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民
【摘 要】計算機課程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因其需注重實踐這一特點,目前的中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學以致用”。
【關鍵詞】中學;計算機教學;教師;學生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課程已成為各中學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成為中學課程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學計算機教育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對中學計算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進的、適當的計算機教育方法在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學生計算機素質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前中學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
縱觀各種計算機教育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發”;注重“圈養”,忽略“放生”;多采取“包辦”為主,少進行“自主”教育。因此,雖然在短時期的考試中學生成績不錯,但是卻給學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與迷惘。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內涵,知道知識點卻不知如何應用知識進行實踐操作。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卻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可以說是計算機教育的失敗。
二、計算機教學探索
(1)提高教師素質。計算機教師要培養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和獲取網絡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時代的社會需求對具體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學到終身教學的轉變。計算機課程的特點是知識更新快,所以教師必須隨時了解當前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情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除了具備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外,教師還需要有比較深厚的人文修養,讓自己和學生充分了解和應用計算機這種特殊的文化意識,這樣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才不會停留在枯燥的內容講解中。
(2)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網絡的發展,對傳統的教育形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學生可以借助網絡利用最好的學校、教師、課程和圖書館進行學習而不必受時間、地點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為了適應教學的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完成教育觀念的轉變,把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轉變到以學為中心的方式上來。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探索無論對教學內容的考慮還是教學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內容上,我們應該充分考慮計算機基礎的實用性。怎樣讓學生樂意學然后能主動使用?
在完成計算機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養學生通過網絡獲取需要的信息,增強自身的再學習能力?為了達到這些教學目的,教師就需要在內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選擇。同時,教育理論的發展也給我們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的教學不再是“填鴨式”,而是開放、以人為本的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怎樣讓學生充分地掌握和應用計算機的方法和能力?在知識的傳遞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模式中,我們應該從學生出發,選擇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
(3)培養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的,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較強的延續性,對某個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稱為興趣。學生有興趣表現在他們有主動了解、積極探索的愿望,不惜時間,不怕困難,可以集中較長時間注意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把握學生的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是關鍵。大量的調查表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感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只是對“電腦”本身的興趣,他們的目的在于玩游戲、聊天等,而對老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枯燥無味。因此,就出現了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卻不喜歡信息技術老師的現象。針對這種教學現象,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等方面入手,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正確引導學生,使其對“電腦”的興趣發展為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教學應教會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初次接觸某一應用軟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夠了,不要要求學生一下子學得很深。在以后的進一步的教學中,肯定會遇到新的運用要求,學生就會感興趣,自己便會主動地深入學習,這就是“學以致用”了。
(4)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親自實踐中品嘗艱辛和樂趣,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操作能力。中學計算機課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上機實踐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機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許多學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問題,通過上機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學中,教師不要總是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況下,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師要有新觀點。并且在組織學生上機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設計一些連續的作業,有目的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在課余時間設計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難度的作業,這樣能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
(5)采用分組分層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課,學生默默地聽。而中學計算機教學強調教學過程的互動和實踐,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長時間的觀察,以及面對面的交流,搞清楚學生的需求,對學生需要和意見進行總結,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曾經在教學時,使用分組教學法,但沒有注意到組間異質,導致教學試驗任務出現了問題,一些小組在迅速完成任務之后,無事可做;一些小組則在不停的操作鍵盤和鼠標,卻不見有任何進展。長此以往,導致成績較差的學生向著“破罐子破摔”的方向發展,強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為此,筆者將分組進行了調整,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通過重新分組之后的學生,競爭和合作的精神得到大大激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逐漸變的頻繁起來。自己布置下去的任務都能完成,并且所需時間差不多,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學生的整體成績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6)活躍教學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緒。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往往與課堂氣氛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各種課堂知識,還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藝術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調動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融入教學過程中去。可能有些教師認為計算機課程作為一種純操作的課程,大部分都是些操作步驟,沒有什么情感不情感的。筆者以為教學過程不能只能看到教學的一方面,教師完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詢問學生的創作思路這種日常交流,讓學生們對老師更加熟悉,更加親近;進而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對于一些好的作品給予夸獎,從而提高他們的信心,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引入設問,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消除長時間學習產生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
計算機課程作為中學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可發展空間是非常廣闊的。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理解該課程學習的意義,讓他們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份學習的熱情與新鮮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開設該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肖興宇.創新教學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M].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士鳳.中學計算機教學之我見[M].科技資訊,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