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教育的宏觀環境非常支持大學國際化。大學國際化是辦學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收的大好事情。它既可以引入優質的國外高等教育資源,解決國內高中畢業生上名校的難題,亦可以引進世界高水平的教師、學生、課程和管理制度。大學國際化首要的便是如何提升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價值。
【關鍵詞】國際合作教學;核心因素;價值提升
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教育部共批準設立2376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參與舉辦的高校590所,在校生規模55萬人,高等教育階段畢業生超過150萬。其中有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溫州肯恩大學、昆山杜克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獨立機構有9個。在將國外著名高校“引進來”的同時,本土高校也開始了“走出去”的步伐。
由此,我們看到中國教育的宏觀環境非常支持大學國際化,并且在2016年以前,已經逐步實現了大學國際化。大學國際化是辦學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收的大好事情。它既可以引入優質的國外高等教育資源,解決國內高中畢業生上名校的難題,亦可以引進世界高水平的教師、學生、課程和管理制度。
大學國際化的表現形式,首要的便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一邊用最低的成本實現中西合并教學,一邊提高了中國畢業生上名校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中國教育領域的宏觀環境提供了國際合作項目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它不再是民辦私人企業,不再是學生無可奈何的備用選擇,反之,它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幫助實現了教育的改革。
中國的教育管理部門已經發放越來越多的通行證讓大學和高校創辦國際合作項目,僅從微觀環境來看,我們可以把這些機構的核心因素分為:院校負責人、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和硬件設施。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不完善都會導致這個機構的失敗,而這里的失敗是指該機構是否可以發揮其價值。
例如:成功讓學生與國外院校接洽。它看似非常表面,也許它會被定義為順利把學生送出國。然而,僅僅做到表面一點,那么院校與普通留學申請中介機構毫無兩樣。遵循教育改革對這些機構的期許,那么這些院校就必須從前面提到的四個核心去完善整個機構的設立。
第一,院校負責人。這個具有決定權的人選一定要兼具教師的經歷和管理層的素質水平,它可以保證這個角色能處理課堂教學的問題,也可以處理整個機構流程的實施,缺一不可。
第二,師資力量。許多院校都實行引用外教來加強學生對國際化教學的認知,然而,我的受教育經歷告訴我,這些外教并非都是專業教師,如果不是以教知識為目的,那么我建議這些非專業的外教最好只存在于外語口語練習的課堂。以藝術院校為例,這些機構會從大學聘用老師任課,這其中不缺乏經驗和技術一流的教師,在手工技術上無可挑剔,他們可以提供給學生最好的技術向導,這是非常積極的一面。不幸的是,在學生的眼界與思維這一堂課,也是銜接國外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一堂,這些機構往往沒有做出最正確的決定或者監督的作用。
我曾經在中國某高校的國際項目里有過三年服裝設計學習經歷,最重要的一堂課,設計,個人而言,以失敗告終。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學生都期待這是一堂與眾不同的課,也許它會刺激到我們大腦里從未開放的一個領域。然而,這堂課混雜了繪畫,設計,服裝史,藝術欣賞等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內容。試想在短短一學期里,把這么寬廣的內容放在一堂課上,實在有些牽強。
第三,課程設置。作為一個大膽的建議,我認為國際項目應該從語言,專業,國外環境學習來劃分。語言當然包括寫作,聽力,口語,閱讀等等,目的一是達到國際語言考試錄取標準,二是保證學生在出國之后可以順利適應不同語言的學習和生活。專業是非常需要細分的一項課程,比如前面的例子,即使是同一個老師,如果把繪畫,歷史等內容單獨設置為一個課堂并且有理有據的去安排內容,效率明顯會提高。手工技術的掌握加上思維思考的變化一定會造就一個高素質的藝術類學生。
第四,硬件設施。作為藝術類院校,硬件設施是絕不可忽略的一項,每個機構里最起碼保證要有一個專業工具的銷售點,足夠學生完成作業的專業桌椅,數量充足的工作臺(珠寶設計的切割臺,服裝設計的縫紉機和人臺等等),這樣才可以保證學生的課業不會被不必要的因素影響。
結合宏觀與微觀的環境條件,我們可以看到師資是非常敏感的一個環節。無論是反饋教育改革的結果,還是培養真正的優質留學生,教師這個角色都太敏感。
這里,我們從主觀和客觀的因素來探討。
首先,滿足主觀因素的國際項目教師,首先他們要具備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靈活的教育觀,責任永遠走在第一位,不可以把出國率放在第一位而忽略教育的實質。而這一點,一方面需要機構在聘用時有一個專業的考量,并且在任課期間細心的詢問學生的意見反饋。
客觀因素來說,我個人贊同機構首先考慮有留洋經歷的教師,除了純手工的課程,所有其他的課堂如果希望學生能更好的得到國際化教育,那么有著留洋經歷的教師便可以把經驗更好的綜合在教學上,這其中,與語言水平無關,而更多的專注于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更迅速的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便于學生出國后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回歸到教育學的原始理論,教育的發展被分為五個階段:萌芽階段,存在于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以及中國戰國時期的《論語》韓愈的《師說》等等;1623年,弗蘭西斯·培根發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從其他科學中分離出來。這個階段成為成立階段,發展與17到18世紀;第三,科學教育學階段,18世紀末,教育學以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為基礎,形成初步理論,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在大學講臺上。同時期,許多學者都以著作的形式把教育學作為一個可發展的獨立科學;接著就是現代的多元發展階段和教育學的拓展和分化階段。前三個階段宣示了教育學的形成,后兩個階段見證了教育學的被需要和被改變。
如今的中國雖然發展迅速,但要在教育領域取得完全性的變革,還要很長的時間,伴隨它的便是中國的國情、人口、地域分化等等。不可否認的是,教育學的發展理論告訴我們,教育需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它與時代的變化相互影響,相互成就。再一次,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從宏觀和微觀環境所得出的關于中國對外合作項目的建議和期許。
作者簡介:
袁鬧(1992.3.16~ ),女,北京服裝學院國際項目時裝設計專業畢業生,英國德蒙福特大學時裝設計專業本科畢業生,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服裝營銷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