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媛 梁淵
隨著醫療服務的改革與發展,“以患者為中心”理念的深度推入,患者的需求從原來單一的追求臨床診療效果逐漸轉變為更多方面更深層次的需求,且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病房環境衛生對住院患者的病情轉歸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1 病房環境衛生管理的重要性
1.1醫院環境衛生概述 醫院環境是患者用于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重要場所,它保證了每天都要進行的醫療性活動的正常進行,如各項常規和專科檢查,手術,病情觀察,相應癥狀的治療和護理,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管道、氣道護理,傷口的護理,靜脈治療的護理等等。
醫院環境衛生包括衛生空氣環境,各場所地面及物體表面衛生,以及醫務人員及保潔人員的手及個人裝置衛生等,良好的醫院環境衛生對于患者而言既是利于康復的重要環境依托,也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1.2良好的醫院環境衛生是患者康復的重要保障 住院患者疾病的痊愈與健康的恢復必須在健康衛生的環境下才能獲得。舒莉[1]在《噪聲與人的身心健康》研究中認為噪聲不僅對聽力、血壓、睡眠等有不良影響,還會誘發人的煩惱、習得性無助,容易造成兒童的認知障礙等。孫發碧[2]研究表明安靜的病房環境給人舒適的感受,有利于疾病的康復,而噪音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韓靜[3]研究表明污濁的空氣會干擾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使人出現煩躁、頭暈、倦怠、食欲減退等表現,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國外文獻顯示[4],環境污染與某些心肺疾病的入院率有關聯。
1.3良好的醫院環境衛生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接觸傳播、空氣傳播和媒介物傳播,這三者都與醫院內環境因素密不可分。Eickhoff[4]報道醫院感染約有10%是通過空氣傳播引起的。
2 醫院環境衛生管理的國內外發展現狀
病房環境是否舒適主要受國家政策制定、醫院政策制定、護士管理、后勤部門對清潔人員的培訓與督導以及由患者公共衛生意識外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約來實現。
2.1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宏觀調控 衛生部在總結1996年頒布的《綜合醫院建設標準》施行7年的情況和對全國28個省市206所綜合醫院的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經修訂,于2004年推出的《綜合醫院建筑標準》里對病房每床建筑面積及每床凈使用面積有著明確的標準,同時對建筑裝修和環境設計的要求也有著利于患者病情恢復的標準。
2011年衛生部應醫改要求重新制定的《2011版等級醫院評審標準》對醫院環境建設和醫院感染管理均有明確要求。對醫院病房物理環境建設和維護均起到了監督管理的作用。
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對全國醫院進行的感染監控,對于病房環境管理提出了硬性的要求。
2.2醫院對國家衛生政策的響應落實
2.2.1醫院病房設計對溫控系統、通風系統、水暖系統等的考慮。良好的溫控系統可使患者保持穩定的基礎代謝率,保持良好的住院感受。適度的通風可改善病房空氣質量。良好的水暖系統可保證病房患者和工作人員的基本清潔工作的展開。汪強[5]在淺議醫院空調系統與病房室內環境控制中針對醫院病房室內空氣質量不佳的問題研究中指出空調系統的使用形成了對室內空氣的二次污染,要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可從污染源控制、通風和空調凈化3個方面著手,從而提出了利用獨立新風空調系統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的設計要點。
項志鋐[6]在SARS病房空調通風系統設計探討中認為潔凈室空調系統及SARS病房空調系統均應考慮溫濕度控制,氣流控制,氣壓控制,節能措施等方面問題。
2.2.2探視制度和家屬陪護制度的制定有利于病房物環境衛生的維護。王云波等[7]探視者對醫院病房空氣污染影響的初步研究認為探視者是探視時間內病房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可通過調整探視時間和控制探視人數降低病房空氣污染。
2.2.3醫院對新護士的規范化培訓內容對基礎護理措施內容的凸顯對于維護病房物理環境的意義。隨著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考慮,護士的生活護理內容不斷得到細節的填充,護士對于晨晚間護理的工作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落實。
2.2.4醫院對保潔人員的管理對于維護病房物理環境的意義。
醫院保潔員是為醫院創造安全、整潔環境的主要成員之一,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缺乏基本醫學知識和自我防護意識,卻與醫護人員一樣接觸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物質,張紅艷[8]加強醫院保潔管理預防醫院感染認為對醫院保潔人員進行系統有效的培訓、監督、檢查、管理不僅給醫院帶來了整潔舒適的醫療環境,還為預防控制醫院交叉感染作出了相應的貢獻。然而劉喜萍[9]醫院保潔人員手衛生情況調查研究表明醫務人員手衛生已引起院方足夠重視,而保潔人員手衛生仍為薄弱環節。
2.2.5醫院院感部門對病房環境消毒效果的監測 陳祖云[10]研究結果表明對從醫療用品的消毒滅菌、醫務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醫院感染病例的監測上報、微生物標本的送檢以及重要部位的感染控制等質控關鍵環節進行強化管理在醫院感染管理中收到一定的成效。
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主要是針對產房、母嬰室、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重癥監護室等重點部門進行監測。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的環境分為四類:I類為層流潔凈手術室、層流潔凈病房;II類主要為產房、嬰兒室、供應室、無菌區、普通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等;Ⅲ類包括婦產科檢查室、注射室、換藥室、治療室、供應室潔凈區、急診室、化驗室、兒科病房及各類普通病房;IV類包括傳染病科及病房。
2.3護士對病房環境衛生的管理 吳曉敏[11]在“5s”理論在病房環境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中認為應用5s理論,即通過整理(seiri)、存放(seiton)、清潔(seiso)、標準(seikeetsu)、修養(shitsuke)的模式對病房環境進行持續管理,可有效改善護理質量,減少因物品混放造成的醫療差錯;增加了工作環境的舒適感和美感,激發了護士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
同時,護士的三級質量控制對于病區管理的環境質量標準均有明確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情況均納入PDCA循環持續改進。
2.4患者對病房環境的評價對病房環境衛生的維護有著促進作用。韓靜[3]在對一次三級甲等醫院的患者展開的舒適度抽樣調查發現30.5%的住院患者認為病房物理環境不舒適,其中7.6%的患者認為病房的空氣質量較差,因而建議醫院管理者對病房空氣質量差等問題展開整改促進活動。
2.5患者公共衛生意識的外化對于維持病房物理環境衛生的意義重大。
2.5.1公共衛生意識的內涵 公民公共衛生意識狀態與其自身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資源有限,而人口密度則空前巨大,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一切都要求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具備公共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
2.5.2公民公共衛生意識的可塑性 文清秀在[12]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居民健康和衛生意識影響的分析的調查研究顯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開展可使居民健康和衛生意識得到顯著提高。而張雪等[13]在公共衛生與全民的健康意識探究中提出SARS、禽流感、炭疽生物恐怖事件等大型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也促進了全民公共衛生意識的提高。
2.5.3公民的公共衛生意識在醫院環境的體現 醫院環境內患者公共衛生意識的成熟則表現為: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配合護士對病區環境管理進行檢查督導,保持“三短九潔”的良好衛生習慣;遵守醫院的探視和陪護制度,不喧嘩,保持病室環境的安靜,減少噪音對其他病友造成的影響;有成熟的健康責任觀,對于保潔人員和護士未對患者進行環境管理的時間段,自覺維護病室安靜、整潔,即患者公共衛生意識的外化可幫助維持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
2.5.4患者在醫院的公共衛生意識的培養 患者的公共衛生意識既沿襲于自身的衛生修養和在院外獲得的零散的公共衛生知識的塑造,同時也受到醫院內公共衛生知識健康宣教的熏陶。醫院健康教育較社會而言更為集中,專業性也更強。個人對于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不一而足,這與患者的理解認知能力、接受公共衛生教育的經歷、自身重視程度等因素均有關系,而影響患者在醫院公共衛生意識的因素和機制尚不明確,需收集基本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調查。
3 保持病房環境衛生的方法
3.1空氣消毒 空氣消毒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種:臭氧、紫外線和化學藥劑。
3.2物品表面消毒 常規采用含氯消毒劑(健之素牌消毒泡騰片)含有效氯500 mg/L的抹布擦拭。
3.3醫院工作人員手消毒 消毒時機:接觸患者前,清潔無菌操作前,處理藥物或配餐前,接觸患者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后,血液、體液污染后,摘手套后。消毒方法:使用流動水或速干手消毒劑進行七步洗手法洗手。
4 病房環境衛生監測手段
按照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對病房的空氣、物體表面消毒后或使用中,病房工作人員手進行采樣生物監測。空氣采樣用平板暴露法,采樣過程:清潔后第1、7、l4、21、28 d,啟動凈化空調,由半循環運行到全循環后15、30、45、60 min。按《醫院消毒技術規范》的規定,用直徑9 cm的普通營養瓊脂培養皿,對各級LAOR采用“5點法”取樣,上述過程重復10次。病房工作人員手和物體表面采樣用棉拭子法。
5 病房環境衛生的評價
目前醫院及國家感染監測網在病房衛生評價研究中對醫院感染的研究較多,有著較全面的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資料。醫院環境衛生的不合格必然導致院感率的上升。然而病房環境衛生的合格并不意味著院感率的下降,二者之間沒有因果聯系。
6 結論
綜上所述,病房的環境管理需要多方人員的參與,包括醫院職能部門的長期監管,也包括護士及保潔人員的長期維護,同時還離不開患者自身公共衛生意識的外化、。醫院職能部門對病房環境中容易導致醫院感染的監管力度較大,其中對醫務人員的相關院感知識的培訓和督導比較到位,而對于醫療邊緣人群如保潔人員監管和培訓力度較弱。患者成熟的公共衛生意識可幫助維護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但其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熟公共衛生意識的影響因素和具體機制仍尚待研究。患者對病房衛生環境的評價研究較為表淺,且缺乏對其評價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舒莉,吳建平.噪聲與人的身心健康[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7):664-666.
[2]孫發碧.淺談聲音在病房中的應用[J].藥物與人,2014,27(320):77-78
[3]韓靜,李新輝,楊琴.住院患者對病房物理環境舒適感的評價[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21):13-15,19.
[4]A P,Rw S,L T,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in Brisbane,Australia[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1,56(1):37-52.
[5]汪強.淺議醫院空調系統與病房室內環境控制[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0,(3):50-52.
[6]項志鋐.SARS病房空調通風系統設計探討[J].醫藥工程設計,2004,25(4):35-38.
[7]王云波,潘京海,李宗麟,et al.探視者對醫院病房空氣污染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10):915-917.
[8]張紅艷,趙惠云.加強醫院保潔管理預防醫院感染[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6):96.
[9]劉喜萍,于曉芬.醫院保潔人員手衛生情況調查[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8):38-40.
[10]陳祖云.質控關鍵環節管理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學,2014,38(2):212-213.
[11]吳曉敏.“5s”理論在病房環境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社區衛生管理,2011,10(5):316-317.
[12]文清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居民健康和衛生意識影響的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7):62-63.
[13]張雪,任銳,李莉.公共衛生與全民的健康意識[J].醫學與哲學,2005,26(8):2-3,6. 編輯/肖慧