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堂
【摘 要】情感以及良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培養,從生理,心理兩方面入手,讓幼兒“學習感興趣”、“活動能合群”、“生活有條理”,就一定能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幼兒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這對幼兒一生的學習和生活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幼小差異;銜接;對策
對幼兒教師和小學低年級教師來說,應當認真依據《綱要》精神,深入分析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異,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解決幼小銜接問題。
一、學習、生活環境及作息時間的差異
在幼兒園,活動室甚至園內的公共區域都會布置得色彩斑斕,桌攤可以隨時移動,有著豐富的游戲材料,有各種活動區域:如表演區、建構區等,各種圖書、玩具、可供兒童自由自在地游戲、觀察、娛樂,活動的彈性空間很大。而小學,教室布置相對單調,密密麻麻的排滿桌椅,幾乎沒有自由活動的空間,公共區域也只有一些文字語言,如果要活動也只能在過道上簡單地活動一下。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主地學習環境轉換成教師激趣、學生探索、主動實踐來獲取經驗的學習環境。
二、教師角色與同伴關系的差異
在幼兒園里,教師就像母親般無微不至地關懷每一位幼兒,無論是幼兒的飲食、睡眠、冷暖、衛生,還是學習等都會引起教師的關注,同時幼兒也有許多機會與教師自由地交談和交流;在小學,教師們固然也會照顧兒童的生活,與他們個別交流,但因其學業的影響,教師的主要精力會放在課堂教學,批改作業和班級管理上。在同伴關系上,幼兒入小學時,需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的新同學,原來在幼兒園中一切平等、民主、自由的團結協作的同伴關系,在小學的學習中增添了許多競爭的因素。
三、教學內容、手段和行為規范的差異
幼兒園教學實行保教結合的原則,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以自由游戲、自主探究為主,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引導幼兒積極地運用感官感知事物,自由活潑、輕松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從而獲得體、智、德、美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而小學基本的學習和活動形式是上課,主要通過教師的教學和引導,讓學生學習課堂規則、行為規范、大量不熟悉的符號,如拼音、漢字、教學符號等。
四、主體地位的差異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其主體地位理應受到關注、尊重、保護。在幼兒園,孩子也要學習,但對他們學習知識和技能還沒有嚴格的任務要求,幼兒處處受到幼兒教師的關懷照顧。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幼兒進入小學后,知識技能的學習是他們必須完成的,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的學習量大幅度增加,在質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統一的規定的要求,并進行相應的評價。
五、家庭期望值與家教行為的差異
1.重視“入學準備教育”,為幼兒入小學做好生理和心理準備
首先,幼兒園與小學要多方面聯系與溝通,互相了解對方的教育教學特點,互相借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減緩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兩個學段間的坡度;其次在制訂教學計劃和選擇教材時,應充分考慮到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銜接,教學的內容要體現連續性、系統性,應與小學教師做好橫向交流和教研活動,探討教學方法及幼小銜接措施,減少彼此重復和脫節現象。
2.改變學習環境,調整作息制度
幼兒園要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社會適應性與學習適應性教育,而不僅在大班畢業前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訓練、延長課時等淺表性的工作,同時開展與小學相關的常規訓練:如:讓大班幼兒每天背書包上書,書包內裝上學習用具,教師給幼兒教授用具的使用方法及功用,幫助幼兒學習整理書包,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等。適當調整作息制度與課程表,與小學接近,每節課時間保持在35—40分鐘之間:設立幼小銜接專用教室,改變課桌擺放形式,組織幼兒進行學習,促進幼兒在入學的前作好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的堅持性:如訓練孩子如何堅持做完每一件事等。
3.培養幼兒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并有遵守規則完成任務的初步能力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應強調規則的重要性,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通過各種活動,如:晨間活動、手工制作等,交給幼兒有一定困難的任務,培養他們遵守規則完成任務的意識,形成應該做的事,就必須完成的意識和想方設法完成的能力,同時,在平時的生活中,應提出明確、嚴格、合理的要求,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以適應入小學后獨立完成作業和獨自料理自己生活的需要。
4.注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
為了培養幼兒的學習適應性,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狀況,應適當增加教學活動中智力游戲的比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或讓幼兒動手摸一摸、折一折、畫一畫、寫一寫,或讓幼兒動口說一說、猜一猜、數一數、評一評,或讓幼兒動腦記一記、想一想等形式參與活動。如;計算數學注意讓幼兒真正理解數的概念,在了解1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多讓幼兒做口頭計算游戲,訓練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口算、心算能力。語言教學中采用繪畫日記來發展幼兒的口語,讓幼兒把每天看到,聽到、知道的畫下來,再講給成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