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軍
【摘 要】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針對農村中學的學生現狀,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嘗試了分層教學,以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開發。
【關鍵詞】素質教育;分層教學;農村中學;閱讀
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新課標”要求改進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要邁好這一步,首先就應該承認學生的差異。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少數尖子撐場面,多數學生作陪客”的被動局面,采用“區別對待,分層施教”的教學策略,讓每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提高他們的有效參與度,從而逐漸縮短學生之間在認知領域方面的過大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自己的水平線上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目標分層,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激起參與的興趣
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沒有興趣的強制性教學,勢必會扼殺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自然不會樂學。只有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建立具體適當的學習目標,才能使他們變“被動式接受為主動式探求”。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客觀的差異,采取目標分層遞進的辦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循序漸進的可接受目標,可以增強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信心,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課的教學,在對典型事例進行分析、感受時,就可以圍繞重點訓練項目制訂總目標和分目標。總目標為:學習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出的分目標:①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內心活動;②身臨其境,通過人物所處的環境、動作、語言、神態體會內心活動;③將心比心,通過第三者的內心揣摩和人物所處的環境,動作、語言、神態體會內心活動,進而體會他們的高尚情操。這些目標層層遞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基礎按分目標選擇。這樣做,使教學效果及學生參與達到最佳,尤其使基礎較差的學生覺得我能悟出,讓中等生感到我能行,滿足優等生試一試就會成功的愿望。
二、訓練分層,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參與的機會
基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智力因素的差異,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便有強弱之別。在閱讀教學中采取分層訓練的方法,既要有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基本要求的統一尺碼的訓練,又要有因人而異訓練的兼顧。
1.分層次“訓”,異步參與
在閱讀教學中,“訓”要有價值,課堂提問則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問得“合時宜”能燃起每個學生思維的火花,疏通其思維的流程,進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一步達成同一訓練目標。例如: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讓學生畫出“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示意圖,更好地、更直觀地理解新聞的主體內容。交流示意圖時,教師有意識先請中等生到黑板畫圖,他畫出渡江的示意圖。然后又請優等生補充修改。最后再請基礎較差的學生照示意圖進行解說。這樣,全班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達到“異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有側重“練”,同步參與
每個學生所處的“最近發展區”是不同的,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設計“練”時有所側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練”。例如:教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設置這樣幾個爬坡似的練習題:①鞏固題:要求學有困難的學生找出這篇新聞的結構五要素(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想一想,它們一般位于新聞的什么位置;②提高題:要求中等生想一想這篇新聞是怎樣以簡潔的語言報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壯闊的場面的,進而體會新聞的特點;③發展題:要求優等生根據所學的新聞知識,以“新學期新面貌”為標題,寫一篇報道開學第一天情況的新聞。這樣的設計,既避免了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又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全面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效率。
3.搭階梯“訓練”,全程參與
例如:分段教學、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是小學時閱讀能力要求,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記敘文單元教學對此有涉及、復習,教學《背影》一課的分段時,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1)引思:讓學生充分發言,展示各種分段結果,延時評價。
(2)促思:要求學生各抒己見說出分段依據,每個學生用心聽,認真思考各種意見的理由,準備談看法。
(3)深思:說說通過這篇課文的分段,學到了哪些關于分段的知識和方法。
(4)運用:在學生初步掌握按地點和根據課題意思分段這兩種方法后,讓學生從第一單元課文中各找一篇,分別作兩種分段法的例證。
老師在此巧妙地架設語言訓練階梯,活化訓練過程,有效地促使了每個學生都回憶并進入經歷學習分段的全過程,老師也可以借此了解學生語文閱讀的基本能力。
三、評論分層,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參與的樂趣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成功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以不同起點為標準的相應評價照樣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利于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保持他們良好的心態和學習的自信心。
1.評價分層與目標分層相結合
分層評價與分目標相適應,能較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性。例如:基礎較差的學生一但達到分目標的要求,教師適時的肯定、適度的鼓勵性評價,會成為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催化劑;又如: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對平時少發言的,只要有說(不管對或錯),就給以掌聲鼓勵;對發言中的同學,只要有一兩句自己聽了覺得好或精彩的,就可以以掌聲表示贊同或鼓勵,讓學生樹立起更強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促進學生相互討論切磋。
2.評價分層與相互學習相結合
在閱讀教學時,應注重在教師指導下,依據恰當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相互評價。例如:一位教師教《東郭先生和狼》一課時,當教師讓學生們談談對老農的認識時,有一個學生說:“我以為光說老農聰明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老農善惡分明。如果說老農聰明,東郭先生是個讀書人,應該更聰明。他所以糊涂,根本原因是善惡不分。”這段回答很有水平,按常理教師應該大加贊揚。然而這位教師不露聲、色的地說:“大家認為剛才這位同學回答得怎么樣?”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回答得好,他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的說:“他能把東郭先生和老農對比著分析。”這時,教師笑著說:“這位同學回答得很精彩,剛才同學們評得同樣精彩,這說明不少同學已經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讀書方法和對比分析的方法。”這種相互評價,有利于形成寬松的氛圍,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有助于學生取長補短,掌握語文知識,同時培養和提高了鑒賞能力。
總而言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目標分層、訓練分層、評價分層,完全符合“新課標”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建議,又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時的某些心理障礙,激發學習欲望,逐步形成學習活動時的最佳心理發展過程,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參與度,大面積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田永江.分層教學在模塊教學中的作用.《中國教育科研與實踐》,2005.6
[2]鄭興良.初中語文分層教學初探.《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