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雪華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日趨成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經濟增長逐步由主要依靠生產拉動向依托消費拉動轉變。政府制定了各種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居民消費,擴大內需。因此研究居民消費水平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就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居民消費 經濟增長 關系
1、導言
在宏觀經濟中,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出口需求一起,構成了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它們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而在這三駕馬車中,消費的作用又是最重要的。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作為最終需求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對生產的正常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在總消費中,居民消費又占絕大部分,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力量。因此,我們對消費問題研究的出發點也是對經濟增長的關注。
2、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理論概述
2.1消費的定義
消費是人們通過使用消費品滿足需要的經濟行為,消費包括消費者的需求產生原因、滿足需求的方式等等。
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消費是某時期一人或一國用于消費品的總支出。嚴格地說,消費應僅指在這一時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消費品。但在實際上,消費支出包括所有已購買的商品,而這其中許多商品的使用時間要遠遠超出考察時期。
2.2經濟增長的定義
庫茲涅茨把經濟增長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需要的制度政策的相應調整基礎上的。”簡單來說,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持續增長,可以用一國GDP的增長來衡量,另一種說法是指人均產出量的持續增加。
2.3研究居民消費行為的意義
2.3.1居民消費行為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之一
居民消費行為在經濟范圍看屬于微觀經濟范疇,居民消費能力的波動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居民消費能力高,國能生產總值也高,必然帶動我國經濟的增長。可以說,居民消費行為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對居民消費能力的研究,也就是對我國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2.3.2居民消費行為是中國經濟增長最有利的推動力
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居民勞動能力的提高,而居民勞動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保障居民生活起居的消費能力的提高,所以居民消費行為提高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是中國歐經濟增長最有利的推動。
2.3.3居民消費行為是中國經濟政策的直接產物
隨著對居民消費能力研究的深入,逐漸發現,居民消費有助于提高本國GDP,會對本國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中國經濟政策發生轉變,降低儲蓄率,鼓勵居民消費。可見,居民消費行為是中國經濟政策的直接產物,對于本國經濟增長具有十分直接的影響。
3、新時期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有著重要影響,為了更好地掌握我國新時期的居民消費特點、變動趨勢,我們需要進一步實現對消費結構的考察、探索,這樣更有助于提升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市場優化,正確處理供需關系。除此之外,通過這些評價、分析,有效地對國家產業的結構進行衡量,檢驗市場中的供需關系,對于市場調整也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消費結構是供需之間的產物,合理的消費結構可以有效地調整二者之間的關系。消費結構變動隨著供需關系的變動而不斷變化。同時,一定的消費結構又會影響到供需關系的變化。所以,二者的影響是相互的。
實現對消費結構的考察,不僅可以有效地實現對消費需求的滿足,同時還可以考察消費的特點和趨勢。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考察的是人民在生活需求上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以及在消費形式上的支出比例。例如當下的居民消費形式中,支出比例較多的是服裝、日常用品的消費品,而食品消費已經由了明顯的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人民在恩格爾系數上已經體現出了生活質量的優化。這也體現出了供應條件的改善對需求質量、食品支出等方面的調整和優化。這也體現了在社會主義環境下,我國市場導向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4、優化新時期居民消費結構的策略
4.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市場是一個靈活的手,它是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的主要途徑。國家調整經濟結構,就是將落后的生產力、生產方式淘汰,培養與社會發展趨勢相符合的新興生產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想實現以上目標,就需要開發與現在適應的、未來會需要的產品,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除此之外,還要加快主導消費品的轉型,創以此促進傳統消費品向更具現代化標準的消費品上過渡。
4.2提升居民收入
當下我國地域之間的收入不平衡,最明顯的一點在于城鄉差距的擴大,城鄉消費水平逐漸拉開。所以,加強對城鄉市場改革,這是優化、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戰略調整上要結合城鄉之間的消費斷層,來凝結新的消費動力,發展農村地區的市場建設,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近些年有了顯著成效。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相比,我國的社會制度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改善需要從規范、平等兩方面入手。實現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提升、企業性保障制度向社會性的過度。實行個人賬戶、社會統籌之間的協調,完善社會資金保管辦法,更好地實現對居民的失業、養老、醫療方面的問題解決,以此來促進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讓其能夠有更多的消費能力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改進,還需要通過大力宣傳,讓廣大居民能夠充分地相信新體制下對居民生活的改善。讓居民充分地體會到新時期居民消費結構優化政策所帶來的美好,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以此來實現消費結構中對動力的調整。
4.4推進多樣化的信貸消費
物價的上漲始終處于一個較快的水平,這種情況下,金融風險始終居高不下,這就導致居民對于擴大消費更是缺乏信心。一方面,信貸消費中的貸款利率始終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的城鄉居民消費更普遍于傾向固定資產的投資,這更不利擴大內需。居民的收入與通貨膨脹之間的矛盾,存在著巨大的負面影響。居民收入通過短時間內的累積,仍然不能滿足擴大內需的市場要求。根據上述問題,國家應積極調整政策,通過靈活的金融政策,帶動信貸消費,支持信用支持性的超前消費,這樣可以有效地化解產品積壓、消費動力不足的問題,進而拉動內需,使得消費對經濟有一個良好的推動作用。
結論
綜上所述,過去由于我國處于發展初期,經濟增長較快,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光靠投資和進出口來保持經濟增長已經很難實現。應逐步提高消費在內需中所占比重,提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改變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失衡狀況,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正視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內需才是目前可以預見的解決之道。相信對居民消費能力的鼓勵下,我國經濟將重新平衡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使我國經濟達到更加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崔海燕.我國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差異研究[J].技術經濟,2011,02:98-101.
[2]劉夢.我國居民消費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3:14-16.
[3]劉郁蔥.論中國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基于動態關系的實證研究[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