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瑾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核心技術。比特幣自2009年問世后尚未被廣泛接受,但區塊鏈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3年,全球在區塊鏈領域的投資已經超過14億美元,特別是2016年上半年,相關投資已經接近10億美元。金融界普遍認為,區塊鏈技術將對金融科技乃至金融行業的運營產生深遠影響。2016年8月21日,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簡稱百人論壇)與《當代金融家》雜志聯合舉辦首屆中國區塊鏈產業大會,來自金融領域、技術領域及研究領域的多位專家就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市場的應用等相關話題進行了廣泛探討。
區塊鏈的技術特征:分布式≠去中心
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于比特幣時,采用了去中心的結構。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完全去中心化很難被金融體系所接受,更有意義的是多中心或弱中心。而著眼于區塊鏈分布式的特征,有助于這項技術更廣泛地應用。
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表示,現有信息技術系統都是由中心服務器實現所有的信息交換和數據存儲,而區塊鏈則是通過構建分布式的結構體系和參與者共事的協議,形成不需要中心、大規模的數據庫系統,所有約定的參與者都參與數據的記錄和驗證,再通過分布式傳播發送給各個節點。即使部分節點受到攻擊或者損害,也不會影響整個數據庫的完整性和信息更新。但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結構,只能適用于比特幣這類交易,而在金融應用的場景中,高交易量是常態,同時金融產品和服務通常是跨平臺的,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結構顯然無法適應。從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可行性出發,分布式的概念更加貼切準確。
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副主任肖風認為,區塊鏈的分布式主要有四個特征:一是沒有強制性的中心控制,不是不需要中心,可能是在弱化某些中心,當有些中心僵化、成本太高或過于壟斷的時候,可能有新的中心去取代它。二是次級單位具有自治的特征,這與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組織形式的變化是相呼應的。三是次級單位之間的彼此產生了高度的連接,從以前金字塔的結構變成網絡的結構。四是點對點之間的影響,通過紋絡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
肖風認為,區塊鏈技術與自由主義經濟學、無政府主義價值觀相呼應,是在一定價值觀趨勢下創新的技術。但人類社會總是需要一些中心化的機制,需要有管制、有監管。如果完全去中心化,區塊鏈不僅很難被金融體系所接受,也很難被知識產權領域所接受,更不可能被應用在現有的很多其他體系中。如果把區塊鏈看成分布式,就可以很好地和現有諸多體系銜接在一起,從而發揮它最大的價值。弱中心、分中心、網絡結構自治機制,應該是區塊鏈與各方達成的最大的公約數,這樣才可能把這個技術更廣范圍地運用到金融體系中去。
光大證券首席風險官王勇表示,即便是在金融基礎設施中應用區塊鏈,也并不是要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將會產生較大的危害。應當謹慎選擇區塊鏈的應用場景,綜合考慮到區塊鏈應用的戰略風險、操作風險,否則盲目應用區塊鏈危害很大。他提出未來隨著區塊鏈的應用,需要加強線下資產與線上技術的融合。
區塊鏈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
依托于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特征金融市場發展現狀,與會專家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乃至社會生活領域的未來應用進行了展望。
百人論壇理事委員會理事長、樂視金融CEO王永利預計,未來在跨境的頻繁交易和資金清算領域,區塊鏈技術將會得到廣泛應用。他指出,自從有了貨幣,金融一直在沿著脫實向虛、專業化、獨立化的軌跡發展,形成和實體經濟相對的虛擬經濟概念。但進入互聯網生態時代后,支付、消費金融、供應鏈融資等金融環節越來越融到業務生態場景中,不再交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另外處理,金融開始回歸實體經濟,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重大轉變。在這樣的互聯網生態背景下,一個非常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商業交換過程中當事人的身份確認、采集、驗證,交易的確認、資金的清算和連續記錄,都要可追訴、可核查。而這些領域都可能成為區塊鏈的應用重點。具體而言,一是主要用于線上身份信息建立與認證,并與線下的身份信息對接,將線下的身份認證轉化成唯一的線上身份及數字型身份。二是主要應用到商圈幣或清算幣的設計和使用。
李禮輝認為,區塊鏈所帶來的程序信任能夠加持商業信用,只要信任對方的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創造信用。金融市場中的票據業務目前難以管控,存在貿易背景造假、利用票據違規融資套利等問題,可以考慮應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數字票據,通過可編程的合約實現具體限制,引入監管控制階段,由交易各方確認交易。另外,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應用于信息的查詢、驗證和保護。
肖風認為,區塊鏈在金融方面的應用主要有兩個層次。一是數據庫,區塊鏈成為分布式賬本式數據庫,這個層面的使用已有一些成熟的案例。二是從互聯網+到區塊鏈+,會帶來諸多變化,如金融交易由凈額交收變成逐筆交收,交易可以7×24小時運轉;會改變金融服務業的提供方式,使得金融服務跟生活場景、工作場景更加融為一體,變成隨時、隨地、隨需、隨身的服務,能夠離開銀行等物理網點走到生活場景中去;同時,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和業務結構也會改變,這一點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非常敏感,高盛的CEO在自己的年度投資者會議上已經公開宣稱,其實高盛是一家科技公司。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認為,未來區塊鏈的應用更多的是智能合約。比如一個人沒有付費,通過技術可以馬上讓他的汽車啟動不了,約束他使用自己的資產。在金融行業,數字身份認證、物權價值的交易及轉化都是主要應用領域;而資本市場及支付服務是最有可能被最先顛覆的領域。同時,區塊鏈可以有多種模式,目前已有公有區塊鏈、聯盟區塊鏈、私有區塊鏈等,不同應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模式,以實現成本、安全、效率等要素之間的平衡。他認為,發展區塊鏈有四個步驟:一是尋找特定的機會,如票據、普惠金融市場,二是探索區塊鏈應用的可能性及意愿,三是研究運作的過程,將原型投入工作,四是適當擴大規模。
銀鏈科技公司創始人申屠青春認為,區塊鏈技術對托管人、結算代理方影響較大,未來資金賬本、資產賬本將會被取代。但是目前區塊鏈技術仍不成熟,它只是建立互信的手段。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提升數據傳輸速度,大大提高結算效率。
清華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湯珂預計,區塊鏈技術可以在場外衍生品市場應用:一是分布式記賬可以獲取衍生品信息;二是場外衍生品可以簽訂智能合約;三是區塊鏈對場外衍生品影響較大。不過區塊鏈技術目前尚不夠成熟,應用在衍生品市場仍有一定的風險。
區塊鏈技術應用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今年6月,區塊鏈業界最大的眾籌項目The DAO遭到攻擊,價值6000萬美元的以太幣被劫持,在單個交易過程中實現了多次提取劫持資金。The DAO事件暴露出區塊鏈技術本身可能存在的風險;同時,在區塊鏈應用于金融乃至其他領域時,同樣存在一些局限和值得關注的問題。
李禮輝表示,在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的起步階段,發生一些風險事件未必是壞事,從中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啟示:一是新技術開啟新的應用,也會帶來新的風險;二是新技術有新特征,風險的管控要適應新的結構。區塊鏈技術無法照搬中心化數據庫結構下的安全控制措施來應對黑客攻擊等事件,必須針對新的技術結構研發新的風險管控措施和應急措施。
此外,區塊鏈技術分布式的結構有很高的硬件需求,海量的數據存儲需要更大的空間,數據同步需要高速的網絡,各個節點的容納能力需要達標和均衡。一旦沒有產生交易鏈成果系統的容納能力,那么交易就自動進入隊列排隊,給體驗者帶來不良的體驗。
王永利認為,如果只是用區塊鏈的技術造幣,沒有法律保護,沒有價值支撐,像比特幣一樣僅僅靠勞動消耗去創造出一種所謂的數字資產來做虛擬資產交易,風險是非常大的。
肖風則指出,在共有區塊鏈上面的數據庫目前還存在很大的效率和成本問題,有人計算過,比特幣的區塊鏈一年消耗的電力相當于丹麥一個國家的電力,而比特幣總共的市值只有110億美元左右,成本其非常昂貴,系統能源消耗非常大,所以必然要被改造。
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局長高盧麟建議,在區塊鏈早期研究有應用前景的時候,所有的底層技術和架構都應該申請專利,否則后期用到此項技術,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他提出區塊鏈技術也可以用在知識產權本身,比如合同登記、域名注冊、商標注冊、軟件注冊等。
百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余棟援引世界經濟論壇區塊鏈報告數據指出,國外注冊區塊鏈專利已經達到2500件,而國內目前屈指可數,不排除未來在國際上的風險性。在底層協議有所開發的時候,要抓緊鑄造專利,保護自己。同時,他提出在發展區塊鏈時有四個金融底線:一是不能搞資金池;二是不能做擔保;三是不能搞非法集資;四是不能涉及洗錢。
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主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提出,區塊鏈前景取決于利益、效率與安全的“三角制約”;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拒絕“區塊鏈萬能論”,需要從小的應用場景做起,在聯接產業與金融的路徑上,做一些優化和貢獻;區塊鏈最大挑戰在于金融服務和數據服務的“模糊地帶”,而應用于全面風險管理是核心“抓手”;區塊鏈創新監管需要“底線思維”,尤其需要重點關注非法集資、非法傳銷和高杠桿風險。
華瑞銀行副行長周金黃認為,傳統金融的效率和安全性更高,而將區塊鏈應用到金融基礎設施未必會帶來效率的提高。區塊鏈是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共享和開放而產生的一種技術,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區塊鏈需應用于資產端,而非資金端。
區塊鏈技術的商業化嘗試
隨著區塊鏈技術受到廣泛關注和不斷發展,除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外,區塊鏈技術在其他一些領域正在進行實踐應用。
維優元屆創始人初夏虎表示,區塊鏈技術已在其公司的土地流轉登記、藝術品防偽技術中進行應用。其中,土地流轉就是運用區塊鏈技術將土地登記的數據信息化,從而保證數據的透明性和真實性;藝術品防偽技術是利用區塊鏈數據的真實性來保證數據資產的唯一性,發揮價值中介的作用。
螞蟻金服總監趙尊奎指出,區塊鏈已應用于公益領域,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數據不可篡改性,可以實現資金數據的全程可追蹤,及時披露資金的去向。使用區塊鏈點對點的技術,可以去掉第三方的信用中介,保證數據更加透明。
人保財險副總裁王和認為,區塊鏈在保險領域的應用最具有前景,因為區塊鏈技術對于重構金融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構信用,而保險主要是基于信用衍生出相關的業務,目前人保正嘗試區塊鏈在農業保險、商務保險等業務領域的應用。
作者單位:中央結算公司研發部
責任編輯:劉穎 孫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