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珍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在當前形勢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原因及背景做出分析,認識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及各方面因素,抓住關鍵,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習近平指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祖國的未來屬于下一代。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但目前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從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現狀入手,分析原因及找出解決措施。
1 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
1.1青少年民族意識淡薄
現在一些青少年把偶像明星當作他們的精神食糧,把網絡游戲當作他們的業余愛好,這些消磨意志的活動,使他們不求上進,不思進取。再加之平時沒有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歷史知識極為貧乏,對于民族英雄知之甚少,民族意識十分淡薄。
1.2青少年傳統道德觀念逐漸弱化
許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識薄弱,是非觀念不清,社會責任感淡薄和社會公德心弱化的現象比較突出。中小學生在公共場合違反交通規則、隨地吐痰、亂扔雜物、損壞公物等行為大量存在,一部分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崇尚自我為中心,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差,信仰缺失,誠信意識淡薄。生活奢侈,缺乏勤儉節約、自信、自尊、頑強、獨立感和進取精神。
1.3青少年法制觀念淡薄
由于青少年的年齡特征,是非辨別能力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習氣,有些學生在校頂撞老師,欺壓同學;在家蒙騙家長;在外和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聚眾滋事,打架斗毆。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給社會造成了不安定因素。還有一些學生膽小怕事,受到不法侵害退避忍讓,滋長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
2 青少年思想道德問題存在的原因
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進一步改進和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基礎。
2.1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些家庭氛圍不和諧,家長文化素養低,管理方式粗暴,家庭成員之間缺少情感交流,給青少年心理造成障礙。隨著離婚率上升,單親家庭急劇增多,農民工外出打工多,“留守”孩子與父母團聚時間少,父母或托管人對孩子管教不夠。這些孩子從小就缺少家庭的溫暖,心理遭受嚴重創傷,情感失落,過早感受了人間冷暖。有的家長采用溺愛縱容的方法,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力爭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導致孩子產生虛榮、攀比心理。有的父母利用物質、金錢刺激孩子,使孩子學習動機出現偏差。
2.2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力度不大
雖然學校開設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校本課程,每周也開設了班隊會課程,制定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計劃,但由于對分數的片面追求,質量問題被擺在學校一切工作之首位,領導深入一線抓質量,教師埋頭搞教學,學生被一大堆枯燥的作業所包圍,因此,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進行得不夠深入,沒有達到上下一起齊抓共管的力度,所以效果不顯著。
3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措施
3.1全社會行動,凈化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風尚和道德氛圍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和人格形成起著巨大作用。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貫徹實施,上級主管部門加強了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特別是對網吧進行專項治理已初見成效,校園的周邊環境得到了凈化。國家也正下大力氣打擊兇殺、暴力及一些非法出版物對少年兒童的負面影響,各方面一起行動,努力為少年兒童提供健康的文化產品和輿論氛圍,得到了廣大少年兒童及其家長的擁護。相信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全社會支持、關心、參與凈化少年兒童成長環境的濃厚氛圍,將大大促進少年兒童活潑、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培養。
3.2學校下大力氣,更新教育觀念
學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健康的學校教育,應堅持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把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擺在第一位。因此,學校要認真落實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項任務,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減輕課業負擔,逐漸建立德育學科的評價體系和監測制度,抓住改革課程設置、教材教法和考試評價制度三個環節,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把德育工作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努力實現家庭學?;樱餐龑W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3.3創設寬松的家庭氣氛
人們常說:“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可見,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鏈中重要的一環。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他們的心靈最早如同一張純潔的白紙,如果早期家庭教育良好,要抓住關鍵時候及時進行教育,容易取得較大的成效,從而為青少年的將來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抵御社會不良因素對孩子的影響,讓他們在愛的家庭氣氛中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少年兒童只有在學校、家庭、社會的關愛和正確引導、教育幫助下快樂成長,少年兒童的犯罪率才會大大下降,和諧安定的社會秩序才會有所保障,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才會取得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吳德剛.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