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潔
【摘 要】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教育包括安全教育、責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而思想道德教育才是歷年來最受學校重視的。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總體來說還是健康、向上的。本文將對中學生思想教育發表幾點愚見。
【關鍵詞】教育;思想道德;學生
一、引言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發育后期和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初期,處于這個階段的他們,各種觀念并不成熟,容易產生各種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因而,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教育尤為關注的重點。
二、中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
1.功利性強,有自私趨利的傾向,缺乏責任意識
表現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明哲保身。如在車上看見小偷,有部分同學會表現為裝作沒看見;有部分同學會表現為提高警惕看好自己的東西;有部分同學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有的同學也會選擇“有償幫助”。
2.依賴心理較強
部分同學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強,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在遇到困難時,都會選擇依賴自己的父母。依賴心理會使他們缺乏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獨立意識等。這會讓他們以后在魚目混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時,輸在起跑線上。
3.缺乏正確的是非、善惡觀
有些中學生受社會上不良風氣和影視作品的影響,不能確立正確的是非、善惡的評價標準,把本來錯的看成對的,丑的看成美的。很多中學生把“哥們兒義氣”看成真正的友誼,把“社會上的大哥”看成真正的英雄,進行盲目崇拜并加以模仿和追隨。
三、中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1.學校教育只追求表面
部分學校表面上說的“教書育人”,實則只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忽視了對中學生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等傳統美德的培養。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
2.家長行為不當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和處事方法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部分家長“吐字成臟”,孩子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相信孩子的語音行為也不會文明;部分家長在大街上隨地吐痰,相信孩子的行為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3.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
現在的社會充滿機遇、挑戰和正能量,也充斥著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比如這幾年影響廣泛的“扶不扶”現象,事情的處理結果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社會觀。“受傷老人”事件最后以老人實事求是和衷心感謝結束,否則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惡性陰影”。
四、中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對策
1.弘揚傳統美德,營造正確的社會輿論氛圍
首先,政府與社會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化社會正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具體的教育活動,如加強公民尤其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建設,培養青少年的社會榮辱觀等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認識,使廣大青年能明辨是非,自覺踐行社會公德。其次,要大力整頓媒體和網絡。國家要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規范大眾媒體和網絡,使其充分發揮積極性影響、限制消極性影響,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發揮良好的作用。
2.發揮好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功能
中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精神動力和輿論氛圍。如果說“育人”是學校的“骨”和“筋”,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學校的“氣”和“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服務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充分利用學校特點,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 強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圍,努力做到“環境育人”。利用學校的各類宣傳工具,營造良好的學習文化氛圍,優化學校育人的人文環境。豐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優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內容上,要以<<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提出的要求來規范中學生,逐步培養他們的榮辱觀和愛國精神、團隊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方式方法上,力求做到多樣化,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以取得實效為佳。
3.充分發揮教育課教師的作用
教育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專門課程,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發揮主體作用。在課程改革和品德教育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首先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以人為本,以探究的、互動的、研究性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其次,要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注重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訓練,使教育實現知行統一,努力把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知識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在的道德發展需要。
五、總結
中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好壞關系到國家前途、民族興衰的大問題,注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緩。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環節密切配合,節緊密協作。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參與,齊抓共管,充分發揮整個社會的整合功能,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確定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優化社會育人環境,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