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金 唐國林 危云輝
[摘要] 目的 了解心源性肝損害的臨床特征,提高心源性肝損害的診斷水平,降低誤診率。方法 整群選取并回顧性分析該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治療效果及臨床特征。 結果 患者的肝臟酶學升高明顯,特別是AST、 ALT和LDH升高為主;死亡3例,有效治療存活25例,治療的有效率為89.3%。結論 肝臟酶學在發病后短時間內明顯升高,經治療后可短期內降至正常為心源性肝損害患者典型的實驗室表現,其預后與原發疾病密切相關。
[關鍵詞] 心源性肝損害;心力衰竭;臨床特征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3(c)-0102-02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diogenic Hepatic Damage
WANG Lin-jin, TANG Guo-lin, WEI Yun-hui
Guangxi Longtan Hospital, Liuzhou, Guangxi Province, 545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level of cardiogenic hepatic damage and reduce the misdiagnosed rate by knowing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diogenic hepatic damag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cardiogenic hepatic damage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hepatic enzymes of the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elevated, especially AST, ALT and LDH, 3 cases died, 25 cases were effectively treated and survived,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89.3%. Conclusion That liver enzymes were obviously elevat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fter onset and reduced to normal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fter treatment is the typical laboratory performance of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hepatic damage, and the progno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imary disease.
[Key words] Cardiogenic hepatic damage; Heart failur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心源性肝損害是由于心輸出量減少,從而誘發的肝臟肝血流灌注異常和血氧不足,或是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導致體循環靜脈淤血,肝臟血流在肝靜脈內淤滯,所導致的肝損害;大都繼發于休克、重癥膿毒癥、呼吸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會引起肝臟損害相關的癥狀,為了探討心源性肝損害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效果,該研究整群收集該院收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患者28例進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收集該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間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患者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1.7±9.5)歲,類型包括10例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心力衰竭、7例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6例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5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1.2 納入標準
①慢性心力衰竭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 年《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標準[1];②急性心力衰竭診斷符合2010 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標準[2];28例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各種心臟疾患引起急性左心衰、慢性心力衰竭,出現明顯肝臟酶學指標異常,且異常指標隨心功能改變而變化。
1.3 排除標準
各種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藥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膽道梗阻性疾病、骨骼疾病、胰腺炎及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的疾病等。
1.4 觀察指標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整理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的住院資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轉肽酶(GGT)、乳酸脫氫酶(LDH)、總膽紅素(TBIL)、凝血酶原活動度(PTA)等肝臟酶學指標;
1.5 治療方法
該研究收集的28例患者,根據心臟原發疾病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強心劑、利尿劑及抗心律失常等藥物,合并有肺部感染的患者,給予抗感染、氧療及解痙平喘等治療[3]。28例患者均給予護肝、降酶治療。
1.6 統計方法
該研究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該研究納入28例患者中,AST、ALT肝臟酶學指標明顯升高,超出正常值的3~30倍,LDH水平超出正常水平的2~8倍,ALP與GGT均高出正常值1~3倍。TBIL正常者16例,超出正常水平5倍以上患者為4例,PTA正常者為4例,其余24例PTA水平下降;經治療,該研究收集的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患者,25例預后良好,治療的有效率為89.3%,3例死亡患者,2例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導致死亡,1例由于突發心室顫動惡性心律失常導致死亡。
3 討論
心力衰竭是一個進展性疾病,隨著心力衰竭的病程進展,會導致肝損害及引起相關的癥狀,如腹脹、納差、乏力、肝腫大、黃疸等。但是這些癥狀易被誤認為病毒性肝炎或其他類型的肝炎而忽略心源性肝功能損害,從而導致病情延誤使得原發心臟疾患進一步加重。因此,本文回顧了心力衰竭導致心源性肝損害的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的特點,進一步加深對心-肝之間的相互作用。
當前,臨床上并未明確心源性肝損害的發病機制,可能存在多方面因素[4],雖然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存在著以下兩種觀點和看法:①眾所周知,肝臟供血十分豐富,占整個心輸出量的20%左右,肝臟的主要供血是由肝動脈與門靜脈雙重供血,其中門靜脈供血約為70%,肝動脈系統供血約占30%,各提供肝臟50%的氧供[5]。而且肝臟還是內皮細胞豐富的器官之一,對缺氧、缺血等極為敏感[6],任何原因導致的肝臟血供減少,超過了肝臟的代償能力均可導致缺氧性肝炎的發生[7]。②心功能不全可致肝靜脈壓增高,血流淤滯造成肝血液質量變化,造成肝細胞缺氧,同時造成小葉中央靜脈壓上升,壓迫中央區周圍的肝細胞,使之萎縮和壞死[8]。
該研究納入的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患者,臨床表現為:心力衰竭的表現,如胸悶、心悸、呼吸困難、頸靜脈充盈、少尿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黃疸、肝臟腫大等與肝炎相類似的癥狀,但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患者的肝炎臨床癥狀與肝酶升高的程度關系不密切,這與王寶根和崔彥峰等[9-10]研究者報道的臨床表現是有相似的。觀察心源性肝損害的肝酶特點與其他類型的肝炎也有所不同,心源性肝損害肝酶特點是:肝酶可在發病后12~48 h內達到高峰,且以ALT、AST的驟然升高為特征, AST明顯高于ALT, 但TBil及Alb變化常常不太突出,且血清AST、ALT 隨心力衰竭好轉后,可迅速改善,這與診斷標準一致及與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報道相符合。同時該研究提示PTA正常者4例,其余22例水平下降;且3例死亡病例,PTA均明顯下降,有研究提示心衰患者的凝血功能改變可以做為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并與預后有密切關系[11]。
該研究的治療有效率為89.3%,說明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損害的治療效果理想。但是在臨床治療中,由于心源性肝損害較少報道, 很多臨床醫師對之缺乏認識, 常常誤診為病毒性肝炎或其他類型的肝損害, 導致治療方向的偏差,誤診誤治情況嚴重,部分患者在病毒性肝炎或其他類型的肝損害上長期誤診, 耽誤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從心源性肝損害的預后特點分析, 也說明應加強重視這一疾病的認識, 因為早期的診斷和及時控制基礎疾病是改善其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關鍵,盡可能降低死亡率。
綜上所述,心源性肝損害是特殊一類肝損害,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及其治療不同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損害,治療的關鍵是針對治療原發疾病,其預后與原發疾病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 (12): 1076-1095.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0, 38 (3): 195-208.
[3] 徐麗君, 楊長青. 缺氧性肝病的研究進展[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 31 (5): 118-120,124.
[4] J. Henrion, S. De Maeght, M. Schapira, J.M, et al. Hypoxic hepatitis: a difficult diagnosis when the cardiomyopathy remains unrecognized and the course of liver enzymes follows an atypical pattern. A report of two cases[J].Acta Gastroenterol Belg, 1998, 61 (3): 385-389.
[5] 汪雪英. 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肝炎臨床特征及治療[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5(3):100-101.
[6] S. Suzuki, H. Konno, S. Nakamura. Role of cytokines in hepatic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J].Nihon Geka Gakkai Zasshi, 1999, 100(5): 325-330.
[7] 饒珊珊, 李建英. 缺血性肝炎[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8, 16 (35): 3974-3978.
[8] 林桂娥, 邱偉忠, 肖花. 利尿劑與強心劑聯合治療心源性肝淤血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4, 27 (7): 877-878.
[9] 王寶根, 韓俊梅, 范愛萍, 等. 5例缺血性肝炎患者的臨床分析并文獻復習[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 7(2): 288-289.
[10] 崔彥峰,杜曉紅,李京芳,等.缺氧性肝炎與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特點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 2015,8(1A):133-134.
[11] 湯輝,秦儉.老年患者肺炎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凝血功能改變的臨床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9(9):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