳欄體現了分析檢測專業、以竹子為支架的宣傳欄體現了旅游專業。如圖10、11
設計示例10:將職業性融合在實訓室場地標識中。如算盤造型的會計類專業的實訓室標識。如圖12
設計示例11:將職業性融合到校園導向標識中,如為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五糧液技術學院校區設計的兩種導向標識,分別融合了機電制造和白酒釀造的行業特征。如圖14
設計示例12:五糧液技術學院是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與五糧液集團共建的校企合作二級學院,其logo設計將雙方logo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結合。如圖3
參考文獻:
[1][加拿大]讓·格朗丹.哲學解釋學導論[M].何衛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瑞士]C·G·榮格.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系.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見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判》.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3]教育部等六部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Z].2014.
[4]朱濤.地市級城市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5]梁德友.職業性與倫理性:高職校園文化開展的兩個向度[J]. 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07(15):33-35.
[6] 俞欽博,葉欣,王娜.高校校園標識導向系統的設計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5(4):37-38.
[7] 張波.高職院校導向標志探析[J].科教文匯,201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