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燃燈
【摘 要】足球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大體育運動項目,在眾多的體育項目中,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縱觀世界,凡足球強國者,皆十分重視對足球后背人才的培養。這其中尤以校園足球最為顯著,完善的校園足球聯賽,對于各年齡段足球人才的發覺和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分析了我國校園足球聯賽開展現狀,并探討了其對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校園足球聯賽;足球后備人才;促進作用
近年來,我國的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眾多體育項目在世界大賽中都實現了重大突破。然而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第一大體育項目足球,在我國的發展卻一直十分緩慢甚至是停滯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在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方面明顯滯后于眾足球強國。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為我國人口數量近14億,而注冊球員僅僅幾萬余人。與之對應的德國,注冊球員人數則高達數百萬。造成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在于我國的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尤其是校園足球聯賽的開展甚至是一度中斷,造成了嚴重的足球儲備人才不足甚至是人才斷層的現象。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足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校園足球聯賽也得以重新開展,這對我國的后備足球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我國校園足球聯賽的發展狀況
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頒布了《關于開展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同時制定了《全國青少年校本足球活動實施方案》,旨在通過校園足球的開展,加強我國足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和完善足球人才的培養體系。同年在北京和青島相繼舉辦了校園足球聯賽活動。隨后在首批44個布局城市中,中小學校園足球聯賽相繼開展,到了次年6月10日,已有43個城市開展了相應的足球聯賽。
至此,校園足球聯賽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對足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相關政策投入力度也逐漸加大,在經歷了幾年的初期發展過后,2015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我國中小學足球特色校以及試點縣的名單,其中足球特色學校共8627所,覆蓋了我國大陸所有的省、市。同時要求各試點區縣應積極探索,加快推進足校園足球的普及,完善相關制度,為校園足球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經驗。要求各省市借助校園足球開展的打好基礎,建立完善的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學的校園足球培訓體系,實現我國各年齡段足球人才培養的全覆蓋。
與此同時,為了實現我國校園足球的健康發展,相關部門建立了校園足球聯賽注冊制度,對直轄市和地級市的中小學注冊學校以及每所學校的注冊人數進行了具體規定,保障了聯賽的正常進行。另外,相關單為還建立了相應的保險制度,對學生球員的人身財產提供了保障。同時,建立了相應的評估制度,對各地區的聯賽開展情況進行評估,保證聯賽質量。
二、當前我國各年齡段校園足球開展特點
對兒童少年組別。雖然兒童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但由于這一時期,其身體還不夠成熟,不能進行大量的訓練。因此,工作重心應放在對其興趣還好的培養上,并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掘出對足球具有強烈興趣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培養。
對小學生組別,尤其是高年級的小學生,這一時期,其身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育,綜合能力也相比兒童組有了明顯的進步。因此,在繼續將強興趣培養的同時,應重點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如控球、傳球和停球等技術動作的訓練,同時加強其身體速度、靈敏度和協調能力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適當的必比賽,建立完整的技戰術配合意識、跑位意識等,從而使學生具備基本而完整的足球運動理念。
對初中組別的學生,應進一步加強其技術能力的培訓力度,重點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和觀察力。對高中組別的學生,由于高中學生身體基本發育成熟,具備良好的力量和速度條件,因此,這一階段要重點訓練其使用簡練的技術動作,技戰術理念,從而提升其綜合競技能力。
三、校園足球聯賽對我國后備足球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校園足球聯賽的開展和推廣,在推動我國后備足球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首先,從早期的足球布局城市到試點區縣,再到當前數以萬計的各級足球特色校的建立,實現了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學完整的足球培養模式,實現了對足球人才的全年齡段覆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足球人口基數的大量增長,其長遠意義在于對以后頂尖足球人才的培養和發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隨著各級校園足球聯賽的開展,相應的運行機制以及足球人才培訓制度也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國國情的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在制度上保障了我國的足球人才培養。最后,隨著校園足球聯賽的廣泛開展,使得更多的人接觸到足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熱愛足球、崇尚運動的風尚,改變人們傳統觀念中學習至上的弊端,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好的足球氛圍。
四、結束語
校園足球聯賽的積極推動,實現了我國足球人口基數的增長,建立了完善的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足球氛圍,從而讓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足球運動中,對我國的足球后備人才就有十分重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振.陜西省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