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娟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理念正在逐漸更新著教師的教學觀。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課中有境”。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應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或生動的學習環境,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潛能,使學生真正“卷入”教師所預設的有效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技能與相應的數學思想及數學方法。
【關鍵性】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策略
一、巧妙導入,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
導入語是一節課開始時教師為引入新課所說的話。導入語不僅為教學過程定下基調,確定好教學的邏輯順序,而且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一步。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教師在設計導入語時,要把它與教材的重點、難點等因素聯系起來考慮,使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開場白中迅速定向,進入對教材重點的探求。當老師的話語,像淙淙的小溪一樣流進學生心田的時候,就會撥動學生的心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鼓起他們學習的風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巧妙地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比如,在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作圓時,不是直截了當講方法,而是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問題:一個圓鏡子破了,現在只有邊緣的一塊碎片,根據它,你能制造出一個和原來的鏡子一模一樣的鏡子嗎?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問題。另外,通過以上方法引入,還讓他們感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數學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數學問題情境的“學生化”,能夠使數學情境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之中,從而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性。例如,新教材在講解統計知識時,很多都創設了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例子,讓學生懂得了辯證地看待成績,學習從各種角度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以及有理有據地做出自己的個性化判斷。
二、既關注“生活化”,又突出“數學味”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于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貼近生活。例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教材生動地創設了拉面師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師傅將一團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長條后,手握兩端用力拉長,然后將長條對折,再拉長,再對折,每次對折稱為一扣,如此反復操作,連續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這里,既可以讓學生看到活生生的數學生活,又可以領悟到生活中的濃濃的數學味。
“情境的數學味”一個重要體現形式就是基于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來創設學習新內容的情境。例如:負數的教學:我們既可以從生活中出現的負數的形式來創設學習情境,比如:天氣預報、電梯的樓層、銀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但我們也可以從數學本身的知識基礎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口算2~1,接著出示1~2,結果是多少呢?這樣從數學認知的沖突中引進學習新知。
三、初中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幾種方法
1.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學習是以一切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為出發點,所以知識的引入只有在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才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建構。簡單地說,就是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教師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展現知識產生發展的實際背景,設法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新舊對比,同化新知識,從而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2.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數學課堂上,教師設計恰當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學生會倍感親切,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打開思考的閘門,發掘創造的源泉。
如創設問題情境:汽車站入口處常常會在墻上1.1m、1.4m處各標上一條紅線,小朋友進站時,只要走到這里腳跟靠墻站立,看看身高有沒有超過免票線,或者半票線,就可以決定這個孩子是否需要購買全票。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問題解決的依據和方法是什么,從而引入線段大小的比較的學習。
3.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時,精心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分析探究,對問題作出解答,可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初中數學中有一類氣象預報、航行、建橋、測量等帶有工程設計屬性的應用問題,解答時常需要應用圖形特性,根據三角形、圓、等積變換等幾何知識求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通過建立適當的幾何模型,使問題順利解決。
4.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主動探究來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學時,教師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動手,在活動中由學生自己去探究,這樣有利于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數學興趣和探究精神。
5.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聯系進行聯想來創設問題情境
“要聯想有沒有做過類似的題目,有沒有做過條件相似的題目,有沒有做過結論相似的題目。”“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利用好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對比或者類比,充分進行聯想,就可以創造出很數學的問題情境。
6.從引發學生觀念上的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狀態不斷遭到破壞,并不斷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所以教師應當十分注意如何去引發學生觀念上的沖突,打破學生原有觀念上的平衡。
7.講述數學典故來創設問題情境
歷史上的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無論設計什么樣的情境,都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對數學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對數學就會產生良好的情感與態度。在數學教學中,數學問題情境應當滿足兩條:一個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適合做數學課程與學生經驗之間的接口;另一個是能成為學生應用數學和作出創新、發現的載體。依照這個原則他把問題情境分成:現實的、虛擬的、學生知識儲備和經驗中已有的三類。由此可見,問題情境不一定就非得是生活里面有的真情實景,有時候情境也可以是很抽象的。隨著學生身心的不斷發展及學校數學內容的抽象性的不斷增加,教師所創設的數學情境可能應更多地立足于數學內部本身,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可見,數學問題情境并不只是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虛擬的,也可以是數學等知識的。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取新知識的問題性思維過程。解決問題首先要提出問題,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難處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證明,而在于沒有公式之前怎樣去找出公式來。”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個環節,都應該十分重視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