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佩

[摘要]岜沙,一個身居貴州大山的苗族分支,頂著“中國最后一個持槍部落”的美譽引起了文藝界的關注,同時,更是以活色生香的藝術視角闖進了大眾的視線。
[關鍵詞]岜沙民族舞蹈特性
貴州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里出現了一個風格獨特的男子群舞——《岜沙邦喲生》。這是由有“中國最優秀的舞蹈演員”之稱的舞蹈行為藝術家趙梁所編創,他通過長時間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自治州從江縣的采風,對岜沙苗族文化進行細致的發現探索和深入的藝術挖掘創作而來。該節目一經問世即引起了巨大反響,取得了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完美結合。再后來,這個節目成為了一個非常吸引眼球的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標志。岜沙,一個身居貴州大山的苗族分支,頂著“中國最后一個持槍部落”的美譽,引起了文藝界的關注,同時,更是以活色生香的藝術視角闖進了大眾的視線。
如何創編一個帶有非遺名號的藝術作品,是保持原滋原昧的土著風格還是提煉打磨重新編排?這是放在所有編創人員面前的難題。非遺的保護意味著文化空間的保留,而傳承和發展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最終,我們選擇了提煉打磨,重視藝術性和非遺特征的融合,該作品的編導創作了“hou”、“guai”“lie”、“geng”等新的舞蹈語匯,使得作品逐漸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風格和況味。在我看來,民族舞蹈作品的創作,源于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對于舞蹈語匯的創造和創新,是將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展現其民族特色和藝術美感的過程。帶著這樣的舞蹈理念,我來到了岜沙進行采風。
進入岜沙,岜沙人的形象、服飾、生活習性以及生活哲學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岜沙男子的形象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在著裝上,岜沙男人身著自織自染自縫的無領左開縫紉襟銅扣青布衣,一條直筒肥大、長及小腿三分之二的大褲管青布褲,頸戴項圈,腰間小腹處掛著繡花煙袋,身側挎著腰刀,彪悍的男子形象,也完全顛覆了我對于苗族男子造型的認知。在交談中得知,男人腰間必挎腰刀,即作自衛武器,又充當砍伐工具,有無腰刀被視為英雄與懦夫的標志。而岜沙人質樸、簡潔的語言風格更是讓我感受到其簡單、樸素的人文風情。
岜沙,有著“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之稱。火槍是岜沙男人的極喜之物,長槍扛于肩上,短槍掛于腰間,火藥壺和鐵砂袋系于腰間左側。“一支獵槍一條狗,一支杠子朝山走”,岜沙男人個個猶如威猛的武士。這個民族是勇猛的、彪悍的、桀驁的,就連看人的眼神都帶著一絲老虎般的野性和兇狠。
岜沙男人的發型非常獨特,只將頭頂的頭發留長,挽成發髻,四周頭發統統用鐮刀剃掉。這個頭式叫做“戶棍”,是男人財富與權威的象征。凡年滿十五周歲以上的男孩都要接受他一生中重要的成人禮,苗語稱為“補蕩拎溜”,“補蕩”這天其父母就會邀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寨佬為他舉行成人禮儀,并邀上親朋好友共同見證。一把平時用來割草的鐮刀此時又可以用來理發,這可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理發形式。民族文化的精髓往往浸透在其神圣的儀式當中,在苗族男孩的成人禮中,用刀剃掉四周的毛發,意味著除去雜草,樹木會長得更加茂盛;而留住頭頂的發髻,岜沙人有自己的說法:“頭發常留,吃穿不愁”。更為重要的是,認為這發髻是連接祖先蚩尤靈魂的命脈,剃掉就會從此脫離祖先的庇佑,即不能健康成長,也不會長命百歲。這是岜沙保留原始發髻的原因所在,也是他們崇拜祖先,崇拜樹木,遵從古訓的一種執著。
這是一個靠山吃山的民族,他們狩獵而生,依山而居。對于樹木,他們是崇拜的。當有孩子出生時,他們就種一棵樹,等到老人死去,就將他埋在樹下。在郁郁蔥蔥的森林里,每一棵樹下都有著岜沙人的魂,他們是守護神,有的是對于山林滿滿的感恩。他們對于生命和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是質樸、深刻的。
從岜沙回來,編創組就編導趙梁所創作的舞蹈進行了重新排演,對于舞蹈中的動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在揣摩和發展舞蹈動作的訓練中,既不是照本宣科按照傳統舞蹈基本動作要求的抬頭,挺胸,腿抬180,也不是像傣族舞的“三道彎”,而是根據其發展出的一系列新動作和新詞匯進行排演。比如“hou",代表著把胸往里收,肩往上抬胳臂肘架起來,脖子往前伸;“guai”,代表兩腳站內八字,微微往下蹲!“lie”,代表手的形態胳臂肘彎曲,手背朝下手心朝上,感覺像樹的枝干。最后一個就是“geng”,代表腮幫子(下顎)向斜上方頂,頂出去的時候微微帶著一點點頭,表現出岜沙男人古樸、憨厚、神秘的狀態。
在這些新發展的動作元素中構成了風格獨特的舞蹈《岜沙邦喲生》:12個男演員站在舞臺中間的半圓形大山的后面,只能看到12個頭式奇特的頭做著統一的動作,慢慢地,大山從中間開出一道裂縫,一群岜沙漢子邁著“梗”勁的步伐走出大山,舞動著風格獨特的舞蹈動作,音樂節奏鮮明,表現出岜沙男人團結合作狩獵的過程。狩獵結束后,大山再次合上,岜沙漢子們爬上山頂,每人一束定點光,背對觀眾隨著音樂最后的承托慢慢的回頭,注視著遠方。一聲狂吼表現出岜沙漢子的男子氣概,切光,然后消失在這片神秘的大山深處。
整個舞蹈連貫而不拖沓,很好地體現出岜沙苗族男人在崇山峻嶺中的生活狀態和狩獵過程,通過舞蹈的表現形式最直觀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很清晰地看出岜沙男人的生活特征。
在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舞蹈《岜沙邦喲生》榮獲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銀獎,這也是貴州舞蹈界參加CCTV舞蹈大賽至今為止的最高獎項。
2015年,岜沙再次出發,參加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最高獎項第十屆“荷花杯”的比賽。如果說2009年的岜沙是著重展現“槍手部落”的狩獵場景,以及率真、勇猛的民族特性,那么再次出發的岜沙,則是更加關注民族文化的呈現。編導趙梁打破以往的舞蹈結構,將重心轉為表現岜沙苗族“樹崇拜”這一文化特征上。對于大自然的崇敬,對于生命的呵護,對于萬物有靈的膜拜,這是岜沙人的生活哲學,展現的是岜沙男人純真的赤子之情。
十年岜沙路,從《岜沙邦喲生》到后來的《我從岜沙來》,體現了岜沙苗族舞蹈動作的豐富性與可塑性,展現了岜沙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蘊,更是一條貴州民族舞蹈的探索與創新之路。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